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醒来
人生的导师——孟子,我一直在疑惑:孟子的学生在旁边看着,他们会不会很沮丧甚至无地自容:夫子的浩然正气呢?夫子的伟大与不挠呢?
孟子这样做当然有自己的理由,因为心中还有“仁政”“王道乐土”的理想,断然不能因为意气用事就荒废了理想。孟子的理想,一如所有伟大的理想,只要他是先驱,就会碰到很多真实的尴尬,遭遇很多世俗乃至鄙夷的挑衅,更不谈不上一帆风顺,所向披靡。这种在理想面前的自我委曲,你可以说它不刚猛,但是无法否认它充满了一种韧性的坚强。
如果你还不能足够感动,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孟子的理想如果实现了,谁是最大受益者?为了这个理想,谁又是最大受害者?成则天下幸,败则一人苦。如果一个人是为了天下人而委屈了自己,这难道不比为了自己而委屈自己,或者为了自己都不能委屈自己更高尚,更有一种自我牺牲的悲壮吗?这大概就是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吧!即使愚钝如我,对“圣人”这个大写的词汇也感到了一种仰望的冲动。所以,孟子的伟大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他的理想快意呈现的方式,一是他的理想真实呈现的部分。前者因为后者而有了真实与伟大的感觉。
孟子有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恐怕真正能读懂这段话的还是孟子本人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生活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历史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那其中的真谛需要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品味。
来源:锦绣·中旬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任何时候,人们都必须先解决好吃喝问题,才能去从事其他事情。在孟子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尊重自然,顺应规律,不耽误四季农时,那么收获的粮食就有剩余;鱼鳖等水产品,不大肆捕捞,不一网打尽,那么人们就可享用不尽;山中林木,不乱砍滥伐,给足生产时间,那么木材便可用之不竭。
在这里,孟子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人类要生活,就必须尊重自然以获得必要的生产资料,只要这样,才能真正的“活”下来。“五谷杂粮,民赖生之。”事实上,我们现在的严禁电打鱼,河流每年规定禁渔期,山区每年规定封山期等等,无不契合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效法自然”,就是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方得和谐。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