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an_lee
[ 题目 ] 有15枚金币,其中有一枚是假币 。 这枚假币外表跟真币一样,只是比真币略轻些,现在给你一个天平,不用砝码,并最多称三次,你能将假币找出来吗? 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既然假币比真币轻,我从中取出一枚假定它为假币,剩下的平均分置天平两端应相等.如不等,则假设不对,假币在略轻的一边 。 第一步,各取7枚金币置于天平两端,若相等,则剩下为假币,若不等,则假币在略轻的一端 。 第二步,把略轻的一组7枚金币再各取3枚金币置于天平两端,若相等,则剩下为假币,若不等,则假币在略轻的一端 。 第三步,把略轻的一组3枚金币再各取1枚金币置于天平两端,若相等,则剩下为假币,若不等,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那枚是真那枚是假啦! 由此可见,用排除法解这道题不仅符合要求,而且省时省力.同学们也可以开动脑筋 , 想想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 我在看这篇论文的时候,写了如下简评:这种策略其实并不具有推广价值,真正有价值的分类,应该是把总数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两份称。比如说,有45枚硬币,平均分成3份,每份15枚。取其中两份称,如果天平平衡,则假币在剩下一堆里,如果天平不平衡,则在轻的一边;接着把有假币这堆的15枚硬币平均分成3份,每份5枚,同样取两份称,天平平衡,假币自然在剩下一堆里,天平不能平衡,假币不能平衡,自然在轻的一边;再把有假币的5枚分成3份,不能平均分,只能两堆取2,一堆取1。用两堆2的放在天平两边称,天平平衡,剩下的一枚就是假币,天平不能平衡,则还要把轻的一边的两枚再称一次。因此,这种情况下,最多称四次肯定能够找出假币。如果起初硬币总数不是3的倍数,比如说40枚,我们可以取两堆13枚,一堆14枚(40 ÷ 3=13 …… 1)( 把多出的一枚加在其中一堆上,同样地,如果余数为2,则把2枚分摊在两堆上)。 
数学,在生活中时常能显现它的影子,它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活中,不但要用到数学,而且也能学到数学知识。 今天,爸爸妈妈去公园散步健身去了,让我在家好好看书、写作业。等作业写完时,他们还没回家。闲得无聊时,我就想上网玩一会儿。 于是,急忙奔向书房,打开电脑正准备上网时,我愣了,原来爸妈早料到我这招,竟然在电脑上设置了开机密码。这可把我急得团团转,可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这样一个大好机会。正当我在发愁的时候,我在屏幕下方发现了一个密码提示,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可仔细一看,又让我犯了难。原来,这个提示是一道数学题!题目是这样的:1+2+3+4+5……+99+100=?这道题的答案就是开机密码。 我一看题目,头都大了,更别说算了,从来没做过这么复杂的题目。可算不出来,就不能上网。为了能上网,我只得拿出纸张,认真的演算起来。在经过几次演算后,看着长长的算式,我是真的犯了难。就仔细琢磨,有没有什么规律和简便的方法可用。经过尝试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计算的方法,用最大数相加最小数,以此类推,1+100=101、2+99=101……50+51=101,正好是50个101,最后我终于算出了答案是5050!当我把答案输入密码时,一下就开机了,让我兴奋地跳了起来。 当爸爸妈妈回到家时,我还在网上正开心的玩着呢,他们见我在上网,非常惊讶,便问我是如何破解密码而上网的,我便把刚才的市场计算方法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哈哈大笑,说下次要用难点的题目设密码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知识,只要肯动脑筋,就一定会学到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小论文一关于“0”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量(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量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量,叫做无穷小”。“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宏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