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tian10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小学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 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 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 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 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 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刘良华我个人提倡叙事研究,而且我个人更愿意冒被指“有叙事无研究”的风险而提倡尽量减少“议论”,以便保持“叙事”的流畅与纯粹。也因此,读完全书后,我更感兴趣的是仲丽娟老师所讲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故事本身。本书讲了十位老师的故事,包括仲丽娟老师本人和一位校长的故事。一是黄燕子的故事。黄燕子热爱新闻,但不是科班出身。与大学老师的合作,与电视台记者的交流,使她本人的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升。二是吴迪的故事。她认为自己内向,但当投入到她所喜欢的教学中去的时候,她变得生动而有活力,与平时判若两人。碰到辩论、上公开课、做学术报告时,她声音洪亮,魅力四射。她讲课生动有趣、条理清晰,声音饱满而有激情;板书虽不多,但用词洗练。据说她成功的主要因素一半来自“天生”的禀赋,一半来自强大的“反思意识”。进入职业生涯中期的“高原期”之后,她另辟蹊径,寻找教育生涯的第二成长曲线,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为了突破瓶颈状态,她考取了上海师范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的教育硕士,选择继续深造。三是茅以蕙的故事。她是年轻的高级教师。刚参加工作时,她就醉心于业余学习,学外语、学电脑、和学生一起读名著。没有功利心的学习使她在31岁就评上中学高级职称。此后,经过努力,她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教育硕士。她曾在南京的高中开设“名著导读”课并获得成功,但到了上海的新学校后,学生不喜欢她的课,她很苦恼。于是,她研究学生心理,重新设计课程,更名为“与名著亲密接触”。中学教师一般在35~40岁能够晋升高级职称,但成为特级教师和各类名师的人总是凤毛麟角。因此,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定不能激励教师终身发展。没有希望、过于稳定的工作很容易使教师进入“职业倦怠”,消磨掉他们的发展热情和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但是,在茅以蕙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不甘平庸”的对理想的追求。四是李冬的故事。五是肖秋的故事。肖秋和李冬的故事合在一起。他们两人上同一个班,教同一门校本课程,开设“初中应用数学”。但是,课程开发到一半,李冬提出退出课题组,肖秋只得一人走完后面的路。他们的课程开发历经曲折。六是陈时序的故事。他是一位省重点中学的“特级校长”,也是一位“改革校长”。他在学校发起了一连串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改革、“人事制度” 改革、“教学管理”改革、“课程”改革,在当地教育界引起了轰动。他也因此一度引起非议,被学生和家长误解。他的经验是:“外圆内方”,“教学改革、科研兴校与教师福利一个都不能少”、“改革要走小步,勤迈步,一步三回头”。七是常毅的故事。他曾在江西插队,当他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回到上海时,在众多行李中,有一包东西非常特别,里面装的是数不清的读书卡片。这些读书卡片记载着他摘录的经典语句和阅读心得。他的电脑里也有自己的文章,还有学生的作文、读书札记、摘录、其他学者的学术论文,等等。他用卡片和电脑文件实现个人化的“知识管理”。他在上海一所普通完中担任副校长11年,之后,主动辞去副校长职位,调到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专心从事语文教学。他反思和审视了已有的语文教育价值观。他发现“体验”一词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成了高频率词,出现了18次。这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试行“体验作文”,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中的独特感受。他的“体验式阅读与写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后来被称为“生命体验读与写”。区里也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八是刘布谷的故事。这位老师的职业生涯之路走得不怎么顺畅。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这位老师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这是刘布谷故事的重点所在。九是陆鸣的故事。在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期,她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团队。她是一位“在反思中走向成熟的小学班主任”。最后是仲丽娟老师自己的故事。仲丽娟老师成长的关键事件是她亲身经历了“调查研究”与“叙事研究”。她曾写了一篇文章——《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同行的意见使她开始学会通过“调查”的方式“用证据说话”。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她开始关注“叙事研究”并推动她的同事组成合作研究的团队。叙事研究与调查研究原本就有内在的关联,二者共同培育了仲丽娟老师“用事实说话”、“拿证据来”的实证精神。为了把学校的课题做深、做实、做透,她组织了每月一次的定时间、定地点、有专人负责点评的“月课题研讨例会”。每次课题例会上,教师们以课题组为单位,介绍相关的教学案例、课堂实录、课题活动记录,等等。在活动中大家交流课题研究中碰到的困难,介绍课题研究中新的发现。有研究意识的人,不只是为了改进专业工作而研究,他们会把研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种内化之后的生活方式,又会推动他们以更加强大的研究意识改善自己的专业工作。为了帮助女儿出国留学,仲丽娟老师和女儿一起经历了留学申请的全过程。因她对美国大学非常熟悉,于是她和三位同事一起在高二年级开设了研究型课程“走近大学——中美大学比较”,他们推动学生从社团、宿舍、食堂、交友、课程、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就业指导等14个方面对中美大学进行了比较。他们查阅英文网站,到大学做问卷调查,写研究报告。除了调查研究和叙事研究,仲丽娟老师还讲述了她自己的专业成长的另外一个关键事件。她本人读研究生时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主讲教师详细讲述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的课程比例,并介绍了一些生动的案例。这使她对“课程开发”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她本人是学校的科研室负责人。为了在全校推动校本课程开发,营造科研氛围,她创办了《J大学附中教育科研简报》,多次向全校教师推荐、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文献。为了使管理规范,她根据课程的要素,模仿并改造书上的做法,制作了《校本课程活动记录本》。2005年10月,她的课题“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结题,结论之一是“职业生涯中期教师队伍发生分化”。2006年,她开始研究职业生涯中期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探寻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集中关注“职业生涯中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困惑、提升路径等问题。仲丽娟老师所使用的方法仍然是调查研究和叙事研究。或者,更准确地说,她使用了调查的叙事研究。她的看法是:叙事研究不仅是写作方法,也是研究方法。为了叙事,她大量地调查,尤其做了大量的访谈工作。访谈的过程成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成为双方不断反思各自职业生涯的过程。接受访谈的老师在拷问自己和重新认识自己后感叹:“在认识你之前,我从来没有仔细审视过自己的校长生涯。”“在你的追问中,我开始理清自己的研究脉络。”“感谢你给了我一个结束过去,正视环境,剖析自我,走向新的生活的机会。”她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她本人的工作经历、对教师的访谈、课堂观察、教师自传、读书笔记、备课笔记、外出活动的感受及反思、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故事”、《校本课程活动记录》、学校资料室的照片、录音录像等资料。然后,她采用“扎根理论”的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结论来自于对资料的处理和分析。阅读这部书稿,我不时被仲丽娟老师的研究智慧和工作精神所感动。我亦相信,任何亲自做过教育研究的老师,只要拿起这本书,都会被仲丽娟老师的这种研究智慧和工作精神所感动。这本书讲述的既是“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故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故事,尤其与众不同且难能可贵的是,它讲述了亟待解决但却极少有人关注的“职业生涯中期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故事。(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题主你好 首先不知道你是在职人士还是学生,如果是学生,可以请求你的指导老师给你建议,给你确定方向如果是在职的人士,那么就可以去查找相关的文献,学习他人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