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医泡泡
直接说白点,,科学基础写好怎么发你。。 
电脑的"神奇"功能,屏幕上的变化万千,使学生对电脑产生浓厚兴趣。但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难道加大,尤其是学计算机语言,编写和调试程序是即要动脑筋又枯躁的,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下降。我充分利用电脑的特点,在"玩"中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 利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认识电脑。 对于微机原理,抽象难懂。而小学生知识里越形象就越容易汲取。因此,我自制《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由于多媒体技术更加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利用动画、音乐、图案来配合讲授,创设教学环境,把静止的、孤立的、抽象的知识转换成动态的、整体的、具体的画面、声音等,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对学生进行感官综合的刺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泼、更认真,因而其效果有单一途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教师能及时收到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进迅速调整或修改教学内容。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和教师都知己知彼。 二、 在"玩"中学字处理软件。 编辑排版是小学电脑教学内容之一,讲软件的主要功能和操作后,让学生用做作业的方式给老师、家长、同学送礼物,没有具体要求。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做。结果,学生各显神通,有的制作图文并茂的敬师卡,有的编辑一份小报,有的给老师、同学写信,五花八门。然后,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制作技巧,好多同学从"玩"中学会许多操作技巧。最后,我对学生作业讲评,评出最佳创意奖。这样,用丰富、生动的素材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三、 在"玩"中学设计、调试、优化程序。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程序设计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觉得命令本身并不难学,但利用计算机语设计程序时感到很困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心理学家贝尔纳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开发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才能"。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索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机会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在讨论中激发思维热情,在探索 中学,在研究中成功,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由发现所产生的兴奋感和自信心将会使学生产生不断探索研究发现的动力,推动学生创造力不断提高。例如:用LOGO语言设计一个电子表程序。电脑屏幕中央有一个表盘,秒钟在表盘上不停地向前跳动,每走一分钟的时间,电子表会自动发出报时信号。我先让学生根据题目编写出程序,之后大家讨论编程方法。题目的难点是在连续的位置上不停地画一个图形和擦掉这个图形产生动画效果,解题关键是要递归调用,秒针会不停地走下去,把它设计为条件递归调用,使电子表 走够5分钟后发出特殊信号,然后停止程序运行。经过热烈讨论,编程方法是: 1、先编主过程CLOCK,功能是把小海龟设置为初始化状态,接着隐藏海龟,小海龟隐藏起来后主过程执行调用子过程BIAO。 2、过程BIAO的功能是在屏幕中央画一个半径为100的圆,由重复命令REPEAT 180[RT 1 FD PI*100/180 RT 1]完成,执行HOME命令后小海龟回到屏幕中央,用REPEAT 60[PU FD 90 FD 5 PU BK 95 RT 6]命令为表盘均匀地刻上60条小短线作为表盘的刻度线,表盘就画完了。 3、主过程接着调用过程TTT,先由PD FD 86画出秒针。然后用WAIT命令等待1秒钟的时间,PE BK 86 RT 6命令把表针擦掉,并让秒针向由转动6度,也就是整个圆周的60分之一。 4、为了控制报时信号,在这两个命令之间插入IF :M=60 THEN MAKE"M 0 MAKE"N :N+1 TOME 330 15 WAIT 100-100/12 ELSE WAIT 100。变量M存秒数,变量N存分数,它们的初始值全为0,当秒数M增加到60时,重新清为0,并让分数N增加1,同时用TONE 330 15命令报时一次。 5、过程TTT每执行一次实际上完成这科三个主要的任务:先画秒针,然后判断M的值是否到60,如果到家0,就报时一次,最后把秒针擦掉并向右转6度。为了让报时时间不影响表的准确度,用WAIT 100-100/12把报时时间从等待命令中减掉。 6、当N的值增加到5时,再报时一次,递归调用停止。用条件命令,使整个递归调用变成了一个条件递归。 四、 在"玩"中学电脑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当电脑进入教育领域,有人担心由于学生更多地与计算机交流而变得越来越孤独。但是,美国的实验认为运用新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比传统教育模式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当前,美国中小正在倡导一种叫"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原因就是未来社会需要懂得合作、 善于合作的人,而且,未来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 习的时间越来越长,需要与别人交流合作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们在"玩"的同时,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有所提高。
