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xxxx4
浅谈声乐艺术二度创作的要素声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演员需要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对于一位演唱者来说,要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激发内在感情和外在表情,让歌曲的情绪感染听众。如果一个演唱者的能力强、水平高,作品所带给观众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相反,如果作品好,而演唱者水平却不够高,演唱组合再努力、再用心,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演唱者是要通过声音把作品的内涵、情感成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因此被观众接纳,所以,作品的二度创作至关重要。一、什么是二度创作在音乐艺术的创造活动中,音乐创作,即作词、作曲是第一个创造过程,称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是第二个创造过程,不仅把乐谱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相对,而且在演唱中揭示出了作品深层内涵,显示了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艺术个性,从而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的声乐表演就称作二度创作或者叫做再创作。如果说一度创作称为盖房子,那么二度创作就是房子的装修,也是演唱者所能够征服观众的重要手段。二度创作是沿着一度创作主旨方向上的创作,是因演唱而加强一度创作主体的感染力,而不是削弱或改变主题。其次,二度创作应该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地域风格。再者,就是二度创作方案一定要在自己的技术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二、二度创作在声乐演唱中的要素忠于一度创作思路的内容与情感。二度创作绝不是任意、自由和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维系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的纽带。因此,二度创作的首要原则就是:必须在一度创作规定内容主体的范围内活动,即不能离弦走板,歪曲内容和作者的基调,违背作者当初创作的初衷。演唱者在演唱一首歌曲是在“解释”原创作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在自己的意识中反映出不同的感受。从音乐创作过程来说,作曲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乐音、歌词加以表现,他们总是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音乐作品,抒发对时代生活的感受和种种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心体验。每首歌曲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思想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一个音符之中。特别是由于音乐是以抒发情感为特点的艺术,因此,对作品的内涵与情感的把握就显得更为突出。歌唱者要在诗歌主题和一朵朵音符的花丛中,引发自己的感情,并引申这种感情。歌唱者对歌曲的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情感想象在声乐中的运用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种驰骋想象的空间。要丰富演唱者的情感体验,就应在实践中充分挖掘音乐形象的情感因素,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去体验音乐的情感。挖掘音乐情感应当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调式和调性有全面了解。从节奏方面看,要掌握好舒展的节奏使人沉静,激扬的节奏使人振奋,战场上催人奋斗的战鼓与节日欢庆的锣鼓都向我们表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作用。挖掘音乐情感不能忽视音乐的表现手段(速度、音高、力度)对音乐的情感起积极作用,从而懂得表现激动、兴奋、欢乐活泼的情绪是与快速度相结合的。田园风格的比较抒情,则往往与适中的速度相配合,而赞歌、挽歌、沉痛的回忆等则大多用慢的速度。也就是说,同一曲调用不同的速度产生不同的情绪,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在一起。掌握作品的风格,突出个性的体现。任何歌唱者,要唱好歌,不能没有良好的演唱技巧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就要求表演者不仅对音乐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解释,并且还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表演方式,从而形成独特的个人表演风格。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去诠释作品。当然,这种个人风格的体现,决不能失去原作的风格色彩,掌握歌曲的地域、民族风格特点是十分必要的,谁也不应把延边地区的歌曲唱成西藏民歌,把群众歌曲唱成京戏;也不能把俄罗斯的浪漫曲唱得像德国的艺术歌曲。个人风格的体现是在忠实于原作艺术色彩的基础上,发挥表演者的创造个性,是音乐表演的真实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声乐艺术中情感的运用是基础,技巧是手段,二度创作是二者的完整统一。只有这样,声乐才能提高到艺术境界,才能感染人,才具有美感。二度创作在声乐表演艺术中是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的。作为声乐演唱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来为作品的二度创作服务。这样,我们的演唱才能打动听众,声乐演唱的艺术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以中国的声乐艺术而言,近些年来,我们的艺术团体和个人,以我们民族精彩的声乐艺术,昂首挺胸地跨入国际最高级别的艺术中心或剧场:维也纳金色大厅宋祖英独唱音乐会、吴碧霞亚洲巡回独唱音乐会、《和谐之声》谭晶维也纳金色大厅独唱音乐会……,向世界各国 展示我们古老悠久的文化;大众化的“中华情”栏目、“同一首歌”栏目、“梨园春”栏目(带着我国多种戏曲名角新秀,赴南美洲巡回演出)等纷纷走出国门;在各类国际声乐比赛上,也经常能看到我国的青年声乐才俊摘金夺银的好消息,还有一些歌唱家成为外国专业剧团的主角或职业演员。