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93

xudud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收入分配论文选题意义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opeleo

已采纳
国民收入分配分为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阶段 在初次分配中,国民收入被分解为三个基本的部分:国家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 提高个人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实际社会福利的基本手段,现在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并不合理 国家收入占的比例要更大 这样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近年来 通过各种手段 在提高个人收入所占的比例。 所以并不是国家要提高对居民收入的税,而是国家为提高居民收入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收入分配论文选题意义

256 评论(15)

甜仔a

论文选题意义可以这样写: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重点在于表示明白论文选题的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者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相关的选题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需要去修改和补充的。对选题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进入实战的部分,简单讲述一下该课题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接着阐明选题需要重点去解决哪些问题,也就是讨论的范围。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明这篇论文对理论产生哪些实质的推动作用,有什么指导的意义。论文的选题背景是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所以你要进行研究、点题。切记要围绕大环境-聚焦论文内容-凝练问题脉络来写研究背景。文字描述切忌空、虚、泛,要让人一读觉得确实要进行研究。在阐述背景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数据来体现,会使整个文章看起来更加具有说服力。选题的社会大环境如何【可利用国家数据网站发布的数据做支撑】、选题的行业环境如何【可以利用行业报告数据做支撑】;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表达出改选题研究的必要性。
206 评论(9)

lovecjt

在收入分配问题上注重公平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表现。
349 评论(14)

mot4789

分配问题非常复杂,其评判标准介于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同时,分配问题属于长期性问题,不是政府发一个文件短期内能解决的,它需要时间。分配格局的变化隐含在经济循环的过程之中,只有改变了经济循环,才能改变分配格局。同时,分配格局的公平性隐含在社会结构的变化之中,只有改变了社会结构,分配才能趋向公平。在前一层意义上,分配问题隐含在转变发展方式之中,就分配论分配,孤立地谈论分配找不到出路;在后一层意义上,分配问题隐含在社会发展之中,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分配差距,无助于社会公平。一、分配问题的两个观察视角:一是居民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二是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对分配问题的认识有待深入,现行分配理论的分析是不清晰不透彻的。现在研究分配的很多论文、著作,主要是沿着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路径,即从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研究得多。这是一个微观的视角,注重于社会个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按照要素分配理论,居民拥有不同的要素,各种要素依据其贡献各得其所,主要是一个要素价格的市场决定问题,即劳动力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润、土地得到地租。假如市场是完全而且有效,那么收入分配就是合理的,公平的。若是收入差距较大,社会认为不公平,政府可以进行第二次分配。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的这种分析框架中,政府是外生变量,不在经济循环体系之内。而且是把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放在一个平台上看待的,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也是视为同样性质,都是要素收入。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对此批判为庸俗的原因之一,在西方经济的逻辑中,抹掉了劳动被资本雇佣,人被异化为机器设备的一部分的事实。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和资本事实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劳动附属于资本,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天平自然是向后者倾斜的。寄希望于工会、集体谈判、罢工等手段来矫正已经倾斜的初次分配天平,不能说没有作用,但相当有限。在这样不平等的基础上来讨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显然是有问题的。而目前国内从三者(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分配关系的角度研究得比较少,但关注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企业和政府收入比重上升的言论很多,认为企业、政府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偏高。上世纪90年代初期,谈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文章很多,当时是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后来慢慢地变过来了,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是向企业、向政府倾斜了,整个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当时也没有预料到,这是为什么呢?内在的机理是什么?如果这个说不清楚,对收入分配的政策制定也就无从谈起。仅仅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恐怕是不够的,基尼系数反映的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而不反映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到底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框架,以指导我们政策的制定,我觉得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三者分配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其中包含了政府也是国民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在经济循环体系之中这样的逻辑假设。三者都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以不同方式对国民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在这个分析框架中,内含了一种三者之间相生的经济关系和相克的政治关系。三者相生的经济关系是:居民个人滋生企业、企业滋生政府、政府滋生居民。也就是说,企业是居民个人组织化的结果,都是居民创业和提供劳动力而形成的;政府是企业创造了更先进生产力的结果,没有现代生产力,也就不会有现代意义的政府;最终回馈给居民,现代政府给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供居民公共消费。三者相克的政治关系是:居民制约政府(以各种社会压力),政府制约企业(以公共权力制定律法),而企业制约居民(市场雇佣)。无论是相生的经济关系,还是相克的政治关系,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都是一种循环关系。从历史角度看,西方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之所以能得到一些控制,就是居民对政府的制衡越来越强,迫使政府不得不去制衡企业,劳动者的地位才能不断改善。马克思的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产生了历史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分配格局发生逆转,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完全坐在一条板凳上,劳动者权益被严重忽视了。由此不难理解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居民收入比重为什么会下降。二、衡量贫富差距的三个基准:收入、财产和消费只从收入流量的角度很难说得清楚分配是否公平。现有的所谓基尼系数,对差距的反映是不全面的。因为流行的基尼系数说的是收入,收入的差距只是一个方面。而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可能又是另一个结果。世行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消费的基尼系数比收入的基尼系数还大,说明消费的差距比收入的差距还要大。在城乡分治的情况下,政府实际上是在扩大差距,是在帮倒忙。例如社会保障的强化,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城市保障的标准比农村远远要高,而且一开始就是城市起步的。这样一来,越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城乡公共消费差距就越大,这是个悖论。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却出现了,市场在拉大收入差距,而政府在拉大消费差距。公共服务主要供城市居民消费,农村居民的公共消费很低。这些年有些变化,但公共消费的城乡绝对差距并未缩小,因为城市的公共消费增长比农村更快。收入是个流量的概念,财产是存量的概念,从存量的角度去衡量差距又是另一个样子了,其结果可能相反。财富存量是积累的结果,与过去相关联;而收入流量是当前的结果,只是与现在相关联。A、B两户人家,A的财产是100万元,年收入是5万元;而B的财产是50万元,年收入是10万元。从存量看,A更富有;从流量看,B更富有。所以,衡量贫富差距仅仅看收入流量是不够的。国家之间也是如此。从GDP来看,我国比俄国富有,但从财富来看,俄国比我国富有。经济增长的时间越长,用收入去衡量和用财产去衡量所得到的结果就越是不一样。当只是以收入流量去衡量贫富差距的时候,就会出现有住着豪宅吃低保的现象。有车、有房子,但是他失业了,收入流量断了,但是他有财产。所以,分配问题,或者说贫富差距问题,仅仅从收入的角度是说不清楚的。只有从三个方面:财产、收入、消费,也就是从这三个角度去衡量,这样来判断社会公平的程度才可能更接近于社会的感觉和心理。研究分配问题,有多个角度,应当把几个方面兼顾起来。政府调节贫富差距,不应仅仅是说收入分配。贫富差距,有财产意义上的,有收入意义上的,还包括消费意义上的。“贫富差距”这个概念比“收入差距”这个概念的包容性更好,不单纯是一个收入的概念,具有综合性。
24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