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成长与教育议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9

dufeliy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成长与教育议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omisky

已采纳
郭德纲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希望儿子郭麒麟赶紧辍学说相声”,众人本以为这只是郭德纲盼子承父业心切的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成了真的。目前,郭德纲之子——15岁的郭麒麟没有参加中考,而是跑到德云社的小剧场演出,一时间,郭德纲支持儿子“辍学从艺”引起众议。2011年7月2日,郭德纲在德云社十五周年庆典专场上当着儿子的面对此做出了回应,“其实儿子从小就对相声感兴趣,算起来在舞台上已经有十年左右了。儿子现在就像个老艺人似的,跟其他孩子完全不一样,也去人民大会堂演出过,不是辍学以后才开始学相声的。辍学是他自己的意愿,我只是尊重他的决定,现在他正儿八经说相声,也算完成了我一桩心愿。”李广元 素材提示:针对这件事情,外界众说不一,有人认为顺应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意愿,毕竟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人认为,郭德纲是个公众人物,应当起表率作用。更有意思的是,有一网友称,其邻居家的孩子效仿郭麒麟不想上学被邻居怒斥,“好好上学,你爸不是郭德纲”。 适用考点:个性 教育 成长 17岁女生被美国7所大学录取 吉林市江城中学高三•三班学生张佳睿是一个非常“牛”的学生,17岁的她从小学到高中连续跳级,只读了8年书,高三时休学一年。近日,收到来自杨伯翰大学、马凯特大学、贝勒大学、德雷塞尔大学等7所美国大学的录取函。   张佳睿说,父亲非常严格,这对于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产生了非常大的帮

成长与教育议论文

299 评论(10)

王馨FLY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新的一年,承载新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此刻,在无数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急促脚步中,在大学校园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 次被拨动。“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 发?捡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 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 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 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 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 生长?“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功利主义 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 “精致利己主义者。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教育首先 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 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 繁荣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 醒?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 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从2014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 的兴国之魂。
183 评论(11)

crystalsnet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深为前人赞赏的名言,放入当今极其复杂的社会中,恐怕是有失偏颇的这句话对教育的功能、教师的职责所作的概括是狭隘和片面的它将教育仅仅理解成一种机械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却忽视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人文事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所说的:“有些国家将教育作为提高本国实力和竞争力的手段,这从本质上就是错误的;我们更应当注重教育的可持续性”这里的“可持续性”,指的就是教育潜在而又巨大的人文功能正是由于某些理论上的误区,使某些教育机制也走上了歧途其中极为典型的,即所谓的“管束机制”诚然,由于学生在心智、行为上的不成熟,我们不能忽视“管束机制”的巨大作用——通过师长对孩子的必要的约束和管理,能够纠正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从而纳入“正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有不少不恰当的“管束”,比如禁止男女生交往、禁止正当的娱乐,反而会产生许多负面效应——削弱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压抑孩子的思维潜能,束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造成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会滋长其反叛社会的性格这种教育方式如果推而广之,结果必然会影响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而这恰是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的因此,一方面不能没有管束,另一方面要使管束有度、得当,就像管理林木,要将那些蛀虫一一捉除,但不能一看见有旁枝兀干,就不由分说地将它们一并削除其次,即所谓的“激励机制”,要求给孩子们创造轻松和自由的氛围,对孩子的行为用一种有异于批评管束的方式(即赞叹和鼓励)进行引导其实,将“激励机制”引入教育的本身,就是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向前迈进的标志激发和鼓舞,这种更为人道的引导方式与孩子脆弱幼稚而又充满幻想、富于创造的心理特征相吻合,适当加以运用,确实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从而达到将他们培养成材的目的但是,重视激励是否等于一味的激励?答案显然又是否定的如果激励超越了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走向极端——纵容、放任,这恰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激励相矛盾的所以,对孩子在思维碰撞中的细小的火花应加以激励——也许这就是今后的燎原之火;但对那些违背道德、违背社会利益的念头和做法,则要及时而有力地扑灭总之,在我看来,教育的初衷是使人成长为健全的人,有用于社会的人管束和激励作为教育的两种方式,不可偏废,更不可滥用[点评]本文对话题的思考是很有深度的作者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能以辩证的眼光,具体分析“管束和激励”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利与弊,阐明两者“不可偏废,更不可滥用”,这是颇为难得的行文简洁流畅,表意准确严密,体现出较高的驾驭语言的功底文章的缺点是没有注意直接切入话题——第一段中部分语句有游离于文章主旨之嫌,而这正是临场作文的忌讳之一
357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