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

liyulong06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影视剧欣赏论文题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胖子0808

已采纳
Today is history,是《辛德勒名单》中的一句台词。 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德国军官戈伦,在率领党卫军扫荡克拉克夫犹太人居住的街区前,发表的一段讲演,他用厚重的鼻音重复了几遍。 历史,对于每一个人,既熟悉又陌生。但是,惨痛的过去意味着历史吗?应该说既是又不是。当我们用惨痛这个词来强调它的伤害时,过去已经变成一种历史感。《辛德勒名单》尽管给我们呈现了那一段过去,但没有强调历史的惨痛,这惨痛是我们的体会,不是影片本身。 这也是为什么历来我们把《辛德勒名单》看作是斯皮尔伯格真正成熟的标志。这成熟表现为约翰·威廉姆斯的音乐和卡明斯基的画面充满的感情仅仅是满腔的情绪,没有影响到导演对影片故事的表达,好比张无忌的九阳神功恰到好处,而欧阳锋的九阴真经却走火入魔。 这一段历史在影片中超出背景的意义,所以,德国人也好犹太人也好,既不批判他们也没有歌颂他们,这已经无需举例。另外,经常被提到的影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本来就有纪录片的打算,加上适当的运用手提跟踪拍摄,最明显的就是那一场扫荡犹太人街区的戏,真实感非常强烈。这种拍摄方法后来在《拯救大兵瑞恩》进一步得到很好的表现。 但是,黑白色彩不仅仅在于还原了一个真实感,更让观看影片的人试图对黑与白做一个评判。斯皮尔伯格没有在影片里交待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即使辛德勒的作为已经让我们感动得***,也仅仅是***而已。历史,往往都是后人再给予说法的,但是从来说法都是被角度所取代。 原因,很多时候被历史所忽略。《辛德勒名单》尽管洗刷了斯皮尔伯格只会拍儿童电影的耻辱,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个红衣女孩和跳入粪池的小男孩时,依然明白他的童趣还是存在的。《辛德勒名单》也就仅仅做到最真实的表现出那一段过去,无法再深入的挖掘产生它的原因,或者,那应该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 我们希望它可以更完美一些,希望而已,《辛德勒名单》的目的是救命! 救命 “拯救一人,即拯救全世界!”这样的话听来,和我们中国人常常听到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有着不谋而合的道理,救命的意义不是在于救命的行为,而是带来的心灵净化,他首先是拯救了自己。 辛德勒作为故事主人公,他的一生没有在影片里完全展开,但最为全面而重要的部分在战争这一放大镜下,我们已经看到了。历史背景之下,辛德勒是作为一个商人出现,进而他是一个纳粹党员。当然,他信不信国家社会主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片开始的酒会上,他突出地表明了一个投机分子的作风。他对犹太人没有什么感情,在历史机遇到来时,他敏锐的抓住了机遇,发了战争财,他巧妙的榨取了犹太人的血汗。 但是,“Today is history”的那一天,辛德勒出现在山顶上是一场偶然,表现,德国党卫军不仅仅在对犹太人进行暴行,那象征的是整个人类,包括德国人自己。理由也就是所谓的辩证思维。辛德勒心灵的重创和他妻子的惊恐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那一刻,辛德勒开始重生,也就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生命象征在那个人群众四处乱窜的红衣小女孩身上,辛德勒看见她时,找回了自己的灵魂,在那个年代里,还需要做一个人。 战争就是那一根细细的红线,考验着人与非人。宗教为什么信奉原罪的说法,为什么戒杀人?如果现在单单考虑的是600万和1100人之间的数字差距,其实也可以明白辛德勒存在的不平凡,但是他需要这样添加上去的道德砝码吗?