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sbe0639
1阿尔志跋绥夫作为颓废派的代表,鲁迅称其作品为“被绝望包围的书”,其作品《工人绥惠略夫》、《幸福》、《医生》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颓废和厌世情绪的影响。阿尔志跋绥夫所处的时代,是俄国知识分子空前彷徨的时代,“到民间去”的活动无果而终。国家的专制统治让人窒息,浓重的“世纪末”情绪还未散尽,1905年革命的失败又使许多人“向右转了”。后来,就是残酷的世界大战和动荡的十月革命。这样的时代背景直接导致了那一时期许多作家创作中悲观成份的加重。阿尔志跋绥夫对鲁迅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表现改革者的孤寂、悲哀;勾画愚昧、麻木的群众;展现了不幸者残酷的娱乐和可耻的健忘。阿尔志跋绥夫着重写肉体上的摧残,而鲁迅着重展现精神上的虐杀,阿尔志跋绥夫陷入无政府主义,而鲁迅则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现就阿尔志跋绥夫对鲁迅小说的影响作具体分析如下:1、阿尔志跋绥夫作为颓废派的代表,其创作中无疑具有悲观成份。对阿尔志跋绥夫的“颓废倾向”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并因自己乐观、浪漫的风格而被视为阿尔志跋绥夫之对立面的高尔基,和阿尔志跋绥夫一样,也曾尝试过自杀;认为阿尔志跋绥夫“非常有天赋”,却又因他“将恶带给了许多人”而感到愤怒的列夫·托尔斯泰,最终自己也在绝望中出走了。对现实的失望,使人们更关注自我。同时,怀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也极易产生并形成气候,它们在文学中的反映,往往就是阿尔志跋绥夫式的挑逗和亵渎。这种由内心真诚引发的玩世不恭,在绝望中生成的嬉笑,被细心的俄国诗人安年斯基准确地定义为“感伤主义的漫画”。像在每一位作家那里的情形一样,阿尔志跋绥夫作品风格,包括他创作过程中体现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他的个性和遭遇。优美、灿烂的景色描写和细腻、阴暗的心理描写相互交替,极端的个人主义哲学和俄国文学传统的现实责任感此起彼伏,欢乐的感官享受态度和对整个存在的深层怀疑精神处处对峙,这一切共同形成了阿尔志跋绥夫小说的整体风貌。2、鲁迅与阿尔志跋绥夫。第一个将阿尔志跋绥夫及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的人就是鲁迅。在同时代的外国文学中,鲁迅最看重俄国文学,认为在其中可以表现“被压迫者的灵魂的辛酸和挣扎”,而在同时代的俄国作家中,鲁迅又是非常偏执于阿尔志跋绥夫的。1920年,鲁迅从德文转译了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译文在《小说月报》1921年7至12期上连载,后又出现了单行本,该单行本的出版时间甚至还早于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鲁迅对阿尔志跋绥夫的小说作了这样的归纳:“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义,改革者为了许多不幸的人们,将一生最宝贵的生命去做牺牲。为了共同的事业跑到死里去!只剩下一个绥惠略夫了。而绥惠略夫也是偷活在追蹑里,包围过来的便是灭亡;这苦楚,不但与幸福不相通,便是与所谓‘不幸者们’也全不相通。他们反帮了追蹑者们来加入迫害,欣幸他的死亡,而‘另一方面,也正如幸福者一般地糟蹋生活。’”《工人绥惠绥夫》写于1908年,写在《萨宁》发表之后,讲的是一位革命失败后遭到追捕的工人革命者,在逃亡中四处遭遇冷漠,甚至被他曾立志为之而献身的民众所出卖,最后,在剧院中被抓到的他,绝望地举枪向观众胡乱射击。为民众而斗争的人却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鲁迅在这里,看到了问题的所在,看到了改革国民性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许正是这一点,促使鲁迅翻译了《工人绥惠略夫》。鲁迅还翻译阿尔志跋绥夫的三篇作品,分别是《幸福》、《医生》以及散文《巴什庚之死》。《幸福》写一个丑陋的妓女为了获得几个卢布,甘愿脱光衣服在一雪地里忍受一个变态者的鞭击,当她遍体鳞伤地走近夜茶馆,想到了“吃、暖、安心和烧酒”时,内心便已经充满了幸福的感情。在散文中,他的这些体验构成了一段感人的倾诉。2 在当时鲁迅翻译的许多外国作品中,他自己最重视的是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他翻译这本书,说来真有一点偶然。那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是战败国,中国算是战胜国之一,于是把上海的德国商人的俱乐部里的德文书作为一种战利品搬到北京来。教育部派了一些人去清点,《工人绥惠略夫》就是鲁迅被派去清点的时候从那些书里面挑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记谈话》里,鲁迅说起这事:那一堆书里文学书多得很,为什么那时偏要挑中这一篇呢?那意思,我现在有点记不真切了。大概,觉得民国以前,以后,我们也有许多改革者,境遇和绥惠略夫很相像,所以借借他人的酒杯罢。……譬如其中的改革者的被迫,代表的吃苦,便是现在,——便是将来,便是几十年以后,我想,还要有许多改革者的境遇和他相像的。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就是鲁迅挑中这书的原因吧。这书引起了鲁迅强烈的共鸣,书中的好些议论,我们都可以在鲁迅后来的杂文甚至小说中看到。例如在小说《头发的故事》和讲演《娜拉走后怎样》中,就都提出了“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这个问题;在《答有恒先生》的通信中说的,“……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使他万一遭灾时来尝加倍的苦痛,同时给憎恶他的人们赏玩这较灵的苦痛,得到格外的享乐”;《小杂感》中说的“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类似的意思甚至字句,都是来自《工人绥惠略夫》书中。心心相印,鲁迅才着手翻译它的吧。鲁迅翻译这书,心中不时拿来同中国作比较。他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一文中,说起这书中的人物,对于主要人物绥惠略夫和亚拉借夫,用了“伟大”这字眼。“便是其馀的小人物,借此衬出不可救药的社会的,也仍然时时露出人性来,这流露,便是于无意中愈显出俄国人民的伟大。”而他在中国一搜索,就很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物。可是他并不希望中国出现绥惠略夫这样改革家。他在《记谈话》中说:然而绥惠略夫临末的思想却太可怕。他先是为社会做事,社会倒迫害他,甚至于要杀害他,他于是一变而为向社会复仇了,一切是仇仇,一切都破坏。中国这样破坏一切的人还不见有,大约也不会有的,我也并不希望其有。