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我国科技论文虽多,专利数量虽多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6

逐方圆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我国科技论文虽多,专利数量虽多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0501nbzjh

已采纳
2013年我国SCI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2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世界第3位。SCI论文是被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目前我国科技界对SCI论文概念模式,小部分研究者误认为SCI是一本期刊,由南京大学引用并成为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评价和奖惩的一类刊物。SCI论文本身来说,我国科研工作者大多面临英语能力匮乏的缺陷,尤其对于年龄大和专业性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内容不是问题,英语往往成为了制约的瓶颈。SCI论文对我国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来说依然是神秘的,难于发表的,正基于此,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引入作为评价标准,这也是有失公正,虽然缺少人为干预的评价标准,但科研工作者在工作的同时,不得不将精力浪费在于SC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虽然使得我国科研可与国际接轨,培养我国科技工作者运用SCI官网进行现有论文和科技成果的查询与搜索的习惯,但制约了我国的科技水准,使科研人员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使大量优秀研究成果流入英文期刊,破坏了中文期刊的发展,降低了中文在科技领域的“币值”。如是指国知局的话,在申请人递交的技术专利当中,并不是每个申请都能授权的。尤其是发明专利。审查特别严格。如果您的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国知局就不会给于这个技术授权专利的。如是可以授权专利技术,那国知局就会先给申请人发一份授权通知书。拿到了授权通知书就相当于这个技术已经成为专利了。就等着下专利证书就可以了扩展资料:SCI创立背景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创刊于1964年。分印刷版、光盘版和联机版等载体。印刷版、光盘版从全球数万种期刊中选出3300种科技期刊,涉及基础科学的100余个领域。每年报道60余万篇最新文献,涉及引文900万条。进入SCI这一刊物的论文即为SCI论文。影响因子SCI选录刊物的依据是文献分析法,即美国情报学家加费尔德提出的科学引文分析法。该分析法以期刊论文被引用的频次作为评价指标,被引频次越高,则该期刊影响越大。在一定时期(通常是前两年)内,某一刊物发表的论文,被已经进入SCI刊物的论文所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这一时期内的论文总数,即为该刊物的影响因子。一般来说每一年的6月份公布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并不是该年度,而是上一年度的影响因子!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发布:我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百度百科-SCI论文百度百科-专利授权

我国科技论文虽多,专利数量虽多

335 评论(14)

独孤者

因材施教,大类招生,基础全面,根据个人爱好挑选专业,知识面不仅全而且有专长。各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锻炼了社交能力,提升了自身素质。
219 评论(10)

白未半半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却实现了巨大的跃升。盘点10年来我国科技成就,不妨从一些数字的变化谈起: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比2000年—2005年间提高约8个百分点;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1年的2600万人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一;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年前的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世界第2位……  数字展现着中国科技的力量,记录着中国科技发展10年成长轨迹。  就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而言,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差距迅速缩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国家中,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已由2001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0位。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8位。该研究院还对我国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平稳快速增长。2001年—2010年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第2位,总量已经达到2万篇。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6%。从各学科看,我国有6个学科的SCI论文10年累计数居世界前3名,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2001年—2011年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万件,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科技论文与专利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与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密切相关。我国科技活动产出效率稳步提高,一些指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学术部门单位R&D经费的SCI论文产出量(2010年的论文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1篇/百万美元,是2001年的3倍,在学术部门R&D经费超过80亿美元的10个国家中位居首位。2011年我国每百万美元R&D经费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2011年的专利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6件,是2001年(7件)的1倍;分别是2010年德国的9倍、美国的6倍和日本的3倍。在世界主要专利产出大国中,我国R&D经费的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居首位。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素质大幅提升。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2600万人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同时,2001年全社会投入R&D活动的研发人员为96万人年,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280万人年。10年间,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1位。  与此同时,我国研发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根据2009年第2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数据,全国研究开发机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2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8倍和7倍。  另一方面,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01年,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03亿元,到2011年则已达到约4900亿元,对贯穿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给予强大支持。10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R&D经费与GDP的比值是测度一个国家R&D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我国这一比例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83%,比2001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位置。  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课题)51904项,较“十五”增长5%,中央财政拨款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31倍。国家科技计划参与人员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约为37%。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出版专著6亿字,发表论文4万篇,其中国际论文6万篇,申请专利1万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万项,获得授权专利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万项。  经过10年努力,积极引进先进的资本运作管理理念,广开科技合作引资渠道,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政策性金融和创业风险投资较快发展,科技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开展。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本总量达3198亿元。自2009年10月国家推出创业板到2011年末,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达到281家,融资超过2500亿元。  10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也日趋稳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200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4%,到2010年全国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达5亿元,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上升到4%。截至2010年,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53家,试点企业已达550家。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效率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R&D人员以及R&D人员全时当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和4%,R&D经费年均增长3%,比“十五”期间提高了6个百分点。2010年,政府研究机构开展R&D活动的人员有2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3万人年。政府研究机构的R&D经费已达4亿元,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长速度均超20%,明显高于R&D人员和经费的增长速度。高等学校科研能力也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7%;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科教结合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其中,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1%。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力量与日俱增,增长更快。祝你生活愉快
206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