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李清照的论文1500字

  •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27

杨兵军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李清照的论文1500字

5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陈健1987

已采纳
李清照,心中的美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忧郁的眼神,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沉淀了,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勾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蚱蜢舟也无能为力。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思绪里。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关于李清照的论文1500字

165 评论(8)

fishwang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这样的一首词淋漓尽致的道出了易安的生活的艰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呢?这就是易安初期生活的快乐写照。处于两宋之交的她,在北宋灭亡之前,她享受着贵妇般的生活,幽情雅趣自不会少,于是一篇篇吟酒惜花之作便应运而生。那时候的她真的愁为何物。 直到十六岁嫁入赵家的那一刻,世人都为她祝福,祝福她可以继续她的幸福生活。起初的一切也正如世人所愿。她与丈夫赵明诚幸福的生活着,她会夫唱妇随。她会与明诚对酒当歌,明诚也与她品香茗而作诗,他们还会一起考究金石之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幸福啊! 然而幸福终究还是短暂的,天不遂人愿,这短暂的幸福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不幸!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也许是易安南渡以后另一种生活的真实写照了。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梧桐夜雨之时,易安都无法安息。如今又是黄花再开之时了,可是明诚何在?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她知道如果此刻明诚还在身边的花,他一定会摘下最美丽的那一朵为自己戴上的……罢罢罢!明诚已去,不想也罢!忆起明诚,只会图添自己的烦恼而已,空恋自伤情。只是心中仍然忍不住在隐隐的痛着。抬头间,无语问苍天,却只见大雁北归。不禁亡国之恨再起! 国破之凄,丧夫之痛,南渡之苦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愁到了极致。即使不看她的《声声慢》,不算她的《醉花阴》,只看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也就可以看出此时的易安已经是愁到了何处!觉来不禁令人心痛! 古来万事东流水。原来一切不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也许正是这沧桑世事才使易安顿悟了。所以经历了如此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后,易安不再寻寻觅觅。而是在每一个东篱把酒黄昏后勤修《漱玉词》,在冷香倪之时拷撰《金石录》。 日日夜夜,月月年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观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终于,她成功了! 战胜自己的愁苦的易安为世人留下了字字珠玑的漱玉词与那难得的金石录。她终于舍弃了自己的黄花之愁,而留下了一篇篇留传千古的名词佳作! 回眸易安的一生,易安易安,何易而安?又何安而易呢?!他曾经在历史的黑夜中蹒跚的走过,而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易安,终于走上了成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坛上最光辉耀人的女词人!终于成就了名垂青史的李清照! 易安易安,何易而安?何安而易呢?哦!易安啊,原来你是在以自身的行动来告诉我:只要战胜自己就可以易而安之。
262 评论(8)

