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72

sololee201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摘录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轻烟若水

已采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施:旧读shì,动词。 众:指众人。 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夫:句首发语词。 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国君)把百姓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把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百姓也会把国君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马骇舆,则君子不安与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悌,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马惊恐车,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车上;平民百姓惊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马惊恐车,就不如使马安静;平民百姓惊恐政事,就不如给他们实惠。选拔贤能的人,推举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爱,收养孤寡之人,补助贫穷的人,如果这样,那么平民百姓就会安心政事政局,然后君子也就会安于政位。传说:“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墨子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 因此,立论一定要有三项标准,是哪三项标准呢?墨子说:是推究来历,查清过程,付诸实践。那么,从哪儿去推究来历呢?要向上去研究古代圣王的事迹。从哪儿去查清过程呢?要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实情。从哪儿去考验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管子·牧民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人民怕忧劳,我便使他安乐;人民怕贫贱,我便使他富贵;人民怕危难,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灭绝,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为我能使人民安乐,他们就可以为我承受忧劳;我能使人民富贵,他们就可以为我忍受贫贱;我能使人民安定,他们就可以为我承担危难;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们也就不惜为我而牺牲了。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摘录

223 评论(10)

金泰熙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子路出言不逊质疑老师求官心切吃相不雅
277 评论(9)

偶吼吼

当然有,如:敏而好学,不齿下问
334 评论(11)

ogg5503

《论语》思想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思想深入浅出,覆盖面大,形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论语》的伦理道德思想以“仁”为基础,包含孝悌,交友,守仁等,下面我们逐一论之。 一、《论语》的伦理道德 “仁”是孔子人格理想的根本,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孔子把“仁”看成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仁”,从而建构了仁学,仁学核心是爱人,主要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本道理。 “仁”字从汉字构成来看,一人是“人”字,二人为“从”字,三个人则成“众”字;所谓“仁”,有二人便从产生的一种关系。因为,“仁”字是从人字旁加一个二字,两个人相处之道即为“仁”。《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字的基本含义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即像爱自己一样体贴,爱护别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复礼”,二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说要以周礼的标准做到“非礼无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颜渊》),要人们从精神上做到自我控制,从视、听、言、动的感性经验上符合礼的规定,这种与“礼”相结合的“仁”带有伦理规范的意义。如果人的行为皆能符合与礼,这便是实现仁了,“仁者爱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从心理上把人的相爱感情发展为道德感情,并且进一步发展为“孝悌”、“忠恕”和爱有等差的道德行为。从这种仁与礼的统一可看出,孔子在讲到“仁者爱人”时,总是贯穿着“礼”。 孔子爱人的道德感情是有等差的,对自己的父母要讲孝,对君主要忠,对贵族身份的大夫、士要讲友,与人交要守信。 (一)孝悌。孝指善事父母,即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悌指善事兄长,即弟弟对兄长的爱敬之心。 第一,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孔子认为爱人的道德感情首先是从孝顺父母开始的。因此,他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君子专心致力与更本,根本确立了,道自然就会生出来,在家与社会之上,作到孝顺父母,外出尊敬兄长。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在国家上,君子有厚道,百姓也按仁道生活,如“君子笃与亲,则兴与仁”(《论语·泰伯》。 第二,孝悌不仅是尽赡养义务,而且有爱敬之心,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强调的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而不仅仅是供给衣食或帮助干点体力活就行了。再说,子女对父母应该关切。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的年龄,不可不时刻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他们年高而担心。而且,不远游,以尽养亲,事亲之责;不得已而远游,也该有一定的去处,以免双亲挂念。另外,他还认为,从父母赋予自己血缘关系和养育之恩上升到孝道的“三年之丧”不是礼仪形式,而是从道德感情上怀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才是“仁’(《阳货》)。 第三,孝悌是继承遗志和恪守遗训。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第四,孝悌是按礼节来做。孔子认为孝不能违背礼节。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非常重视对于孝的礼节,也有政治的考虑,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指办理丧事,追远指办理祭事。这些事办理的好,对于收拾人心,维系社会,关系极大。 (二)友仁。孔子对于交友原则,具有广泛性和平等性。因为它不是政治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而是近与一般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居是邦也,事起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论语·季氏》)。“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语·公冶长》)。这是说,应与道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如果整天和小人混在一起,说得话却没有一句合乎道理的正经话,只喜欢耍小聪明,是孔子所反对的,即“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卫灵公》)交友要没看对象,更重要的是严与律己,虚心谨慎,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这与自我为中心,以是否与自己有利为出发点,去品评和要求别人的高低长短的态度,显然不是一个思想路数。但是,不要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即“无友不如己者”(《学而》)。 (三)守信。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之一,其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主忠信”,“谨而信”,“敬事而信,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行得通。所以,把“朋友信之”作为自己的志向之一。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信又是立国的根本,孔子说:“能行五者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恭,宽,信,敏,蕙)就包括信,因为“信则人任焉”(《阳货》)。 关于守信的问题,孔子在评价管仲时说:“岂若匹夫匹妇之为惊也”(《论语·宪问》),“言必信,行必果,惊惊然小人哉!”(《子路》)这意思是说,难道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拘泥与小节,小信吗?说出的话一定兑现,做事情一定果断,不问是非曲直,意味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言必信,行必果”,这就是做人行事的原则。 二、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拜金主义流行,一些人见钱眼开,斤斤计较与蝇头小利,甚至不惜出卖朋友,泯灭良心,把金钱利禄视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什么理想,道德,精神追求,全被他们抛在脑后。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欺诈哄骗,偷盗扒窃,贪赃枉法,侵吞国家财产,赌博贩毒,凶杀色情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有些人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崩溃了,道德意识淡薄了,整个社会未能建立有效的道德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甚至连起码的道德评判也出现了危机。因此,现代人们都需要重新唤起道德追求,抵制物欲的侵袭,高扬道德理性,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认同,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拒腐防蚀的自觉性。而《论语》对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论语》中,勤奋,诚实,节俭,相助相生的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慎独,以礼待人,讲求信用,尊重别人。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比如,尽管在西方影响下的限度进程开始以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变化,但在我们国家仍然保持着代代相传的孝顺父母和尊敬老人的风尚,而且特别重视礼节和道德观念。这表现在非常重视家庭人际关系,且强调家庭的和睦性。最根本的是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例如:子女对父母履行孝顺义务大概有三种:第一,每个男人有义务养育孩子,传宗接代,以报答双亲养育他而经历的千辛万苦。第二,供养并服侍父母,使父母晚年享尽天伦之乐。第三,必须遵守祭祀祖先的礼仪。孝顺父母不局限与父母健在的日子,而必须坚持一辈子;即使父母去世以后,按照传统思想,祭祀祖先不是一种宗教活动,而是对已故祖先孝心的延续。这样,孝成了现代人个人修养的根本。论语思想高度重视培养人的内脏精神力量和独立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就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可成为为国家献身的爱国者,也可以恢复逐渐丧失的人性。另外,有关“恕”的思想,成为当代圆满处理“你”和“我”关系的伦理。“礼”起到了确立地球村秩序的基本作用。就是说,保持社会的有序状态,关键就在于能否很好的处理这两种关系中的关系:一是通过礼的制约来实现。而是通过个人的自律和宽让解决,这意思是,天下和平来自人际关系的和谐。 看来,《论语》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仍是我们当代社会的强大精神之柱,自古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信之!
152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