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22

湖广德安人士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流行音乐的论文范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jl961

已采纳
音乐的魅力真的,我只能说人真的很脆弱,而音乐最直接抵达内心深处所埋藏的情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我听过很多次,而独独在中秋节的紫藤听了后,我却大大反常。跪坐开始时,我就隐隐约约得觉得旋律十分熟悉,却始终没有意识到是《二泉映月》到第二种风格的《二泉映月》展现时,我开始反常……那有一搭无一搭的断断续续的二胡声,揪得心痛之后,我有一种冲动,想站起来的冲动,去关掉,因为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那二胡拉出旋律太悲怆太苍凉,在那时断时续,实际却是连续成一体的嘶哑的声音中,我不能站起来,情不自禁的留下泪来,一滴又一滴缓缓流过面颊,流过嘴角,从下巴流下,滴到手上。每眨一下眼睛,就一滴泪水凝结,慢慢滑落。我抬起头,望向天花板,希望把注意力分散,放到别的事物。但是,这些努力都是徒劳,那种影响力太强了。我无法阻挡,无法将它屏除在心外。它像一股魔力吸引着我,却又让我无法抗拒,觉得是一种煎熬,仿佛我在亲身经历那样一种磨难从而因来我本能的反抗。音乐慢慢的消逝,但是这样的氛围却一直环绕着我……我自认为我是一感情不外露的人,也是一个内心坚强的人,为音乐而伤心落泪,这是第一次。记得老师说,日本演奏家小泽说过听《二泉映月》要跪着听。我也只是在跪着时,才对此首曲子产生了共鸣,才真正认识《二泉映月》,而是它的版本都将它的色彩变得绚丽失去了苍凉的意境。音乐会扰乱内心的平静,影响人的情绪,音乐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人生阅历的再现。它或轻快、或活泼、或深沉、或清亮、或忧郁、或神秘……凡此种种,都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故事,它的经历……音乐是美的,真正理解音乐的人,为它痴迷,为它欢笑,为它流泪,这就是音乐。

有关流行音乐的论文范文

230 评论(9)

天秤座的Mary

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初次接触所谓流行音乐,是一次偶然在广播上听到周杰伦的一首七里香,这么多年似乎还 记得一些。 不是追求所谓的品位, 因为古典音乐我也不是可以完全接受和理解。 只是当前的流行乐 里充斥了太多媚俗的叫喊和空洞的张扬, 如那种因为缺乏必要的修养和气质而只能靠浓妆艳 抹搔首弄姿来吸引别人目光的女人一样, 难以让人找到深爱的理由。 泛滥的商业炒作和市场 包装让许多歌手红极一时, 他们也许有着漂亮的脸蛋或者八面玲珑的表演手腕, 但却很少能 有自己独立的风格和自我感受, 对于音乐本身往往显得麻木不仁。 芭芘娃娃某种程度上可以 看作是他们的象征,华丽而没有生命感的存在。 什么是才华?方文山说,他在遇到了周杰伦后才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我想那应当是一 种主体性、原创性的东西,正如方文山的歌词和周杰伦的作曲, 中国乐坛新人已很少有能让我们有震撼之感的了, 使我们的悲哀。 只是我仍愿意聆听, 毕竟每首歌的背后都有歌者的故事,我一直相信。 现在还有众多的人热爱着列侬和他的甲壳虫伙伴, 尽管他们的辉煌已经走过了四十年。 流 行不一定就意味着转瞬即逝, 一些有力的东西是可以在时光中沉淀下来的。 如果五十年后还 有人听一个流行歌手的声音,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人有他的才华。也许我们现在缺乏 的只是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还有就是天才们出头的机遇。 身边有太多的人在喜爱着流行音乐, 欣赏或厌弃着某些歌手。 而我也在不时的用耳朵过 滤着它们,捕捉着那些可能的快乐,并且期望着那些在夜空中一闪即逝的流星,能够拥有恒 星的光芒。 身边有朋友很爱古典音乐,所以我很敬佩她,想来音乐带给每个人的都不一样,坦然接 受别人的异议,爱自己所爱的那种音乐,就好。
330 评论(11)

大左小右

直到现在,这是我所看到的,在我对流行音乐看法的基础上,并略高于本人看法一筹的权威专业音乐人士对流行音乐的唯一的看法正确的文章【指今日<新浪博客>载署名“金兆钧”的撰文《流行音乐——别拿专业说事》】。我除了不同意把音乐分成什么高雅音乐(艺术音乐——如艺术歌曲)和通俗音乐之外,也极力反对所谓音乐家和音乐人的分法,因为它从骨子里是一种鄙视和打压流行音乐—艺术工作的愚蠢做法。流行音乐为人类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养料和极其广泛的恩泽,这是不争的事实,反言之,流行音乐爱好者给与了流行音乐的制造人以丰厚的令所有人垂涎的精神物质褒奖——回报,这也是铁的事实。所以我始终认为,无论是经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只要是好的音乐都是人类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现在终于开始有了专业音乐人士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与理性回归,人们开始正确评价流行音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并做出种种加大流行音乐中“理论音乐成分”的尝试:在我国近期发生的“英伦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正如自然科学的一种正确门类划分方式——即把自然科学划分为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一样,把音乐划分为理论型音乐和应用型——商业型音乐,或者是传统音乐和通俗音乐,或者经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划分方法。以巴赫、贝多芬的管弦交响乐等纯音乐(非特指作曲家笔下的无标题音乐)为标志的人类音乐艺术珍品,是奠定现代音乐理论基础、统一人类音乐语言、积聚人类音乐精华的音乐殿堂的“镇馆之宝”,它是理论音乐,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精华,也是各音乐殿堂音乐教科的必修课。而流行音乐对人类的贡献就在于把这些理论很好地演化成一种商业形式的、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并能很好地解析与展示他们的精神生活的音乐商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如没有应用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只是废纸一堆一样,没有流行音乐对理论音乐的分解和沉淀,理论音乐也只能是少数孤芳自赏人士的庭中花、屋内草。因为十分简单,广大民众他们为了生活,是不必要也不可能把音乐钻研得太深,也就不可能感受音乐对于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极大魅力的。需要搞清楚,人们对音乐的最广泛需求在于作为他们生活的辅料,而非生活的来源。如果全人类都成了专业音乐家,那大家都只有喝西北风了。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生命,必须创造和从事各种职业,并成为这种种职业的专家,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同时成为音乐家,变得能欣赏所谓“高雅音乐”了,尽管理论音乐对人们的从业诱惑力极大。若想知道有关我对这种观点的最集中、最清晰和最精辟的分析论证,可阅读我的新浪博文——帖子式豆腐块文章《流行音乐的生命力来自它反映青年人的心声》、《莫说通俗是庸俗——也为超女鸣不平》。还有就是你去这里看看好像就是你说的流行音乐论文,谢谢 !
19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