有没有人在

易安醉酒  等待一场细梧桐雨打湿了黄昏  多愁的易安夹着宋词漫步走来  鸥鹭飞了 岁月流了 歌声飘远了  倚栏喝酒眺望菊花举杯自醉  轻斟一杯 易安掉了一滴泪  却把青梅嗅的回忆换来了失意  慢饮一杯 易安叹了一声气  没有锦书来的煎熬煽动了烦恼  到后来 酒没了 夜来了  月色悄悄跑到篱笆院  吹了一曲销魂的萧  西楼上易安轻解罗裳  醉了 睡了  一阵风把她的影子吹白了  河上游来花灯  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雁过也 正伤心  夫君南飞了  宋朝失散了  一场漂泊让梦变得孤独  而窗外  海棠依旧 绿肥红瘦  说好只是喝杯清酒  易安却把浓愁喝了出来  自踏入文学殿堂以来,一直对李清照怀有高山仰止般的景仰,她风姿绰约的一生,她香如兰芷的慧心,她婉约清丽的词章,无数次让我感动让我唏嘘让我迷失。今夜,冷雨敲屋,寒风越脊,我洗手焚香,又一次捧起《漱玉词》,于灯下静心阅读……  ——题记  无法知道公元1048年2月5日那天是什么样的天象,也许风清云淡,百鸟和鸣;也许乌云密布,太阳只从云翳射出一缕灿烂;也许细雨密密地梳理着山川……这些都无所谓了,重要的是,在山东章丘,苏轼门人李格非的家里有了弄瓦之喜,那个秉天地灵气而生的女婴被取名清照,后来成为最伟大的词人。  李清照的童年是幸福的,她生活在宽松的家庭氛围里,父亲大有文名,外公是当朝状元,家传文史卷帙汗牛充栋,天资聪慧的她醉心于书山探宝,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少女时代,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春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一个绣面芙蓉、情窦初开的美少女,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然后对着袅袅沈香发痴,她娇憨、濡慕、害羞,她怀春、痴缠、憧憬,少女的情思付与半笺娇恨,月移花影约重来,她和自己的诗词一起成长,一天天亭亭玉立起来。  18岁,人生的花季,李清照出嫁了,夫婿是太学生赵明诚,门当户对,情投意合,才子佳人,美偶天成,他们一样地酷爱金石,一样地喜欢诗词,郎著《金石录》,妻写《金石序》,妻写锦心词,郎作秀口吟,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使新妇的幸福从心里溢出来。直到晚年,依然刻骨铭心:“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生活如此情趣而美好,那时的李清照一定貌美如花,不,比花花羞,花有其美无其才,李清照是千古唯一的!  蜜里调油,夫唱妇随,李清照让幸福变成了浓浓淡淡的墨香。携手春游,“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小别痴念,“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赵学士对娇妻爱到极处,慕到极处,可叹自己才有不逮,偏偏私心不服,总想能妙手偶得锦绣词章盖过娇妻的风头。因为政坛的纷争,夫妻有一段时间遥遥相隔。相思无度,兰笺传情,李清照用“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来表达对爱人彻骨的思念。款款深情,脉脉思语,让夫君铭感五内,却又暗自不平,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醉花阴》的词。他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三日愁苦,白发频添,终于得词五十首,那日宴请宾朋,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友人背手吟咏,最后只说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学士只能五味杂陈,暗自嗟叹了。  李清照青年时代,一直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奢靡里,卸下了祖先的长剑盔甲,与昨日的铁马金戈挥手告别,整个宋朝沉醉在温柔暖软的风气里,虽然边关告急,惊醒的亦不过是寥寥数人。终于,金人挥戈南下,长驱直入,宋王朝南迁苟安,李清照的命运从此开始逆转。  南渡第二年,赵明诚就任京城建康知府,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李清照来说极为羞辱的事。某夜,京城内乱,赵明诚没有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发之后,他被朝廷撤职,夫妻开始了一段逃亡生活。  无法想象李清照当时的心境,风流倜傥的夫君突然变得猥琐,再也找不回曾有的鱼水和谐,沿长江往江西,江水滔滔,心如汤煮,行至乌江镇,这是霸王兵败别姬自刎的不祥之地,词人感慨万千,心潮激荡,面对滚滚逝水,吟出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长歌当哭,穿云裂石,不知站在一边的夫君心中有几许惶愧。翌年,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不久暴病而亡。  美妇新寡,身心憔悴。彷徨郁郁中,李清照改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生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尽管心比天高,才须斗量,李清照终究还是个弱女子,当生活艰辛举步维艰时,活下去变成唯一的选择。张汝舟是个伪君子,他迎娶李清照的真正原因,是占有金石名家的文物。那时候,《金石录》还没有整理成书,李清照段不会答应这些凝聚着先夫心血的金石易主。无数次夜色阑珊,词人于灯下轻舒柔荑,把玩那些金石,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温柔旖旎的风花雪月,是痴痴缠缠的幸福。也许此时她会在过往的甜蜜里麻醉自己,但清醒以后,却痛入骨髓。一个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的女子,“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所嫁非人,痛定思痛后的决定,是毅然决然地分手。这是鱼死网破之计,在“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宋代,李清照让自己走上一条不归路。最终,张汝舟因科举作弊获罪,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因“不终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入狱,后来蒙友人斡旋,只坐了九天监牢便获释放,但终生蒙羞,从此性情大变。  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李清照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渐入暮年,她守着孤清的院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帮助她驱赶走落寞,但关闭柴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青灯黄卷,踽踽孤影,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那穿越时空的孤独啊,让我不忍卒读她的《漱玉词》。她代表了一个高度,“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所有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她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佳作珍品。“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西子湖畔,雷峰夕照,李清照已是垂垂老人。有一天,她的一个孙姓朋友带着十岁的小女来探望,那是个极为聪颖的女孩,骨骼清秀,神采俊朗,兰心蕙质,心机玲珑,李清照仿佛看到数十年前的自己,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想收下为徒,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那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一口凉气,一阵晕眩,李清照痴了。  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多余!自己一直奢想什么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虽然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虽然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还不是报国无门,情无所托!李清照感到自己像是落在不着边际的深渊里,孤独有一次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西子湖畔深秋的落叶黄花中,渐行渐远……  一个擅书画通音律工诗词精金石的绝世才女,用惨淡一生将自己置于文学的巅峰,她的快乐幸福痛苦忧愤孤独寂寞成为过往,成为天光云影,成为隔世离空的怅惘,一千年后一万年后千古以后,谁懂清照谁于清照同?  掩卷,止不住两行清泪。  屋外开始下雪了。
274 评论(8)

