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yezi
论文选题适当,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论证充分,占有资料广泛,但理论和实例支撑不够。英语语言表达基本顺畅,仅存在个别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安全型红曲色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查阅全面,反映作者熟悉本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资料准备充分,阐述全面。 作者对红曲米中桔霉素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一种能快速安全有效的检测出红曲米中桔霉素的方法;滤纸片抑菌圈法。优化了红曲米中桔霉素的萃取方法。该毕业论文选题考虑了课题在学术上的前沿性及多样性,为后续对桔霉素的检测工作提供了开拓性思路。此论文工艺简单,检测桔霉素的准确性和灵敏性较高,为工业化生产中大量试样的准确检测提供了可能。 论文文笔流畅,文章格式符合学术规范,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论文结论层次清晰,实验结果分析合理,摘要精炼,逻辑严密,数据图表清晰可靠,研究内容系统性强,工作量大,反映了该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及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达到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水平。 该论文选题较为新颖,视角较为独特,体现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扎实功底,特别是文章能够结合相关的案例对课题进行论证分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经过对论文的审核可以看出,作者在资料和案例收集上花了不少功夫,也能够提出一些较为深刻的观点,但在理论的深度和部分论据的引证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之处。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合格的论文。 该同学针对当前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完成了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写作工作。论文以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现象为出发点,以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主要议题,采用规范分析法,重点讨论了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得到了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并采取相关措施来规范准则,以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科学合理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结论。整个写作过程该生思维较严谨,能够面对复杂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该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写作过程认真刻苦勇于专研,较主动地与指导教师沟通,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指导及修改意见,修改及完成毕业论文。 该生能够较熟练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本文提出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可操作性差资产减值准备存在的特殊问题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外部监管难度大等几个方面问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的较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 
科研能力很强,一般看他的科研能力以及发表论文次数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科研能力。
下笔如有神,游刃有余。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他对景物的描写已经到达了随心所欲的地步。
英盛观察在申请基金、选择导师、合作者和招聘科研人员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判断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在我看来,评价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金指标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除了个别纯理论的研究。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候需要很久才能显示出来,而且有时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观性很强。在社会效益显示出来之前,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从高到低有四种层次的方法。本文仅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可能不同。另外本文所说仅为一般情况,特例也不少见。例如袁隆平的论文可能不太好,但我认为他是中国无数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因为他的研究为社会创作了巨大的财富。第一种方法是同行评议。直接看他发表的文章,根据自己的学识判断其学术价值,这是最准确最可靠的方法。但是要能对别人的文章进行判断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求自己和作者是同行,最好是小同行;二是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作者相比更高,最好是高一个等级,至少是相当,无论如何不能差太远。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能力对别人的文章进行评价。你比被评价者水平高的越多,评价就越准确。这也是期刊选择审稿人的依据,所以能被著名期刊选为审稿人、编辑本身就是对其学术水平的认可。对于基础知识尚有欠缺,对选题的重要性、新颖性一无所知的本科生和外行,或知之不多的研究生而言,是无法对一篇文献做出准确的判断的。如果自己不具备评价别人文章的能力,也可以参考别的专家对该文章的同行评价的意见的。同行评价,即使是本领域的权威的评价也不是绝对正确的,只能说是正确的概率很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提出来的时候,据说全世界只有三个人能看懂。那么如果用同行评价的方法去评价爱因斯坦,如果请的不是那看的懂的三个人,结果可能就是爱因斯坦的理论是胡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水平远不及爱因斯坦。当然爱因斯坦只有一个,如果你不认为自己是爱因斯坦,对于权威的否定,至少要清楚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正确的。第二种方法,是看SCI论文的被引次数。这个虽然麻烦点,但是是比较可靠的,所以我们应该掌握SCI数据库的基本检索方法,尤其是查找某个作者发表了哪些SCI收录的论文及被引用了多少次的方法。具体的来说,进入SCI数据库(WOS), 这是它的主页网址:_GeneralSearch_do?product=WOS&search_mode=GeneralSearch&SID=4CKgOAf843Jpb6joALn&preferencesSaved= 在主页正中可以看到一个“author finder”,单击,进入作者查找页面,然后在第一个方框里面输入作者的姓(中国人为汉语拼音),例如检索王晓东的,则姓为:Wang, 第二个方框输入名的首字母X,第三个方框输入D,如果是单名就不需要输入第三个方框了。然后点击next,确认作者姓名的缩写,next,选择研究的领域,生物医学方向一般选择“LIFE SCIENCES & BIOMEDICINE”,next,选择作者单位,完成即可。在查找到的结果页面,点击右上角的“创建引文报告”(英文界面是create citation report),即可看到如下的页面:其中最左侧的柱形图显示的是每年发表了多少篇SCI论文,右边的柱形图显示的是每年有多少次被引用。右侧的文字说明,Results found:76,表示一共有76篇SCI论文;Sum of times cited 18618表示总被引次数为18618;此外还可以看到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等统计指标。此外,由于有些人通过大量不适当的自引来提高指标,可以通过点击右侧“view without self-citations”查看去除自引后被引次数有多少。一般的教授是什么水平呢?我查过一个博导,被引次数九十几次,估计国内教授差不多就是几十到一百多次吧!做的好的,例如国外一流大学的助理教授,一般是五六百多次,正教授,一般是几千次。据说国内院士是一千次左右,但我没有查过。我查的不多,样本量太少,数据不一定准确,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查。用被引次数来评价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不同的领域之间不能简单相比,热门领域自然会比冷门被引次数多,此外还要注意看h指数,篇均被引次数,他引次数等。要想查全查准并不容易,主要是用于WOS数据库采用的是姓名的缩写,所以重名的很多。解决的方法是根据作者的简历选取合适的单位,但是如果同一单位也有重名者,或者作者发表的文章采用了不同的姓名缩写就难以查全查准了。还有有时中国人并不以正常的姓名缩写的形式发表论文,所以最好通过作者本人提供的reference查看作者姓名的具体缩写形式。第三种方法就是看发表论文的档次。SCI论文用的是国内常说的影响因子,即看期刊的影响因子有多高,国内非SCI收录的期刊一般也有档次,例如中华牌、中国牌、核心期刊、省级期刊等。一般而言,发表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的论文质量不如高影响因子上的,但是并非全部如此。例如,发表在IF5的一篇论著,如果被引次数是25,而发表在IF0的一篇论文被引只有4次,那么应该前者水平要高。事实上有很多诺奖获得者的获奖代表作不是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这些顶级期刊,而是发表在影响因子相对不是很高的期刊上的。这就是为什么被引次数比期刊影响因子更能准确判断学术水平的原因。当然影响因子也有优点:简单。要查一个作者发表的所有论文被引次数一共有多少,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尤其是先要确定作者之前一共在哪些单位呆过,不然就容易漏查。查找期刊影响因子的网址如下:-if/第四种方法,也是最不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发表论文是数量。由于以前的科研评价体制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结果造成了大量的低水平的论文发表,这些论文无论是影响因子还是被引次数都很低,很多是把一篇论文拆开为几篇发表,或者重复发表。所以,那些宣传“发表了XX篇论文”的说法其实是难以真实的反应作者的学术水平的。严格的来说,后三种方法尤其是最后两种方法都是外行所用的方法。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内行并不多,所以也会常用到,而且第二种方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