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86749892
黄土地层中反映古气候的标志概括起来有:古土壤、湖沼相沉积、河流相沉积、黄土的颜色变化、化学元素组分含量和孢粉组合等。 古土壤,它是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表,在当时的气候条件下,经过成壤作用形成的。因此古土壤的类型、成分结构等特征都带有形成时气候特征留在土壤中的痕迹,这些痕迹直接记录了当时气候冷暖干湿等变化。 湖相沉积,黄土中常夹有湖相地层,这类地层主要出现在早更新世早期和晚更新世的早期或晚期,。这些湖沼相沉积物中碳质成分含量很高,富含生物碳及孢粉,其所含铁元素多为还原状态,氧化程度很低,这些特征表明上述湖沼相堆积是在湿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河流相沉积物,主要为粗砂、砾卵石等,一般属于早更新世中后期及中更新世早期。在晚更新世时,一些盆地和山前地带的黄土中夹有不同厚度的砂卵石层,这些粗岩相沉积物说明当时黄土堆积时,曾经有过较大的丰水期,因而河流发育,水文活动积极,反映了当时湿润的气候条件。 黄土形成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因而有不同的外观颜色。综合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4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黄土颜色自下而上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 黄土中化学元素组分的迁移是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所谓元素的迁移,是指土壤中的化学元素的转移和再分配,使化学元素重新分散或集中的迁移。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迁移的方式、强度和结果都不相同。元素迁移除元素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元素的组合及其结构等内因外,还有外界的物理化学环境,如温度、压力、氧化还原环境等外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黄土史时期迁移最重要的外界因素,通过测定黄土层中元素迁移量的大小、形式及其组合关系等,反演其迁移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以达到了解古气候环境波动的目的。 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孢子和花粉分别是这两类植物的繁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当它们在植物的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借助风、水或动物等动力的作用飞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中,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孢子花粉也就变成了化石。孢粉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用特定的方法把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化石分离提取出来并鉴定其类型及组合,以此恢复古植被类型、群落,生长的古地理景观和古气候条件。 -------------------------------------------------------------------------------------------------------------------------民族精神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土高原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黄 黄土高原(6张)土高原像一位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他高高在上,平时默不作声,就像不存在一般。但他却用水土俱下的方式影响着黄河母亲,行使着丈夫和父亲的职责。当他忍不可忍,沉下脸来的时候,正是黄河母亲用洪水作长鞭教训儿女之日。 
第一、黄帝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 世界各民族的远古传说都具有以“神格”为中心的特征,中国远古传说中的黄帝也如此。但综观《国语》、《史记》、《帝王世系》、《通鉴外记等史书》,都可证实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人物。随着岁月的推移,黄帝部落日益壮大,发展成为活动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黄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以至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并且人们采用各种方法美化黄帝,使他成为一位超乎凡人的神。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黄帝,正是历史上真实的黄帝与传说神话了的黄帝的统一体。 据史实分析黄帝出生在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黄帝出生地有山东寿丘、甘肃天水等说,经考古分析山东、甘肃都可排除,黄帝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 第二、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北有横山、北于山,西有子午岭,东南有黄龙山,形成一马蹄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石器时期气候湿润,经考古发掘仰韶文化遗址十分丰富。充分说明少典族居住在陕甘交界处,与有乔氏互通婚姻,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居姬水,以后就姓姬;炎帝居姜水,以后就姓姜。他们中许多部落顺着河流移动,发展到黄河中游,后来称华夏族。 第三、黄帝逝世后安葬于黄土高原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经史学家研究和考古验证黄帝逝世后安葬于黄土高原,即今天的黄陵县桥山。 第四、后人祭黄帝陵于桥山 从春秋战国开始祭奠黄帝成为大典。汉武帝来今黄陵县桥山祭拜黄帝陵。明太租进一步明确黄帝陵在今黄陵县桥山,并遣中书官勾甘赴黄帝陵致祭,留下后世能见到的最早的祭文。 第五、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圣地 远古黄帝缔造了中华民族,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近现代国难当头以毛泽东为首的一代革命家拯救了中华民族,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今天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进程中需要弘扬民族精神,黄帝陵和延安城是两个永恒的精神坐标。陕北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