影片仅仅是呈现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义吗?辛德勒救命的伟大,这是历史吗。 1993年的7项奥斯卡奖,证明的是一次良心的发现。奥斯卡的浮华是后面的事情,但那个时候,包括很多时候,好莱坞并不是所谓只会玩商业和肤浅的东西。《辛德勒名单》技术上依然没有使斯皮尔伯格摆脱商业的感染力,包括煽情,但这一次,斯皮尔伯格开始改变了。从救命开始。 生命的见证-《辛德勒的名单》 写下这个题目,脑中思绪万千,却不知该从何说起。且不谈影片的选材与拍摄,那份凝重与深刻就足以使呼吸无从落脚。我看到身边的朋友,那轻松的姿态和欢笑的面孔,我看到湛蓝的天,粉嫩的桃花,新绿的树枝,有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我感觉到心头的沉重,连眼角也渗着苦涩,可我没有哭的勇气,在历史的伤痛里我找不到词汇来形容我的渺小。这场戏剧耗尽了我所有的自信和力量,甚至被那一段灰黑的影片世界抹煞了视觉,那唯一的红色的消逝也刺痛了情感,犹太人衷情圣咏的心声涤荡了灵魂,钢琴相对小提琴的温暖,才让我有了思考的力量。 木木地盯着电脑,字不前驰。这种沉重的感悟使心和头都在隐隐作痛,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辛德勒,对战争有着敏锐嗅觉的德国人,他认为以往的失败都不在自身,只因缺少了某元素,那便是WAR。于是沉重来了,那几如敲字般的杀戳,生死介乎于一念一字之差,你无法想像明天,甚至下一秒的状态,对于犹太人来说活着也许只意味着恐惧,想着下一秒随时会到来的死亡。“片刻的生命,终究是生命。”生死在这里或许已全然没了意义。粪坑中那单薄的身体,那迷茫的眼神;熊熊燃烧的尸山前,那德国兵惊恐地呐喊;清尸的板车推走了全剧唯独的色彩,这是战争还是人性的罪恶? 冲天的枪声,流淌的血液,德国兵在悠闲地弹着巴赫……军官说“六个世纪形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今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今天才是历史。” 财富和永恒是人类个人和集群追逐的目标,让世人记住,成为历史。财富容易被易手,历史经常被改写,财富是不是能取代人生的价值,历史是不是能抹煞存在的记忆。是良心发现还是信仰发生?发现和发生是一样的重要,否则,没有发现,生命的起点不会实现人生的目标,没有发生,人生的目标会违背人生的起点。发生让人们有根据,发现让人们做见证。辛德勒在杀戳的游戏中开始了价值的思考,今天如果有战争中的幸存者,他会做何见证? 粗陋的打字机敲打的并不是枯燥,那声音比枪声更坚定,两种沉闷给予你千言万语的思绪,辛德勒与老者的背影在昏暗的光束中写满了正义与温暖,这种伟岸打动了心头最坚硬的位置。 那一纸名单见证了生命的永恒,那一枚指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灼目的光芒,“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那是多少条生命啊,长眠在耶路撒冷的的辛德勒,用财富买到了永恒,成为永不被遗忘的记忆,这是生命的见证! 敬礼! 记忆深处的九个片断——忆《辛德勒名单》 如果让我上月球只带3盘DVD,《辛德勒名单》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这部影片在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刻刻画人性,有许多细节片断更是让人难忘,以下种种,有精彩、有难耐,是以记述: [片断一] 犹太人携妻将子,拎箱带包离开他们自己的家园,蹒跚走在马路上,一个少年站在路边朝他们大喊:犹太人,犹太人,并且投掷石块。所有的犹太人都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任何反应,默默继续着自己的行程。不能说是无动于衷,也不能说是逆来顺受。更不能说是期待历史的公正。我们无法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因为我们不曾遭遇这样的境地。在巨大的灾难到来之际,他们狐疑灾难是否已经产生,是否终将产生。 [片断二] 当辛德勒告诉辛德勒太太他以前成功所缺少的要素是“WAR”时,他的表情并不觉得“战争”是一件残酷的事,或者是一个悲剧。从这一点来看,他与那些在摧残下依然坚持交易的犹太人可谓有的一比。