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6

yuezef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古代文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的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谅草

已采纳
古代文学学年论文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摘要: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李清照的词,倾诉真挚情,善用白描法,熔炼家常语。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关键词:真挚情,白描法,家常语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在她的词中,倾诉真挚情,熔炼家常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使她的词自成一家。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一 倾诉真挚情  李清照的词,无论前期的,还是后期的,都包涵着她真挚的感情。或者是表现真挚的夫妻之爱,或者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或者是南渡之后,面对国破家亡所产生的一腔爱国主义情怀。   如她前期的作品《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一年重阳,李清照便作了这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表现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上片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她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杰出作品。全词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绪迫切,写尽了她凄惶的天涯沦落之悲。充分体现了她后期的那种忧愤深沉的词格。  北宋灭亡,黎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李清照身逢乱世,又加丈夫新丧,应该说,《声声慢》中“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怀,是国难家灾当头,一个百无聊赖的孀妇的痛苦心声,是心底真情的流露。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李清照的悲戚哀愁的心境是有普遍性的,这是国破家亡的时代悲哀。上片头三句,“寻寻觅觅(情),冷冷清清(景),凄凄惨惨戚戚(情)”,写出其凄凉悲伤忧愁的情怀;次二句,“乍暖还寒时候(景),最难将息(情)”,流露出痛苦哀伤之情;再次三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情)晚来风急(景)”,写其凄寒难挨之情;末三句,“雁过也(景),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情)”,表现益加痛苦悲伤之情。下片头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情)”,表现其凄怅落寞之情;次三句,“守着窗儿(景),独自怎生得黑(情)”,表现其孤寂之情;再次三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景)”,蕴其愁闷忧愤之情;“这次第(全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情),总述愁情之浓深。综观全词,层层面面无不染上愁之色彩,多层次言愁。缘情布景,情随境迁,情也各有微妙之不同,但归结一个“愁”字。情景婉绝,浑然一体。再如她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和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品之一。这一时期的作品,感情极其沉痛,内容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带有社会和时代的因素。这首词描写了作者晚年生活的一个细节。当时南宋政权南渡后建立了小朝廷,依旧过着犬马声色、歌舞生平的生活,抗金复土大计全抛脑后。作者心中却时时充盈着家事、国事的忧伤。词中描写了面对元宵佳节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繁闹景象,她不愿与来邀的朋友外出游玩,而独自坐在帘儿底下回首往事,听人笑语时的凄怆心境。  这首词写得深沉、含蓄、凄婉动人。既表达了时代环境的今非昔比,又抒发了作者遭受离乱、饱经忧患后的悲愤情感。透过今昔的变化,表达了深切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词中表现的个人深愁惨痛,正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的共同感受。二 善用白描法  李清照的词,很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这是她用来抒发真挚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

古代文学论文1500字怎么写的

228 评论(9)