感觉网上的这类的论文好多好多,(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等你有时间都可以自己去查下,要学会多找资料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计算机也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学习计算机知识,了解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一课,"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有条件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也称微机课或电脑课)。如何上好小学计算机的第一课?根据计算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结合笔者数年来的教学经验,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猜一猜 少年儿童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因此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如果用电脑来计算从小学到中学数学课本中出现的所有算式,它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能正确地算出全部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顿时被调动起来:有的说一个星期,有的说一天,有的说一个小时……在我对"3秒钟"的答案仍然而评价"时间太长"后,终于有学生忍不住喊出了"1秒钟"的正确答案。当我告诉学生:用现代先进的电脑计算这些算式,确实不超过1秒钟,学生都发出了阵阵惊叹。这样通过一番有趣的猜测,使学生体会到了电脑的神奇之处,从而激发了学生认识电脑、掌握电脑的兴趣。 2.说一说 现代计算机的功能已远远超出了几年前仅应用于计算的范畴,因此我在学生了解其惊人的计算功能后,再让玩过或见过电脑的学生说一说:电脑的作用有哪些?许多学生都知道电脑除了计算外,还可以用来打字、画画、玩游戏、控制工厂的生产等;接着,我又让学生讨论: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电脑?使学生知道:大到导弹卫星,小到遥控器、电子表,处处都有计算机的身影,它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现代生活已离不开电脑。通常说电脑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感受电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学生明白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他们从小掌握电脑的决心。 3.看一看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老师富有"诱惑力"语言的感召下,学生的心早已痒痒的了,没有见过电脑的学生自然是热切期盼一睹真容,而玩过电脑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急于在同学面前展示一番,因此第一节课把学生带进电脑房去看一看就显得十分必要,让学生认识电脑的键盘、主机和显示器,亲手按一按键盘上的按键,熟悉一下主机和显示器的开关,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对电脑的神秘感,又拉近了学生与电脑之间的距离。 4.讲一讲 在学生观察电脑的同时,教师还应作一些简单的介绍,使他们知道电脑是由输入设备、主机部分和输出设备组成的,键盘是最常见的输入设备,它相当于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主机是电脑中最重要的部分,相当于我们的大脑;显示器是它的输入设备,相当于我们的嘴和手。同时,还要向学生讲清楚"计算机"、"微机"、"电脑"这些名词之间的关系,以掌握最基本的电脑知识。 5.玩一玩 对于学生来说,最使他们感兴趣的莫过于打开电脑,了解一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或者亲手操作几下,体验一下电脑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为了满足学生这种强烈的欲望,我先指导他们开机,然后播放一段动听的音乐,接着展示几幅精美的图片,在学生的称奇叫好声中,我最后调用了UCDOS0中的一个特显文件TXEDMEXE,再由他们自己动手敲一敲键盘,显示屏上随机出现的直线、三角形、长方形、圆、扇形和弧线等眼花缭乱的图形令他们叹为观止,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再度激起。 6.整一整 第一次上电脑课,学生的心里自然有说不尽的兴奋和提不完的问题,往往也因此忽略了对自己言行的约束,难免"忘形":激动地大声争辩者有之,热情地下位帮助别人操作者有之,少玩一下急得只叫老师者亦有之……对于这些现象,教师一定要进行教育,予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懂得电脑课堂上的常规要求。如进出电脑房要排队,该带什么以及不该带什么物品进入电脑房,使用电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才能保证今后电脑课的正常开展。 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上好小学电脑入门教学的第一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知识、掌握电脑技能的兴趣,初步认识电脑,了解有关电脑的最基本的常识,培养其良好的操作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上所述几种方法,电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