在他和他们眼中,任何时候都是商业的好时机。他只是商人,战争在他眼里是机会,没有什么正义、邪恶的区别。所以从山冈上等他看到犹太人居住区大屠杀时,感情很容易的偏向于立志拯救他们,同样不是出于正义的考虑,而是拯救。 [片断三] 辛德勒被从监狱里放出来时,漫天飘散着焚烧犹太人尸体的灰烬。画面中,灰烬从天而降,落在汽车上,落在土地中,形成薄薄一层。在若干年后,在地球岩石堆积的年轮中,就有这么一片地方永远被这样一层灰烬覆盖。灰烬也会永远地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画面中,一些孩子在落下的灰烬中玩耍。灰烬落在他们身上,留在他们记忆中。他们与这一段历史无法脱离。虽然他们当时未喑世事,但始终会长大,反省这一段历史。 [片断四] 独臂老人自豪地向纳粹士兵解释自己是辛德勒工场的高级技工。士兵们姗姗笑着敷衍。温和地搀扶老人离开雪堆。一声枪响,老人倒在雪地上,乌黑的血漫漫流出,就象是在雪白的纸上记录着这一段没有人性的历史。 [片断五] 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集中营军官早晨起床,懒洋洋地持枪来到阳台上,对着集中营中的犹太人瞄准,射击。他的神情就象是一个刚刚晨起的猎手,出屋来到森林中随便试枪。他没有特别挑选不在好好干活的犹太人,只是随便打打。生命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成为生命,与砖瓦泥墙没什么两样。听到枪声的犹太人加紧了跑步的脚步,不是为了表现工作积极,而是他们知道快速运动不易瞄准。在这个片断中,没有了正义和非正义,也没有压迫与反抗。本能的射击和逃避。将人性降低到最低点。 [片断六] 集中营里,一个纳粹军官将一小袋金牙倒在桌子上,犹太技工看着这些金牙缓缓脱下了眼镜。一颗牙就是一个人,曾经是一个生命。现在就这么灰飞烟散。只留下金牙,当金牙也要被整熔聚合时,那么这个生命在世界上没有了任何痕迹。 [片断七] 在整个“犹太人居住区大清洗”中有许多类似的细节片断表现。包括一枪打死病人、弹琴宣泄、黑暗的房屋中时时闪亮的枪光等等,都给人印象深刻。只是在另一个片断中,楼道上一个士兵笑嘻嘻地逗弄一个婴儿。转眼就对身后的犹太人大声叱喝,凶神恶煞。这样的前后对比流于表面,又似乎是许多影片都采用的常见大俗套。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败笔之一。 [片断八] 辛德勒孤独地坐在办公室。本·金斯基扮演的犹太会计师进来问辛德勒是否还有财产以供工场运营。辛德勒告诉他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镜头一转,犹太工人们在听广播,宣告战争结束了。那么犹太会计师完全是在知道战争结束以后才去问辛德勒上面的问题的。其实对战争这样一件残酷的事,尤其是对作为受害者一方的犹太会计师来说,他根本不应该有这样的幽默感来和辛德勒调笑的。“你没钱了吗?真的一分钱都没了吗?那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战争结束了。”这样残酷的玩笑在这样残酷的情况下实在有点不严肃。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败笔之二。 [片断九] 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从此开始他的逃亡生活。(他是纳粹党人)。望着一张张被自己拯救的犹太人的脸,辛德勒忽然失声痛哭。为他没能拯救出更多的犹太人。一一历数:我要这车干吗?可能是十个犹太人,还有这西装,这袖夹,这手表。都可以拯救出更多的犹太人。每次看到这里我都禁不住地难过。不是为辛德勒和犹太人难过,而是为斯皮尔伯格娴熟的商业煽情技巧而难过。许多人一想就能明白:辛德勒不可能知道什么时候战争真的会结束,还会不会结束。他已经用全部家当来支持工场的运营。这不是能不能多救出几个犹太人的问题。而是他能不能撑到战争结束的问题。对辛德勒来说,他拯救犹太人只是在救人,与战争的正义无关。辛德勒的哭泣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败笔之三。 瑕不掩瑜,《辛德勒名单》将会永远留在电影史册中,就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永远留在人类的史册中一模一样。