zyykkkk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形象的类型及演变姓名:段红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王意如20070901论文摘要游侠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经对社会政治产生不同的作用。战国、西汉时期,游侠盛行,《史记》《汉书》均设《游侠列传》记载其事迹。此后,由于帝王的禁止、镇压,游侠稍衰,《史记》《汉书》以后的各朝正史中,史家不再专门为游侠立传了。有关这一人群的情况,仅散见于史乘、笔记,缺乏系统的记载,因而人们对西汉以后他们的活动情况,往往知之甚少。于是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局面:讨论汉以后的侠士,不能再借助于史书的支持了。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则出现了不少以侠士为题材的作品,如唐传奇中的豪侠小说,清代的一些侠义小说等。由历史现实到文学创作,由两汉到明清,侠士的特征产生了异变。那么,如果将代表实录阶段的历史文献《史记》和文学作品唐传奇以及以《三侠五义》等为代表的侠义公案小说作为文本,结合时代特点、文化背景、创作心理、读者的接受心理等因素来解读,我们就可以找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侠士形象的类型以及演变线索和演变原因。本文在对中国古典武侠小说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拟从古典武侠小说中侠士形象的类型、侠士形象的演变、侠士形象演变之原因等三方面来考察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中的侠士形象,并对其进行类型分析,揭示其演变轨迹。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在对“侠”的含义重新界定的基础上,归纳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中侠士形象的类型及行侠特征。第二章从古典武侠小说中侠士形象产生的渊源入手,从侠士身份、地位的变化,侠士行侠方式的变化,侠士侠义观念的变化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侠士形象的演变。第三章分析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中侠士形象演交之原因,揭示其发展演变与时代背景、宗教、读者接受心理之关系。关键词:武侠小说侠士形象类型分析发展演变AbstractOn the type and evolution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novelsChivalrous swordsman is a special population of the allciCUt Cllinese society.indifferent historicat periods,they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political and the society.ChivalrOUS SWOrdsmall is popular in Warring States and the Western Hall period.”Historical Records”.”Han”printed”chivalrous swordsman”Biography to recordtheir deeds,Afrer that,as the empcrots7ban and repression,chivalroan swordsmanslightly declined,after’’Historical Records”,”Han”,history is no longer exclusivelyfor the historians to write biographies for the chivalrous swordsman.Something aboutthis crowd is only scattered among Shicheng,notes,because of the lack of records,people know little about them after the Western Han period,The result is such aspecial situation:When people discussed the chivalrous swordsman after Han,theyno longer use”history”to suppoft.Whil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s appeared in anumber of valiant werk as atheme of chivalrOUS SWOrdsmall,such as the 1'angDynasty Knight novels,and some chivalry Novels of the Qing Dynasty.From the historical reality to literature,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Qing"thefeatures of chivalrous swordsman produced mutation.WeU.if the”HistoficalRecords”,and the romances of the Tang Dynasty,”San Xia Wu Yi,”is used as therepresentatives of chivalry Detective novels as text,combining with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creative psychology,readersacceptive psychology,we can find the type,the evolution of clues and reasons of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observe chivalrous nwordnman。S image of theChinese classieal novels,and identify its eVOlUtion orbit.,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edclassical martial arts from the type of chivalrous swordsman。s image ofChinese classical hoveIs,the evolution of 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 andthe development of chiralrous swordsman‘s image.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g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 the origins ofchivalrous nwordsman’s image and conelude the types of chivalrousswordsman’s ima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refine of the meaningof Chivalry.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chivalrousswordsman。s image from their identity,status changes,valiant distress motives.distress purpose.distress of changes in the ways of knight of chivalry.nc thirdchapter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martial arts of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revea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irdevelopment,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religion,readers acceptivepsychology.Key words:martial arts,chivalrous swordsman’n image,type analysis,evolution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陴魄珥堂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学位论文作者签名:Ph千 日期:型皿 导师签名:参乞移日期.卿.,,.)t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形象的类型及演变序言侠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是一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是人们仰慕的对象。侠文学就是以侠客义士为主角,以歌颂侠义精神为主旨的文学作品。它包括传记、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小说类型,是侠文学中最为活跃的一支。但长期以来,中国武侠小说一般被认为是大众文学,不登大雅之堂,很少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人的“新派武侠小说”风靡全国,倾倒了无数大众读者,这一文化现象才引起了一些有识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武侠小说予以专门的研究。目前,研究武侠小说的大部分论著是从文学史或文化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如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就是从小说类型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其中也涉及人物形象,但不以人物形象为主。曹正文的《中国侠文化史》主要是对中国侠文化及武侠小说史的研究。韩云波的《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是从侠文化整体的积淀与承传方面进行研究的,其中也有研究武侠小说的章节,如第六章《中国侠文化语境中的武侠小说》,第七章《中国武侠小说与东西方文化交融》,但也没有详细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的形象进行总体研究。其他著述间或也有对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和人物形象研究,但都不以研究侠士形象为重点。研究武侠小说的论文也较丰富,如袁良骏的《鲁迅与“侠”文化》,王湘华的《清代侠义小说中的义侠变异现象及其成因探析》,罗嘉慧的《“侠义”的蜕变及历史定位》,田劲松的《唐代豪侠小说初探》,刘希欣的《游侠、豪侠、官侠》,汪聚应的《清代侠义小说中侠客形象主体人格的蜕变》等,都是或从某一角度、或从某一历史阶段的研究。因此,详细全面地对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的形象进行总体的研究还有较大空间。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全面地对中国古典武侠小说进行梳理,力图理清中国古典武侠小说的发展脉络,考察武侠小说中的侠士形象,并以侠士的行侠目的为标准对侠士形象进行分类,并探寻其演变轨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侠士是如何从先秦两汉时期的行侠行为“不轨于正义”演变到清代的侠士与官府合作,行侠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而“必轨于正义”的。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是:不从文学史或文化史发展的角度,也不从小说类型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侠士形象,而是以小说中的侠士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侠士的行侠目的为划分标准,为侠士形象归类,探讨侠士的行侠方式的演变,侠士的侠义观念为何从先秦两汉时期“其行不轨于正义”的“以武犯禁”演变到清代与官府合作,“为王前驱”,为朝廷尽忠效命的“轨于正义”而“以武纠禁”,并详细分析其演变原因。第一章 中国古典小说中侠士形象的类型第一节 “侠”含义的界定“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他给侠下了这样的定义:“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并说“群侠以私剑养”。(1)关于侠的影响,韩非予在另一篇《六反》中作了补充说明:“行剑攻杀,暴傲之民也,而世尊之日廉勇之士。活贼匿奸,当死之民也,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2)韩非子把中国之侠的一些特征概括为:目无法纪,聚众藏奸,好武扬名,擅
13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