mildsunshine

雨声细碎,宛如湮远岁月中古琴的清音。暮色将天空浸染成绝妙的水墨丹青,用色非浓亦非淡,一抹苍茫,渺远无际,渐渐加重,渐渐湮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千年以前,是否也曾有同样的夜晚,怅然对影的女子倚窗独坐,深秋的凄风冷雨摇落满地残菊?暮雨依旧,模糊了匆匆的时光,只是转瞬,却已相隔千年。 易安,我常常想,你该是怎样的女子?是否如江南女子般清丽柔婉,淡雅脱俗?你的眉目间,又该有着怎样含蓄而自然的书卷气息,如同东篱的菊花,清高自许,不染丝毫世间尘埃?你的内心,该是怎样细致而善感,才会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及“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婉约轻愁?然而,想你的性格中,定然也有着北方所赋予的迈,不然,不会有“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样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却奔放激越,开阔的境界跃然纸上的词句。 灵性而非凡,易安,我想你必是这样的,一如你的名字,李清照。我曾将它解为清莲照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孤高寂寞,远离尘嚣。然而,在风雨飘摇的南宋,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的乱世,你的才华又有谁赏识?寻寻觅觅,却依然只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夜雨,如泣如诉,散落成一地忧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寥寥几笔,尽得神韵,用语浅淡,意境却含蓄深远。从你早期的词作中,我看到你的活泼与灵气。“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样简单的快乐,也许南渡后的你,读到这些词,是会不由自己地落泪的。只有离别,才会令你忧伤,“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然而,这也只是儿女情长的离别之愁,怎能与南渡后那些弥漫着浓浓凄楚的词作相比?那些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悲愁,即使只是浅浅几笔,也已是无比沉重,令人伤怀。“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天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寒梅依旧,你却经历了情感的变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至于《永遇乐》、《声声慢》,更令人不忍卒读,乱世中,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遭际,怎一个愁字了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那些繁华绮靡中苟延残喘的统治者居然不及一个柔弱的女子,全然不顾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危亡?而又是为什么,易安,你虽为女子,却这样勇敢? 雨声潇潇依旧,我的思绪却已穿越千年。乱世中,易安在风雨飘零中黯然消逝,却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千年之后,暮雨潇潇中,倚窗思易安的我,看见夜雨中一朵不染的寂寞清莲。
100 评论(11)

