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论儒家的君子之道论文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8

骨硕201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儒家的君子之道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tus/mg缘

已采纳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其思想学说不受时空、国籍的限制,影响深远而广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修身理论,从先秦到宋明,历经改造,经过社会历史的选择,并通过与其他学说的相斥相吸,丰富了自身的内容,最终凝聚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孔子修身思想的实质就是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孔子修身思想的理论思维水平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它奠定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也最为深远。修身不仅是古代文明永恒的主题,也是现代教育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孔子修身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启示的角度展开对孔子修身思想的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寻孔子修身思想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探讨了其修身价值、修身目标、修身主体、修身内容和修身方法问题,并解释了儒家、修身及孔子修身思想的概念。第二部分分析孔子修身思想的形成背景。孔子的修身思想的形成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诸因素。第三部分全面阐述孔子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首先分析了孔子修身思想形成的人性论基础,其次从修身目标的确立、修身内涵的体现和修身方法的形成三个层面来论述这一思想。其修身目标是达到理想的人格状态,具体说就是成为仁人君子和圣人贤者。其修身内容包括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这五个方面,其修身方法主要有立志乐道、学思结合、反省内求、克己慎独和慎言力行这五点。第四部分是对孔子修身思想的评价。第五部分归纳出孔子修身思想的教育启示。这些启示涉及了学校德育的主要层面,包括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德育的主要任务;培养主体意识,加强自我教育;构建一体化德育体系。

论儒家的君子之道论文

134 评论(15)

yzd122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226 评论(14)

枫叶2

君子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万余言的《论语》,其中“君子”二字就占据了其中一百多处。从古至今,君子无疑是人们最为崇敬的道德偶像,君子是做人的一种极高境界,人人都想成为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大抵就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内在的仁爱之心,又能以合乎礼仪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能称作君子。《论语》中所讲的君子之道给我们做人以极大的启发。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
34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