影视剧欣赏论文题目

293 评论(10)

方小小伟

欣赏电影的话,你可以从剧情,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等方向进行赏析。
351 评论(13)

朝chao科研

走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评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  国产电视剧目前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国电视剧艺术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经过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开创期和八九十年代的发展期,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初已经到了成熟期阶段。无论从国产电视剧的数量上、质量上,乃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上,都可以看到这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甚至可以讲,每天晚上收看电视剧已经成为人民群众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  作为大众的一种社会实践方式,日常生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蕴含有美的基因,但是,随着电视传媒与数码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日常生活的这些属性急剧膨胀、异化,形成了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情感诉求以及新的思想观念。日常生活叙事电视剧不仅见证了日常生活的这些变化,而且向人们奉献了一大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丰富了荧屏,也净化了荧屏。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是这样把无数向往美好生活的人领进他的纯美世界的,如果自《渴望》始,中国电视剧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之旅,也是这样一步步走到《浪漫的事》的。“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引起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日常生活剧的创作初露端倪。虽然还带有挥之不去的伤痕思绪、故事情节简单、结构俗套及人物形象扁平化等不足,但该剧的确意味着中国电视剧在通俗化生产观念以及具体的生产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有重大突破,被称为第一部“室内剧”。然而《浪漫的事》使日常生活叙事剧终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剧在阐释日常生活的开放性、丰富性、复杂性以及女性叙事性方面独树一帜,堪称日常生活叙事剧史上又一里程碑式代表作,让我收获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审美享受。  日常生活叙事剧并不是犯博德里亚尔所说的“完美的罪行”,而是在“贴近生活”、“贴近 实际”、“贴近群众”思想指导下,以当代大多数人的情感状态和生活实际为“原本”、以发现或赋予生活意义为审美理想的电视剧类型。日常生活叙事剧不是对生活“无中生有”的空洞戏仿或对历史进行“有中生无”的离奇解构,也不是披着形形色色“后现代”外衣的“小资情调”或浅层次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而是聚焦当下广大民众的此时此地的生活与情感,去发现并表达日常生活中实存的美的基因,这关系到电视剧是否积极入世,是否具有当下关怀精神的问题。托尔斯泰说,艺术在任何时候“必须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千万不要过一种自私自利的生活,而应深入到一般人的生活中间去”。生活本来就是多义的,所有的理解都是多个话语的对话。以《牵手》、《结婚十年》等剧坚持与传统婚姻道德规则进行对话,它们不断变换着日常生活场景、言说方式讲述了一个中年男人事业有成之后,发生婚外情,引起家庭的危机并解体的故事。这一系列的关于“性或个性解放与伦理道德”的探讨——虽说这些作品对婚外的恋情寄予了种种同情与理解,但是谁都不敢打破中国传统的“结发夫妻”观念——最后都在“一声叹息”中委曲求全破镜重圆。或许这类家庭危机剧并不想反抗传统,只是在欲望天平上做了一次平衡能力的小小测试而已。如今,这些千差万别的故事细节已被“消费”了,但其叙事结构及其价值取向,还在现实中继续上演。  贴近现实、直面人生。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现实生活中老百姓最关心的热门话题,往往就是现实题材电视剧的题材源泉,甚至一批优秀的历史剧和古装剧,也是因为在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上,把握住了历史题材的现实意义,使观众在欣赏历史题材电视剧时,努力找到古今共通的东西,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例如《铁齿铜牙纪晓岚》之所以创下很高的收视率,除了几位主要演员的杰出表演外,还在于该剧通过鞭挞丑恶、张扬正义,尤其是聪明智慧的纪晓岚智斗大贪官和王申,为老百姓解了恨出了气,使观众的审美期待得到了想象性满足。而《一代廉吏于成龙》更是塑造了一个为民请命、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对我们当前面临的反腐倡廉艰巨任务也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平民化与通俗化趋势更加明显。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承担着新闻信息和文艺娱乐两大功能。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应当体现普通人的情感,表现老百姓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不像伟人的情感那样崇高,也不像英雄的情感那样震撼人心,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并不十全十美,都是一些最朴实的心愿和最简单的表现,但由于他们和千千万万观众血肉相连,所以致力于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美,就成为电视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这样一来,电视剧距离老百姓就会更近了。电视剧艺术的大众性更加准确地定位在满足大众的社会心理需求之上,也就是说,电视剧应当反映老百姓与自身生存最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只有找准了这根血脉,电视剧才能真正被千千万万观众所喜爱和接受。现代社会逐渐“世俗化”的结果之一就是艺术在社会中存在的界限变得模糊了。艺术或艺术的某些成分与生活的一些方面结合在一起,例如与娱乐或休闲活动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本无不可,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退居山林饮酒品茶、吟诗作画,本来就是休闲、娱乐和艺术创作或审美的结合。至于电视剧中的艺术审美与娱乐的结合当然也可以这样看。一方面是电视剧艺术审美对普通大众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普通大众的趣味对电视剧艺术审美的影响。电视剧艺术不能媚俗,不能一味迎和,如果这样,电视剧艺术将失去对现实观照、精神提升和文化宣扬的价值意义,但也不能通篇“载道”和宣教,如果这样,电视剧艺术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和广大受众,因而也就达不到它应有的目的。因此,如何把握电视剧的艺术审美与娱乐的度的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艺术的世界是真理的外观”, 日常生活叙事剧的世界,绝非仅仅是叙述一个日常现实中的给定世界,也不仅仅是一次虚构叙事,日常生活叙事剧的审美理想——重新发见日常生活的意义。
279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