1989despair

评李清照《词论 摘要]李清照的《词论》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对后来词创作理论产生深远影响,也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褒贬不一。今天,我们在深化研究《词论》的历史作用时,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给以公正的评价。[关键词]李清照;词论;别是一家李清照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作品留下的不多,至今辑存者仅有五十余首,但由于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一直给人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词论》全文不足七百字,立论鲜明,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引起了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注意,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谈谈个人的理解和看法。《词论》强调,词“别是一家”,她把当时的词人分成两类:一类是不知词者;认为苏轼等人虽“学际天人”,王安石等人“文章似西汉”,却作不来词。又说柳永“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张先、宋祁弟兄“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对这些人有肯定,有指责。柳永词能协律固然好,但词中夹杂着庸俗、低下的缺点。张先、宋祁等人的词虽有丽句,却不够完整、匀称。另一类是始能知词者:如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等。对于这些人,虽然是懂得词的人,但她仍有所不满。李清照认为晏殊有妙语,却“苦无铺叙”;秦观词虽有情致,但沉溺其中,显得柔弱无气度。正是由于少故实,贺铸的缺憾也是如此;黄庭坚的词一味崇尚故实,又显得呆板,反而又成了疵病。李清照提出自己的词学审美标准,并将审美标准具体化,评价的具体全面,既有风格意境,又讲究铺叙用典等具体写法,使学者便于研习。李清照用她对词的审美标准,将她的前人、同辈等一些词作大家进行毫不掩饰的评判,直指他们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女子,在当时能有这种批判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李清照认为以诗为词,以文为词都不符合词的艺术规律。忽略词的特质,只能使诗词文混淆,这不利于词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词“别是一家”,将词独立出来。李清照不但将苏词,而且连欧、晏词都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她主张写词要把握好词的基本要素,即协音律、重典雅、尚故实、主情致、有铺叙。这就不难看出,她对词的要求非常讲究,与诗的区别更为严格。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论断,从词与音乐的角度,提出词要合律,并提出词要分五音、五声、五律等等,以此来区分词与诗,维护了词的传统风格,旨在说明词的界限。的确,词作为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特殊性能和独特形式,自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从词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词与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意义上说,诗与词是同源。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统一,但是如果形式和内容发生矛盾时,形式束缚了内容的表达时,应该在形式服从内容的前提下设法解决。苏轼的词正好在这一点上,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大胆地摆脱了一切传统形式的束缚,所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形成了他雄健豪放的词风。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苏轼的词并不是都不可歌,他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都是可歌的。这种在词的创作上突破音乐束缚的新特征,可以说正是苏轼的革新和创造。苏轼在拓展词的题材广度时忽视了词体自身的独特性,对此,后人不能求全;同样,李清照在强调词的特性,捍卫词体独立的同时,对词的广度扩延未能顾及,我们也不能责备。诗言志,词缘情。我们应该承认诗与词有不完全相同的体性和风格,但也应该承认词与诗并非完全不相同的事实。有不少专家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属于保守派的词学观,词“别是一家”提出后,影响了后代词的发展和创新。我不认为是这样,李清照的《词论》是从内容和形式的两个方面阐述的,一是从内容上说词不同于诗,一是从写作方法上说词不同于诗,也就是说词是合乐以供歌唱的文学,因此要“协音律”。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并不完全是仅仅醉心于词的形式,突出表现词的诸要素,而是表明一种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有所追求的规范。这种规范的追求当然是严格的,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就连李清照自己的词也不能完全做到。她的后期词就有突破《词论》的例子。比如《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永遇乐》中“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这就缺少用典、铺叙。至于李清照的《词论》写于她的早期还是晚期,研究家们说法不一,至于词论对当时的影响有多大,本人学识才浅,研究的不够,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看来,不但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并且拿词赋、散文及书札、语录等体裁来作词,由其取精用宏,及能腾天跃渊,成为宋词集大成的一家。我想,这也是百花齐放吧。李清照的《词论》是第一篇系统论词的文章,在词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词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词的特性作进一步认识的必然产物。《词论》对后来词创作理论影响深远,我们应当将其置于词学发展史中进行考察,并给予全面公正的评价。总之,词和诗文一样,作家要根据需要,破除多种观念的束缚,才能进入自由创作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词论》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追求。[参考文献][1]褚斌杰,等编李清照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刘忆莹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3]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
209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