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梧州学院学年论文格式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84

abc6750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梧州学院学年论文格式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zplbeckham

已采纳
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居于岭南地区的多个原始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越族。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越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峰期。当时中原传入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时期 在唐朝顶盛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原始部族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北方更再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中原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时期 在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改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不受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清朝中末时期 由于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故相当一部分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亦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在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的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地位,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未有受到任何限制。但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全面「推广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已大不如前。粤语受到北方汉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由于国家政策规定,学校都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年轻一代长期在普通话的环境下成长,变成有部分小孩可以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外省人沟通,但是广州话就不太懂,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因此中国各地近年来要求保护本土语言文化的呼声逐渐开始壮大。2

梧州学院学年论文格式

320 评论(10)

xiaoxing88

广西科技大学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一所以工为主,专业涵盖工、管、理、医、经、文、法、艺术、教育等9大学科门类,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广西科技大学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西南地区工业重镇、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柳州市。学校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广西工学院和原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建立,是直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的普通高等学校。
149 评论(11)

fannyqin53

贺州学院 / 院校代码:11838贺州学院(Hezhou University)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之一,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广西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广西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之一。                                    贺州学院的前身是1943年创建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1957年5月,更名为贺县师范学校。1983年7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8年3月,更名为梧州地区教育学院。1994年,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建。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由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贺州学院。截至2022年3月,学校有东、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01亩,馆藏纸质图书6多万册,有在职教职工1270多人,专任教师960多人;设有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18个,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农学和历史学等学科;拥有4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5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8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全日制在校生21742人。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9月,学校设有文化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理学院等16个院系,2个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41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4个专科专业。                                    师资力量截至2022年3月,学院现有教职工1270多人,专任教师960多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780多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50多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73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教学名师1人,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3人,自治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外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广西高校特色专业5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3门,校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校级精品课程12门。广西高校特色专业(5个):小学教育、旅游管理、工商管理、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与自动化。                                    自治区精品课程(2门):《分析化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有(3门):《小学英语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校级教学示范中心(2个):用友新道(工商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道创新创业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教学成果截至2017年3月,学校获自治区级教改教研立项课题129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合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自治区级以上奖项1641项,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178项。舞蹈《嫁郎》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二等奖;舞蹈《我从瑶山来》参加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舞蹈《山·阳光》参加广西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二等奖;“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中国梦我的梦”贺州学院大学生艺术巡梦乡村行活动、“我们的价值观”道德讲堂建设、铭记抗战·关山重度—贺州及周边县区原抗战老战士寻访活动,获广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交流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先后与英国、泰国、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2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或合作关系,已选送26批学生出国学习,招收了25批外国留学生。                                    科研机构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7个,贺州市重点研究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高校重点文科基地1个,校级科研机构24个。院士工作站(1个):广西果蔬保鲜和深加工研究院士工作站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桂东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研究中心(5个):广西马蹄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绿色包装防伪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单不全)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西高校重点文科基地(1个):南岭走廊族群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 正处级科研单位(2个):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食品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院科研成果截至2016年7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77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各类部级科学研究项目26项、省级科研项目69项、市厅级科研项目424项。出版专著37部,主编或参编教材53部,获授权专利44个,发表科研论文410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31篇,被三大检索收录131篇。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6年9月,贺州学院图书馆由西校区主馆和东校区分馆组成,藏有纸质图书72万册,电子图书230万种(其中本地镜像61万种、网络包库180万种),多媒体资源1000余件,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报刊1500余种,电子期刊7000余种,交换学报400种。文献收集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图书馆收藏古籍5623种、贺州地文特色文献资料200余种,其中清代刊印的《贺县志》和民国时期出版的《贺县志》各1套。收藏贺祥麟教授生前著作和藏书7000多册(件)。建立“贺州学院图书馆图书书目数据库”和“贺州学院图书馆期刊目录数据库”,订购了“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国知网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会议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科技期刊数据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Springer、万方数据服务平台、中国数字方志库等数据库,开通50多个免费和试用数据库。学术期刊《贺州学院学报》系贺州学院主管和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季刊。该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南岭民族走廊研究、语言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学与艺术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转型发展研究、自然科学理论探索、实验与技术研究等。
237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