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时代的变与不变议论文素材初中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6

雾都晨风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时代的变与不变议论文素材初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ongb110388

已采纳
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从1977年恢复全国高考开始,高考作文已走过了30年历程,30年的高考作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总结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反思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前进方向,对作文教学评价及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回首30年高考作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代高考作文的不同特点。  20世纪70年代,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和缩写、改写,关注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浓烈,文体主要为记叙文。比如1977年命题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978年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20世纪80年代,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强调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和记叙文。如1984年,要求考生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1985年,要求考生写信呼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0世纪90年代,高考作文仍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生活,同时注重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文体主要为议论文。如1990年,就两位小姑娘对玫瑰花有刺的不同看法进行思考;1991年,就“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展开辩论;1997年,就“乐于助人”和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两个材料发表议论。9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自我发展,如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  21世纪,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多种命题形式并存,各种形式的作文相互渗透,作文命题形式趋向多元、交融。这一时期,“发展等级”概念出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继推行,高考分省自主命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高考作文文体开放,表达自由,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彰显人文精神,鼓励考生写出有创见、对问题有深层思考和辩证思考的作文;同时,寻求限制与非限制、开放与有序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小我与大我的契合、言语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      30年高考作文在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文章天下事,高考作文“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没变,一直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思考社会矛盾,体验时代精神。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以社会政治为热点;80年代以社会生活为热点;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发展;21世纪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高考作文命题表面上回避社会热点,暗地里迎合社会需要、关注社会热点。  第二,强调哲理思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哲理思辨可以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较为稳定的格局。关注理性和辩证性,作文命题所给的材料和话题需要考生对生活有更多的理性思考,要求考生掠去浮华,探求现象背后的实质,用辩证眼光去理解、分析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像1986年的材料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5年的材料作文“鸟的评说”,都要求考生正确、全面地分析材料,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话题作文“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忘记和铭记”,话题本身就充满思辨色彩。2007年全国卷的漫画作文“摔了一跤”,也需要透过漫画表象,揭示理性内涵,写出深层意蕴。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思维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的写作教学目标。  第三,重视思想导向。作文即做人,高考作文对世界观、价值观的关注一直没有削弱,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修养。1979年的改写《第二次考试》,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等,触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呼吁人间真情永驻。1981年的“读《毁树容易种树?品格”“战胜脆弱”,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等等,是对世界观的关注。     三      高考作文在“变”与“不变”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问题,突出的有下面几点。  第一,内容方面限制过多。历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有明显的思想倾向,事先有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强的政治色彩、道德色彩,试图以此来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2000年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而事实上“答案是唯一的”也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答案之一,但考生敢写吗?不敢写。1997年的“‘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1年的“诚信”和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主题和立意限制性太强,都是别无选择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典型的崇尚理性,其主题先行的不当预设使几百万考生异口同声:为了有一个客观认识,必须排除感情因素,不能感情用事。2005年的“忘记与铭记”,2007年的“关于‘帮助’”等,自主立意的余地也非常有限。从这一层面看,多维是假象,单一是实质,潜规则是实质。还有相当多的道德的东西在难着考生,相当多的学生不敢换角度去写。高考作文考的是想象中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学生。我们的高考还没有给考生一个真正开放的空间。高考作文命题过分地限定了学生选择言说内容的权力,使学生失去了写作自由。  第二,语言表达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说,写作就是语言的艺术。高考作文对语言表达重视不够,特别是对规范化的语言表达重视不够。过分强调发展等级,容易导致考生为得高分而追求形式,忽视内容需要,忽视基本表达。一些考生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过关,乱用标点,滥用修辞,重复?唆,繁简不当,语言幼稚,语体不合,语句不通,表达不畅,词不达意,东拉西扯,书写不规范,逻辑不严密;一些考生为了“文采”,刻意地用排比、类比开头,用排比段举例,拼凑一些华丽的语句;一些考生为了“个性”,不惜“钟情”网络用语、西洋词汇、文言古语。综合起来看,高考作文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弊病不可忽视。  第三,写作文体收放失度。近几年来,高考作文更多地提倡文体自选,在形式上给了考生更宽广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写作才情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呈现出了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但这却让不少考生误以为,越是另类的文体越能体现出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不考虑表达需要和自身实际,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于是,话剧、小品、日记、网络日志、就诊报告、文言文、会议纪要、导言、节目访谈、现场直播等外观别致而内容空泛的非常规文体层出不穷。一味另类,盲目破格,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

时代的变与不变议论文素材初中

272 评论(10)

123la

譬如我们的音乐,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国乐,大都是从西域外国来的,如琵琶、胡琴、羌笛等许多乐器都是从外国来的。中国原来的音乐,只能在孔庙里听见。许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现在所称的国乐,是受外国影响很大的。唐代的各种宫廷音乐,大都是西域来的。现在日本宫廷里还代我们保存了一部分。我们中国人并不都是守旧的,我们一向很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这样长久存在,是因为我们愿意向外国学习,不断改变自己。东汉时候的陈蕃,15岁的时候曾独自住在一处庭院及屋内十分杂乱。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打扫房间迎接客人?”陈蕃却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乎?”听了这话,作为长辈的薛勤就告诫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于是陈蕃幡然醒悟,从此改掉了生活懒散的坏习惯,更将屋子布置的井井有条。后来陈蕃终于成为一代重臣而名留史册。
239 评论(9)

花开ssj

曾几何时,人们对失败胆战心惊,他们害怕失败,不敢面对它,不能适应它。试问,哪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未曾打过败仗呢?哪一个杂技演员没有跌倒过?哪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没有遇到坎坷和挫折……失败,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历过失败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生。因而,我们要适应失败。 适应失败,你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生活在温室里的花草没有饱受风雨吹打的花草坚韧,因为它们不堪折磨,没有尝试过被吹倒后又直立起来的苦泪和欣然;涉世不深的年轻人远没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刚毅,因为他们没有经受过困难的历练和失败的艰辛。失败,让人更加坚强;失败,让人更加成熟。 适应失败,你才会珍惜每一次的成功。或许你曾获得上帝的恩赐,成为运气十佳的宠儿。但是,连续的成功会让你变得轻浮,一旦遭遇失败,你会手足无措。只有适应失败,你才会在失败之后重振旗鼓,寻求实现成功的捷径,进而为下一次的胜利作好前奏。 适应失败,你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强者。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泡,光是选用作灯丝的材料就历经了千余次的失败实验。而每一次的实验都为他最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平静的水面造就不出精悍的水手。只有笑对失败,愈挫愈勇,我们才能不断挑战自我,逐步实现人生价值。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振作起来的勇气。 适应失败,让生命在失败的洗礼中熠熠发光;适应失败,让人生在失败的反思中更具价值;适应失败,让成功在失败的更迭中孕育……适应失败,你必能谱写出关于成功的最美篇章!
15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