在当时鲁迅翻译的许多外国作品中,他自己最重视的是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他翻译这本书,说来真有一点偶然。那是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是战败国,中国算是战胜国之一,于是把上海的德国商人的俱乐部里的德文书作为一种战利品搬到北京来。教育部派了一些人去清点,《工人绥惠略夫》就是鲁迅被派去清点的时候从那些书里面挑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记谈话》里,鲁迅说起这事:那一堆书里文学书多得很,为什么那时偏要挑中这一篇呢?那意思,我现在有点记不真切了。大概,觉得民国以前,以后,我们也有许多改革者,境遇和绥惠略夫很相像,所以借借他人的酒杯罢。……譬如其中的改革者的被迫,代表的吃苦,便是现在,——便是将来,便是几十年以后,我想,还要有许多改革者的境遇和他相像的。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就是鲁迅挑中这书的原因吧。这书引起了鲁迅强烈的共鸣,书中的好些议论,我们都可以在鲁迅后来的杂文甚至小说中看到。例如在小说《头发的故事》和讲演《娜拉走后怎样》中,就都提出了“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预约给这些人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这个问题;在《答有恒先生》的通信中说的,“……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使他万一遭灾时来尝加倍的苦痛,同时给憎恶他的人们赏玩这较灵的苦痛,得到格外的享乐”;《小杂感》中说的“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类似的意思甚至字句,都是来自《工人绥惠略夫》书中。心心相印,鲁迅才着手翻译它的吧。鲁迅翻译这书,心中不时拿来同中国作比较。他在《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一文中,说起这书中的人物,对于主要人物绥惠略夫和亚拉借夫,用了“伟大”这字眼。“便是其馀的小人物,借此衬出不可救药的社会的,也仍然时时露出人性来,这流露,便是于无意中愈显出俄国人民的伟大。”而他在中国一搜索,就很不容易见到这样的人物。可是他并不希望中国出现绥惠略夫这样改革家。他在《记谈话》中说:然而绥惠略夫临末的思想却太可怕。他先是为社会做事,社会倒迫害他,甚至于要杀害他,他于是一变而为向社会复仇了,一切是仇仇,一切都破坏。中国这样破坏一切的人还不见有,大约也不会有的,我也并不希望其有。3 鲁迅曾把自己看作是“在转变中”或“在进化的链子上”的历史“中间物”。这一自喻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观,历史的使命感和悲剧性的自我意识,对人类无穷发展的最为透彻的理解与对自身命运的难以遏制的悲观相互交织。“在有些警觉之后,喊出一种新声”的先觉者的自觉, “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的叛逆者的自信,与“仍应该和光阴偕逝,逐渐消亡,至多不过是桥梁中的一木一石,并非什么前途的目标、范本”的自我反观和自我否定,构成“中间物”的丰富历史内涵。所谓文化“断层”中的“中间物”的涵义就在于:他们一方面在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获得现代意义上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又处于与这种现代意识相对立的传统文化结构中;而作为从传统文化模式中走出又生存于其中的现代意识的体现者,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传统文化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使得他们必须同时与社会和自我进行悲剧性抗战。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大师地位,部分地应归因于他对凝聚着众多历史矛盾的“中间物”意识的自觉而深刻的感受。当我们把鲁迅小说放在乡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封闭社会走向世界文明的总体文化背景上时,我们发现, 《呐喊》《旁徨》展示的正是“中间物”对传统社会以及自我与这一社会的联系的观察和斗争过程。不好意思先说那么多!!!!!!!!!! 
关于写鲁迅论文的题目列几个如下。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兼论鲁迅反孔的文化契机,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兼论鲁迅的人物观,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直到1926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小说集《故事新编》。基本信息:“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的事情,也有迁变:从前指的是甲事,现在叹的或是乙事。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着口吻。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魂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生于浙江绍兴,1936 年10 月19 日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 1898 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 年到日本留学,4 月入弘文学院,6 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1906 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灵魂。在《河南》杂志上发表了《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 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出版。1909 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 年2 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部员和社会教育司第二科科员。后任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公余校录古籍,研究佛学和金石拓本。1918 年5 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此后三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 余篇。