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12138
具体什么时间你要呢 我提供给您。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主题的网络跟帖【材料一】民间的声音关于“福州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1楼:昨天跟五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福州本地话。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福州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福州本地话,但那种老福州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2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福州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3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4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的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5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福州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6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7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福州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8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摘自“福州网”论坛,有删改)
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表现在生、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东北话可以称为最省力的方言,没有那么多的仄起平收,讲起来非常舒服,随意,省力包括两个方面,连续和省略。东北人觉得自己听得懂的或者跟自己差不多的话就是普通话,是以母语口音为参照的;而方言区人们认为普通话应该跟电视上播音员说的话差不多,是以标准普通话口音为参照的。所谓东北话在发音和实际交流效果上相对接近普通话。作为黑龙江人,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们很多同学都没有普通话意识。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只有一种语言,即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不像典型的方言区在学校说普通话,回家说方言。在我们心目中也有个东北话的概念就是觉得类似赵本山有时候说的那些土话就是东北话,例如嘚瑟、削你、磕碜、埋汰等等,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但是只有开玩笑时候才用(现在这些词有的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甚至可能作为“方言词”被普通话收编)。或者像上面 @曹小川知友说的那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我们说的书面一点儿,例如不把“做”说成“整”,吐字清晰一点就觉得自己说的是标准普通话了。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从小学汉语拼音,字都是按拼音读的。老一辈东北人会把例如佛、波等词会把音节中的o读成e,“波”读作be,会给“安”等零声母汉字添加一个n,“安全”读作nan quan,这些错误年轻人都不会犯。平卷舌、n、l啥的至少我们黑龙江西部城市地区一般不会出错,日常说话就这么说。感觉自己说的跟拼音拼的一样,所以也就觉得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了,至于电视里面播音员说的普通话,我们听起来是感觉不到和自己有多大差别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说能感受到差别,但仅认为这是说话方式的差别,想不到是语言差别(东北其实很少提“普通话”这个词,所以很多人想不到自己说的竟然不是普通话)。东北口音其实只要录音自己听听就能发现确实有,比较明显的是鼻音偏重。当时觉得很纳闷啊,我声母、韵母都没读错,音调类别也没读错,没把一声读成二声,怎么就被人指控说我说的不是普通话呢。后来学了现代汉语,才知道有个词叫调值,声调类别没错但是调值没有达到要求听起来就会有口音。可以说我们这种东北口音的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的区别是量的差异,想比方言区与普通话的质的差异这更容易被忽视。而且这种差异不影响交流,带着这种口音普通话考个二甲没有问题,所以通过学习加以更正的动力也很小。平心而论,有时候我们有一种语言上的自负心态(北京、廊坊等本地语言接近普通话地区也有吧?),觉得自己说的就算是普通话了。如果一个说着标准普通话的来自河南、湖北、浙江、广东等方言区同学说我们普通话不标准时,我们会不以为然。我们会这样想:“你是比我标准,可是你是后来学的,是练出来的,是一种通过学习得到的技能。而我们是从小就这么说,这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通过刻意学习得来的技能。不标准怎么了,标准的普通话不是任何地方的方言,只是一种人为设定的语言标准,
东北造就了东北人,也赋予了东北人那鼎沸的生活热情。东北的风,是凶猛的。坐在屋子里听见“咔嚓”是那老树断了吧!听见“嘎吱”是哪里的冰河开裂了吧!……那风从塞外闯入关东,爬过高山,跨过大河,扑向东北。从一条条小巷,一条条门缝,走入人家。东北的冰,是固执的。只要听到冬的脚步声,它就会从井,潭,溪,河,。。。。。。无处不在的显露它的身影。用脚踏不破,用手取不下,就是春风来了,也是那样固执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听见“格啦啦”的声音,那是冰把房上的瓦冻裂了,听见“吧啦”的声音是家里的玻璃杯冻裂了……东北的酒,是热辣辣的。豪爽的东北汉子,每当心里欢喜时,总会喝上几大碗,那时的心里是舒畅的。家里来了客人,酒是不可或缺的。尤是那自家酿出的好酒,用精致的粮食,甜甜的泉水,细细地慢慢地酿。那淳淳的酒香,顿时溢满了屋子。只听见一阵阵欢笑声,直到那酒香浸透全身,才肯休止。待到那麦苗返青了,山桃鼓苞了。人们呼哧呼哧地上山种地,好不痛快呀!就是那猛烈的风,固执的冰,热情的酒,造就了东北人那团结,热情,好客,真诚的性格。若不是有这样的性格,又如何踏破那冰封的冻土和没入腰身的积雪?说到东北人,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一言不合,上手就干。”但这不是事实的真相。东北人的霸气、直爽、热情才是他们的最大特色,我妈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