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00

boliade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科举与唐诗论文选题背景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ankelin

已采纳
4、促使唐诗空前繁荣的原因有①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背景 ②科举制的确立使中下层文人自信乐观、昂扬进取 ③太平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 ④唐朝诗人富有想像力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这道题目选D 科举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所以激励了下层文人的自信乐观,昂扬进取 所以是对的 ④唐朝诗人富有想像力 这个错在 唐朝科举考试中主要考诗赋这个不假,但是这并不属于唐诗繁荣的原因,诗人都有想象力,唐代并不是个案谢谢采纳!

科举与唐诗论文选题背景

214 评论(12)

Aleven0917

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发展的结果。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因为: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隋文帝正式废“九品中正制”。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一般认为,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  选官特点:  隋炀帝时,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学业优敏即明经科,文才秀美即进士科。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常设科目以及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非常设科目。  科举与以往的选士制度有承袭关系,但又有重大区别。最突出的区别是,以往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是以主管官员的推荐作为选士的关键,所以又统称荐举;而科举则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还有皇帝特别主持举行的制科。武则天在位时增设武科。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两类。常科是固定时间举行的固定科目选士,制举则为皇帝临时根据需要下诏开科选士。通常所说的科举,指的是常科。  参加科举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两类。“生徒”即各类官学的学生,“乡贡”即“生徒”以外的在地方报考的读书人。获得准考名额的比例,“生徒”要大大高于“乡贡”,这是官学吸引学生的主要动因。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因科目不同而有所区别。唐代科举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等科。实际上,经常举行的是前六科。  秀才科注重博学才高。唐以此科最高,考选较严,宁缺毋滥,每年所取不过一、二人,很难考取。太宗贞观以后,此科便名存实亡了。明法、明书、明算科选的人数量不多。因而学子们热衷的只有明经、进士两科。  所谓明经,即通晓儒家经典。明经科又有通二经、三经、五经之别。唐代把儒经分为大经、中经和小经三类。《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须通一大经、一小经或通二中经。通三经者,须通大、中、小各一经。通五经者,大经须全通,其他各经任选。《论语》、《孝经》为共同必试。考试的过程是先帖经,每经10帖,每帖3字,通6以上为及格。然后口试,问经义10条,通10为上上,通8为上中,通7为上下,通6为中上,皆为及格。然后,答时务策3道,通2为及格。三试皆及格为及第。总之,明经科考试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书就行,对于经义未必真懂,及第也比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说法。明经科主要是为官员贵戚子弟提供科举出身的机会。  进士科最初主要是向平民出身的才士开放的,及第者即跨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常有“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的美称。进士科曾一度只试策、帖经。试时务策5道,帖1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4,帖过4以上为乙第。永隆二年(681年)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此后,进士科考试便包括帖经、杂文、时务策三场。唐代进士科大约每百人中只能有一两人及第,而明经则每十人就能有一两人及第。因此,进士科的竞争相当激烈,考取也很难,故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还有应用文体的写作。其考试方法,主要有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四种。  科举(尤其是进士科)是统治者网罗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士人改变社会身份的根本途径。一旦进士及第,那通往官场的门就打开了,当时就有“登龙门”之誉,一“举”成名也是由此而来。新科进士聚会于曲江亭,是长安的第一胜景。公卿王室也多有参加者,有的当时就从中选了女婿。曲江会后,进士们前往位于现大雁塔下的慈恩寺题名,取流芳百世的纪念意义。统治者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唐太宗一次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行,不禁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  唐代科举尚属于初级阶段,取士规模很小,只占官员任用的5%左右,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作官的资格,还要和其他途径获得作官资格的人一样,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作官,所以只能算是给寒士开了一条挤入官场的门缝而已。
312 评论(10)

lizefan

推荐你一篇学术论文,维普的
333 评论(8)

战虫

科举考试靠是个创作,直接促使唐代士人创作诗歌。
213 评论(13)

taikong

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其说是一项考察制度,倒不如说是一种遴选文化。这项考察制度,或者称为这种遴选文化,不仅给予莘莘寒门庶族士子们鲤鱼跃龙门、出世入仕的机会,而且作为一种符号标志表征着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因此,不得不承认,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与唐人诗赋创作可谓是息息相关。总而言之,唐朝是我国诗赋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是我国诗赋创作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诸多名篇佳作问世,综合考量,这些不朽篇章的传世,可以说与唐人读书习业与投文干谒,蟾宫折桂与名落孙山阶段的创作时间、空间、条件、心态、处境与背景等密不可分。科举取士制度对唐人诗赋创作具有潜在影响,我们通过诗赋创作之尺来考量唐代科举制度进而审度唐代文学与古代历史文化,我们借用唐代科举制度之鉴来反观诗赋创作来把握唐人文化氛围进而统观唐代社会与古代思想文明。
343 评论(15)

xtshyy

科举制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打破士族对朝政的笼断,由于东晋以来士族门阀的势力日益庞大,,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科举制的出现使国家有了很在的进步。
10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