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91

angelofkil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开放与封闭作文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aviddxp

已采纳
闭关锁国和改革开放开放的中国我中华乃泱泱大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是开放的,“闭关锁国”是到了明代后期和清代才成为国策。闭关锁国的时间不过数百年。汉、唐、元、宋乃至明初中国还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著名的河西走廊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中亚、西亚以至罗马帝国经贸的大动脉。还有海上的“丝绸之路”直通东南亚、印度、天方(阿拉伯)、非洲。借助这两大“丝绸之路”中国得以与世界各国经商贸易,人员交流。科技得以传播,思想文化也进行了长期的碰撞和融合。中国当时领先于世界各国,无论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都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这是世界学者公认的历史事实。中国对世界有贡献,推进了世界的文明,同时世界的各种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世界各国的各色人员纷纷来华,真是“群贤毕至”,有的甚至在中国安家落户,当了中国的官员,“乐不思蜀”了。连犹太人都大量移民中国。中国也从这种开放的国策得到了许多好处,使中国得以长期的、稳定的发展。明清以降开始“闭关锁国”,中国远离世界。正好赶上世界大发展,让欧洲人占了先机,向全球扩张,抢占了世界许多富庶之地。而中国坐失了一次绝好的良机。同时因为与世隔绝,清廷统治者的保守、自大,思想、文化、政治、科技等各方面都开始落后于欧美后进的国家,而国人不思进取,夜郎自大,自以为天朝上国无人能及,昏昏然一百多年过去,到1848年鸦片战争时被“蛮夷之邦”的英吉利打败,才如梦方醒。后来一连串的冲突和战争,无不一败涂地。使得盲目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也认识到:中国遇到了“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必须救亡图存,否则就会国破家亡。当政者和精英们的反思鸦片战争和以后一连串战争的惨败,震动了大清国的朝野,朝中有见识的官员和在野的知识精英都在不断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一直延续到清鼎革也没有停止。为了富国强兵,当时的当权者和思想精英提出过不少改革意见,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但辩论各方都没有人认为应该继续闭关锁国了,争论的焦点是如何改革的问题。所以说当时对于“开放”是没有异议的了,争论的是如何改革的问题。清廷在第一阶段是采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建议。即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也制造出“坚船利炮”来,然后以此打败他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祖宗家法不能变。于是就有了洋务运动。这时人们的思想停留在器物的层面,还没有想到要改革制度。大清国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失败,使得洋务运动受到质疑。朝野两方面的人士都提出了中国千年以来的体制问题,认为不仅要学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其制度和法律。当时群情激愤,变法的呼声空前高涨,是因为打败我们的是我们一向看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而日本在很短时间内的崛起就是得益于“明治维新”。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要求变法的维新派势力。维新运动由康、梁等知识精英发起,就是所谓的“公车上书”。他们的变法建议得到光绪帝的采纳,还有袁世凯等官员的暗中支持。这就是有名的“戊戌变法”。这是国人试图在制度层面进行改革的思考和尝试,虽然因为后党的扼杀使改革夭折,谭祠桐等七君子血洒菜市口。但变法的历史潮流已经无法逆转。直到清帝“逊位”,实际上改革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大清国被迫进行了各种改革包括废科举,建新学堂,建立新军制,办现代企业,派留学生等等。辛亥革命之后,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中国的政治转型屡屡受阻。先贤们就想到要在文化上进行启蒙,彻底的“开民智”,引进“德先生”和“赛先生”,于是就有了“五四”启蒙运动。这就是文化层面的改革。此后虽然思想、学术、政治的争论不断,但“改革”是争论的基调。至于“开放”那是不用争论的,当时中国一直就是对外开放的。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9年。

开放与封闭作文议论文

98 评论(10)

pomelocat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策略。这一声犹如春雷惊醒了整个中国。 而今改革开放由襁褓步入而立,中国大地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则亡,开海则强。”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郑和下西洋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向世界。 而三十年前,我们的国家正从半封闭走向封闭,计划经济从僵化走向崩溃边缘,商品从供给不足到实施凭票限量,普通民众普遍生活困难,国家有限的法制被废,文化凋敝、思想受到禁锢,整个社会万马齐喑……这曾经的一切另人唏嘘不已。 斗转星移、冬去春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在这三十年里,我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趋于完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日渐富足,我们正稳步迈向小康社会。这一持续的快速发展历程令世界为之震惊。 在这三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67%GDP增长速度以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年均增长率稳步增长;突破了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四国民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三外贸总额——这一切辉煌的成就令世人震惊不已。 在这三十年里,我们的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3%。改革开放让我们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国家,成为了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在这三十年里,我们已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占全球比重5%经济大盘;占全球8%的对外贸易;对世界经济超过10%的增长贡献率,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不得不承认它应有的世界经济地位。 在这三十年里,我们尊重、遵循和恪守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对话、沟通、磋商、谈判、妥协而非意识形态对抗,来处置、调停、缓释中外利益摩擦和纷争,这一切的一切使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所认同、所接受,亦为我泱泱大国之崛起创造了“和而不同”的国际空间环境。 还是这方土地,还是同样的种族和文化,还是一样的自然资源禀赋,中国却已初换人间。要问变化从何而生,抑或说中华民族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何以得到空前释放,波澜壮阔的创新热情何以竞相迸发,答案———也是惟一的答案———是,改革开放解放了人,解放了人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从而不同程度地“再次解放了中国”。   三十年进取,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发展,发展推动进一步开放,继而反推改革深化,周而复始为“第二阶段”筑就新的前进平台;三十年波澜壮阔,中国以入世为起点,开放促中外融合,中外融合反推中国加速改革,加速改革进而加快中外更广、更深层次的融合,使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受其益,亦使中国为合作共赢承担起大国责任。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因改革而有自信,因开放而渐生大气。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见证了嫦娥奔月、迎来了奥运盛会、放飞了神州六号;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2万亿存款、每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今非昔比综合国力让我们在彻寒的****、无情的大地震面前,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恢复灾后的重建工作;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从身处边缘、被动、消极参,逐步成为积极参与、主动建构国际社会的国际秩序塑造者,与国际秩序的互动构成了一幅纵横交织、由淡至浓的画卷。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灾难已不再能阻挡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前进的脚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敌意大国的指手画脚以显得越来越软弱无力;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世界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一个凤凰陧盘、巨龙腾飞的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 历史是继续前进之基础。回望三十年来,中国从自卑到逐步确立自信,从保守封闭到逐步学会大气,既为改革开放之硕果,又系继续前进之基石。 坚…持…改…革…开…放 ———在推进中外合作共赢的时代语境下———胡主席掷地有声的宣言再次道出了国人的心声。
163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