1920 年8 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 年12 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 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彷徨》出版。这些作品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对后来的创作具有深远影响。除了小说,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最初的杂文集《热风》于1925 年出版。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这些杂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解剖社会和人性深刻遒劲,文风犀利活泼,有极强的战斗力和感染力,成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特有的文学样式。20 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未名社,终其一生为培养文学青年付出了巨大精力。1926 年8 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1927 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4 月辞职。同年10 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于此,专事写作。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并开始研究马列主义文艺理论。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过多种文学期刊。在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中与“民族主义”、“第三种人”等派别开展论战,也批评了“左联”内部的“左”倾思潮。1936 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他留下约一千万字的文化遗产,许多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鲁迅主要著译书目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 年,北京,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1924 年,北京,新潮社。(修订本)1931 年,上海,北新书局。热风(杂文集)1925 年,北京,北新书局。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 年,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杂文集)1926 年,北京,北新书局。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 年,北京,北新书局。坟(论文杂文集)1927 年,北京,未名社。野草(散文诗集)1927 年,北京,北新书局。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 年,北京,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 年,上海,北新书局。三闲集(杂文集)1932 年,上海,北新书局。二心集(杂文集)1932 年,上海,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 年,上海,天马书店。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 年,上海,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 年,上海,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 年,上海,青光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 年,上海,同文书局。拾零集(编《二心集》时被审查机关删存之杂文)1934 年,上海,合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 年,上海,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 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 年,上海,天马书店。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 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 年,上海,联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 年,上海,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1937 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 年,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 年,上海,三闲书屋。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 年,上海,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20 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 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综合集) 1938 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1941 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弢编)1946 年,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 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 年,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 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选集1952 年,上海,开明书店。鲁迅小说集1952 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唐弢编)1952 年,上海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