这些都表明了我国现代声乐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不能因此盲目乐观,审视我国的声乐现状,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为严格意义上的我国现代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还不足百年,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问题所在,才能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亟待确立 我国现代专业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从上世纪20年代创立,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和几代声乐家、教育家的努力,已基本形成了体系。但是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标准与方向发展得很不均衡,或者说多数院校的声乐教育者还不明确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声乐人才,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如一些专业音乐院校研究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师生,以能否在国际上拿奖为第一目标,以唱外国声乐作品而自傲,而对如何唱好中国声乐作品研究较少;学习民族声乐的师生,民族自信心不够足,视野不够宽,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非音乐院校中声乐专业学生选习西方声乐艺术的,由于种种原因,只能蜻蜓点水唱些皮毛;选学民族声乐的学生,多以当红歌星为榜样,也只能囫囵吞枣,唱个大概,深度精度都不够。现代流行歌唱艺术,还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处于说不清和摸索的状态。传统的戏曲、民歌教育教学在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如何继承、发展、创新,特别是如何培养年轻一代热爱民族声乐艺术,学习演唱民族声乐艺术,也存在着不足。虽然这几年相当部分的年轻人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已开始有了喜爱的苗头,但还有教育体系的问题,也有宣传导向的问题。如果自己民族的下一代都不喜爱自己民族声乐艺术的传统,走向世界肯定是空话。 拿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为例。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已办了三届,总体上说,该赛事为我国专业声乐比赛创立了一个很好的中国品牌和平台。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选手(能入选参赛者多是国内各专业音乐院校的研究生,本科高材生或专业演出院团的演员)存在着过于注重声音和唱法(技术)的不足;在语言语音的准确,情感细腻的表达,人物在剧中的关系表现——即整体地理解、表达西方声乐艺术精华方面,仍然处于较弱的情况。按国际惯例设立中国优秀作品比赛的项目过程中,明显有两大问题:(一)组委会规定复赛的中国声乐作品曲目或给选手选择的中国声乐作品曲目面较窄。如果中国国际声乐比赛是作为一个宣扬中国声乐作品的平台,就应该从上世纪以来中国优秀的声乐作品中挑选出一系列优秀的歌剧和艺术歌曲曲目来供选手们选唱,才能达到传扬中华声乐文化的目的。也正因为外国人知道的不多,才更应藉此平台让他们知道我们有什么作品。(二)中国选手演唱本民族的声乐作品表现不尽如人意(除了第一届吴碧霞外),多数选手只注重唱法和声音,在完整地从声腔声韵、民族风格等方面细致地表达中华民族人文精神上有所欠缺。这些都反映出我们声乐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要科学地看待民族与美声唱法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如今在声乐界,仍有一些人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是世界公认的具有科学性的唱法,我国的传统戏曲及民族唱法民族性太强,无法走向世界;中国声乐只有超越民族的局限,才能走向世界。这种观点过分强调技术,忽视了声乐艺术本质。 唱法是什么?它是人类在演唱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能使人们更好地歌唱而又不损坏歌唱器官的各种方法和理论的总称(即指人们常说的歌唱的技能技巧和理论)。那么,凡是经过世界各国人民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摸索总结出来的训练歌唱的各种方法技能和理论,都应该是好的和含有科学性的唱法,否则早就被淘汰了。唱法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又带有一定的技巧,但这并不是说艺术就等于技术。它们之间有共性、能互相促进,但绝对不能等同起来。 艺术是一种感性体验,表达的是一种情感逻辑,有着求美和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是因为人类的感性体验是相通的。声乐艺术的本质是人类将自己创造出来的各种形式风格的声乐作品,用艺术歌唱的方式去表达真、善、美情感的形式。因而它是无国界的,是全人类共通的。例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自己培养的青年教师李M(唱电影《英雄儿女》中插曲《歌唱英雄的炊事员》的歌者)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音乐学院自己培养的青年教师吴碧霞,她们既能韵味十足地演唱好地道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又能演唱好经典的欧洲各种风格的歌剧、艺术歌曲。吴碧霞是柴科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金奖获得者,到国外出演歌剧主角;同时也是中国声乐作品演唱比赛的第一名获奖者,获得了国内外声乐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她演唱的中外声乐作品根本就没有什么唱法上的绝对不同和矛盾,她不是外国培养的,却能自如地演唱西洋风格的声乐作品。她的成功是因为掌握了中外声乐艺术语言、风格的精髓,运用了好的唱功。一些外国声乐演唱者的例子也能说明这个道理。如第二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获第一名的罗马尼亚女高音选手和获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优秀奖的爱尔兰男高音选手演唱的《同一首歌》、《那就是我》,感人至深,引起全体观众和评委喝彩。这说明唱法不能决定一切,只要能艺术地表达人类善良美好的真情实感,就是科学的,也一定就是世界的。 因此,我国声乐艺术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快的发展,就不能仅限于某种单一的声乐艺术形式或风格,而应当包括中华民族和世界上所有优秀的声乐艺术形式与风格。不要再迷惘于所谓的技术、唱法,也不要再争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孰优孰劣,更不要人为地以唱法把学生引向只能唱某类风格的声乐作品,而不屑其它风格的声乐作品。应当花更大的精力去研究不同国家、不同体裁声乐作品中的不同语言和风格,领会其中所要求的艺术情感和表达。我们要把培养既能演唱外国不同体裁和题材风格作品,也能演唱我国不同体裁和题材风格作品的声乐人才作为方向,如此,中国声乐艺术必将步步登高,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