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胡灌顶
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距时,发展程度较好的地区就自然成为发展状态较差地区所效法的榜样,发达地区就会更加进一步发达,落后地区就会奋力追赶,从而形成你争我赶的整体经济发展的活力②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区域的条件优势要素的差异形成的竞争优势的不同,各区域的经济主体可在各自的区域优势及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寻找经济联合,如资源型优势与加工型优势的区际联合③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一国要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首先整合国内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素质只有实现国内经济的一体化,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各地区的共同发展,加强各区域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内消弥时,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重点应是鼓励各区域之间加强经济联系,为各区域之间经济依赖性的增强创造软(制度等方面),硬(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6倍于贵州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7%;东部面积占全国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9亿元,最低的西藏只有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倍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8,最低的云南为6,相差2003年地区工业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为5亿元,7亿元,15380亿元,2亿元,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贵州分别只有4亿元,9亿元,5亿元,8亿元,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在10000亿元以上(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