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ZQ777
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开放的中国我中华乃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开放的,“闭关锁国”是到了明代后期和清代才成为国策。闭关锁国的时间不过数百年。汉、唐、元、宋乃至明初中国还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著名的河西走廊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以至罗马帝国经贸的大动脉。还有海上的“丝绸之路”直通东南亚、印度、天方(阿拉伯)、非洲。借助这两大“丝绸之路”中国得以与世界各国经商贸易,人员交流。科技得以传播,思想文化也进行了长期的碰撞和融合。中国当时领先于世界各国,无论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这是世界学者公认的历史事实。中国对世界有贡献,推进了世界的文明,同时世界的各种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世界各国的各色人员纷纷来华,真是“群贤毕至”,有的甚至在中国安家落户,当了中国的官员,“乐不思蜀”了。连犹太人都大量移民中国。中国也从这种开放的国策得到了许多好处,使中国得以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明清以降开始“闭关锁国”,中国远离世界。正好赶上世界大发展,让欧洲人占了先机,向全球扩张,抢占了世界许多富庶之地。而中国坐失了一次绝好的良机。同时因为与世隔绝,清廷统治者的保守、自大,思想、文化、政治、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始落后于欧美后进的国家,而国人不思进取,夜郎自大,自以为天朝上国无人能及,昏昏然一百多年过去,到1848年鸦片战争时被“蛮夷之邦”的英吉利打败,才如梦方醒。后来一连串的冲突和战争,无不一败涂地。使得盲目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也认识到:中国遇到了“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必须救亡图存,否则就会国破家亡。当政者和精英们的反思鸦片战争和以后一连串战争的惨败,震动了大清国的朝野,朝中有见识的官员和在野的知识精英都在不断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一直延续到清鼎革也没有停止。为了富国强兵,当时的当权者和思想精英提出过不少改革意见,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辩论各方都没有人认为应该继续闭关锁国了,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改革的问题。所以说当时对于“开放”是没有异议的了,争论的是如何改革的问题。清廷在第一阶段是采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建议。即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也制造出“坚船利炮”来,然后以此打败他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祖宗家法不能变。于是就有了洋务运动。这时人们的思想停留在器物的层面,还没有想到要改革制度。大清国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失败,使得洋务运动受到质疑。朝野两方面的人士都提出了中国千年以来的体制问题,认为不仅要学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其制度和法律。当时群情激愤,变法的呼声空前高涨,是因为打败我们的是我们一向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而日本在很短时间内的崛起就是得益于“明治维新”。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要求变法的维新派势力。维新运动由康、梁等知识精英发起,就是所谓的“公车上书”。他们的变法建议得到光绪帝的采纳,还有袁世凯等官员的暗中支持。这就是有名的“戊戌变法”。这是国人试图在制度层面进行改革的思考和尝试,虽然因为后党的扼杀使改革夭折,谭祠桐等七君子血洒菜市口。但变法的历史潮流已经无法逆转。直到清帝“逊位”,实际上改革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大清国被迫进行了各种改革包括废科举,建新学堂,建立新军制,办现代企业,派留学生等等。辛亥革命之后,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中国的政治转型屡屡受阻。先贤们就想到要在文化上进行启蒙,彻底的“开民智”,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于是就有了“五四”启蒙运动。这就是文化层面的改革。此后虽然思想、学术、政治的争论不断,但“改革”是争论的基调。至于“开放”那是不用争论的,当时中国一直就是对外开放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 
首先,开放式管理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有可能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这不仅有利于决策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意识,与学校沟通,为将来走向社会,与社会沟通奠定基础。 其次,开放式管理在学生参与,决策人对等的基础上,学生在执行中更积极和有效果,同时认识到他们自己才是管理的主宰者。这样,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渐建立并最终实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开放式管理是相对于封闭式管理而言的。具体到大学与大学生之间,就是在学校从主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同时,将学校的管理工作进程公布给学生知晓,让学生对学校的工作进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执行的准则作到心知肚明,从某种程度讲,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管理的过程中。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参与管理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际上就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前苏联革命家别林斯基说:“人民是土壤,他含有一切事物的发展所必须的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学生与校方间的关系实际上就像人民与领导人民革命的先驱者。因为学校管理的是学生,所以也就是说,学生是土壤,他含有学校管理成功所必须的汁液,而学校则是这土壤上的花朵和果实。如果没有土壤的滋润,为植株提供养料,怎么会有花儿绽放,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因此,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仅仅是校方的几个领导。那么,何种管理方式能实现学生作为主体呢?毫无疑问是开放式管理。因为在封闭式管理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受管制的地位,学校的任何信息都仅仅掌握在 学校的“统治者”——校领导手上。在学生对学校工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又怎能参与到管理当中呢?而且,实际上,封闭式管理还给学校提供了许多暗渡陈仓的机会,有助于贪污公家财产等不正之风的滋长 另外,学校的开放式管理也让大学生受益匪浅呀。我们的校学生会、院学生会以及各社团实际上就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方式。就以学生会和校电台以及各社团招新活动来说,那位部长不是尽职尽责的为学校选拔人才?因此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在学生会以及各社团的工作中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学校血脉相连。那生活部是否锻炼了你的组织能力?外联部是否锻炼了你受挫以及沟通的能力?这都是我们在参与学校管理时得到的能另我们受益终身的财富。而我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宝贵的财富都缘于学校的开放式管理呀!因此,我得出了更贴近大学生生活,更具人性化的结论——开放式管理利大于弊。 因此,对学生实行开放式管理已经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教育部一再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难道处处限制学生,扼杀他们的个性发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吗?难道将学生封闭起来,按照一个模式教育他们,就能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吗? 再次,关于大学生。第一,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或是小学生,他们思想先进、开放,懂得照顾、安排自己,没必要管得太严格。第二,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存。试想,如果所有大学生都像温室中的花朵,被保存在真空的环境中,风刮不到,雨淋不到,那么,四年后,当他离开温室时,如何去面对雨打风吹,电闪雷鸣? 正像德国教育家雅斯贝斯所说---潜能无时不在,每时每刻它都等着我们去发现,而如果没有开放的管理模式,所有孩子的潜能也将被埋没。大学生应当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了,现在不具备,还要等什么时候具备呢?工作以后吗?还是老了以后?要知道,当你还在依赖着老师、家长的封闭式管理时,你身边的人早已经能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这时,你很可能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当那种 所谓的“对学生负责”的“封闭式管理”培养出很多社会淘汰品时,还有谁会否认开放式管理的好处?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只有实行开放式管理,让学生获得相对自由的空间,去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每个学生的身体内都藏有一个蓄足了火焰的黑匣子。只有开放式管理才能找到打开这个黑匣子的钥匙,使其释放出生命的最大光芒,让这光芒照亮每个学生的人生之路,使中国的大学生凭借卓越的能力,一流的素质,昂首阔步,走在时代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