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贝ww
一、说明文1、说明文的朗读基调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我们在朗读时不象朗读记叙文、寓言等文章而投入一定的情感。说明文的朗读基调应较平实;在语速、停顿等方面可以用叙述的语气把文章读的正确,强调说明文中所介绍事物的特点,使受众理解说明文的内容,在朗读中发展思维。例如《太阳》一文,为了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时,开头引用了一个神话故事,这个神话故事的引用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说明事物的状况,我们朗读时,可以区别于一般的神话故事的朗读带着神秘的感情色彩,而应用较平实的叙述的语气来朗读,为了强调太阳离我们远,传说中的“箭能射到太阳”和“箭射不到太阳”,中间用了连词“其实”连接,为了让受众形象地感受太阳的远,朗读时可以将“其实”适当加强语气,又让人体会到“其实”这个连词含有转折的意思,引导受众关注句与句之间的条理和顺序。文中介绍太阳的特点,那些枯燥的数据说明,我们也要通过朗读,读出那些特点来。文章第一段3、4、5句写的就是太阳离地球很远的特点,“其实,太阳离我们有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第3句和第4句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类比等说明方法,充分体现了太阳离地球很远的特点。第5句是作者的疑问。把“其实”“5亿”“太阳”“步行”“日夜不停”“3500年”“坐飞机”“二十几年”等词语都重读,并且从“就是坐飞机”开始,语速稍微加快,这样太阳远的特点就很清晰地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了。最后,第5句是疑问句,我们可以用若有所思的语气来读,效果很好。2、逻辑感受说明文对科学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为了让受众把握好说明文内在的逻辑结构,在朗读时主要靠正确的停顿,节奏的变化来感受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受众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进一步培养逻辑思维。例如《蛇与庄稼》中第一段,叙述了广东沿海地区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海啸后,庄稼得不到好收成,后来一位老农说破了秘密,老农说破秘密时的一段话是因果关系:原来洪水淹没了田地的时候,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田鼠却窜出洞来,因为没有了吃田鼠的蛇,田鼠繁殖的特别快,庄稼叫田鼠糟蹋得特别严重,所以庄稼就欠收了。在这一段话中,老农为了说清蛇与庄稼的关系,从 现象分析,看到问题的实质,层层递进,我们朗读时,通过语调的变化来表达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田鼠却窜出洞来,因为没有了吃田鼠的蛇,”读得稍慢,而“田鼠繁殖得特别快,庄稼叫田鼠糟蹋得特别严重,”读的时候应加快语速。“所以庄稼就欠收了。”可以用平常的语速读。二、议论文议论文,是指有感而发,对某一件事表示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而形成的一篇文章,其中包括演讲稿、辩护词以及随笔等。从广义上说,也有人把随笔归入散文,但随笔跟抒情散文是完全不同的文体,随笔是一种议论文。议论文有明确的观点,符合逻辑的论证过程,它应该是脉络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所以,议论文的朗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声音明亮清晰。这是因为在文章中要明确地亮出作者的观点,而且是毫不犹豫,为了表现坚决,应该使用明亮的音色,在发音时,要使自己的发音器官肌肉紧绷,这样声音就不至于显得拖泥带水。(2)语句重音作用明显。因为在议论文中有大量的议论,为了论证,一定会有所强调,所以语句重音就显出特别重要的作用。(3)层次分明。在议论文中的思考和议论必然有一定的脉络和思路,由此一步步带着听众走向结论,所以必须是层次分明的,朗读时必须运用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等因素逐步推进到结论的出现,这也就是全文的高潮所在。下面,我们以《理解万岁》为例,来具体说说议论文的朗涌方法。理解万岁记得《论语学而篇》中有那么一句话:“患不知人也。”意思是,可担忧的不是理解人吧!。的确,理解、相知是人类多么宝贵的一种境界。理解自然、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人类不也就是在这种境界之升华中行运的吗?乘着创世纪的诺亚方舟;理解是那只窥探到大自然,衔回了橄榄枝的鸽子;——沿着千回百折的汩罗江,理解是屈原感叹社会而转唱于今的骚体长辞;——拨着高山流水般的琴声,理解是蔡锷小凤仙人生难得一知己的知音一曲……自然界在理解中求达平衡,社会在理解中求达和谐,而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理解中求达进化。人是需要理解的。每个人都渴望理解自己,也渴望理解他人,更渴望被他人理解。 
朗诵文学具体定义朗诵文学,顾名思义,既指文学朗诵,也指朗诵题材的文学。这个新专有名词,由学者王泽生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为百科词条,并进行了定义的诠释。朗诵文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产生于声音的艺术与文字的艺术的边缘地带,朗诵文学既是独立的学科种类,也是用朗诵艺术的方法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朗诵文学的层次 朗诵文学,包括白话作品的朗诵、古典语言的吟诵。朗诵文学,作为传情艺术,涉及到肢体语言、道具语言、音乐语言等等,所以它是门综合的艺术。文学作品朗诵,一般有两个层次,朗读与诵读。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清晰、响亮语言艺术,在于背诵。朗读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朗读很少伴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所以,朗读文学是朗诵文学的一个比较低级的层次,朗诵是朗读的高级阶段,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 朗诵文学的特点 朗诵文学,要求朗诵家对情感的把握胜于播音专业,朗诵文学不同于文学播音。朗诵文学是一门朗诵艺术,是一项文学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一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朗诵文学,讲求技巧性、情感性、创新性。诵读,大抵对气息的把握更苛刻一些,尤其是古文诵读,用语速、节奏、重音来表现平仄与意境,作品的情趣和神韵才能出来。 朗诵文学“共鸣” 朗诵文学,侧重东方声音美学的感染力,即所谓的“共鸣”。朗诵文学按照体裁来划分,可划分为:诗朗诵、散文朗诵、寓言朗诵、故事朗诵、小说朗诵、戏剧朗诵等等,都具有音声性、规范性、文学性、艺术性、综合性、依赖性、创作性、欣赏性、大众性、号召性等诸多特点。朗诵文学,繁荣于因特网,也出现了一大批网络朗诵艺术家,比如,与中华诗赋革新派交往弥笃的有:寒山云、雨音、大海、毛地黄999、小九、潇洒的转身(雅尼)、赋琴、九戒……其中,寒山云、雅尼两位女士,是当代新赋文学朗诵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