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utpuik
围棋文化自己查吧战术:黑白并非绝对的相对,也是相生的,有时在局部相互依存,如长生、双活、三劫循环,但在大局上是对立的,不存在“绅士风度”,对敌仁慈,即对己残忍。胜负所在并非手筋的巧妙、力量之强大,而在于大局,要善于转折、腾挪。人生道理:对敌仁慈,即对己残忍。战场上只有利益,没有情感。面对失利,要努力挽回,不应自暴自弃。 
关于围棋的定式,棋界有不同解说,但也有一些基本共识,如定式之“定”只有相对含义,定式经历历史沿革,可见其非自然法则,乃人之发明,而且行棋中出“变着”也为常见。甚至有求道者如小林光一痛思“定式”之束缚,打破“思维定势”和行棋惯例,进而天马行空追求“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但毕竟,人人都用定式,且亦步亦趋,不轻易越雷池为多,职业高手也常不例外。可见定式自然有其符合“棋理”之处。本文拟对定式之“理”以及定式的局限作一理论探讨。 定式与“纳什均衡” 何为“定式”,小林光一有如下定义:“在局部战斗中,用最稳妥的顺序,而且能经得住以后的检验,从而被固定下来的就是定式”。在此定义中,“局部”较易理解,但何为“稳妥”?如何“检验”?均语焉不详。下面就用博弈论(game theory)——尤其是“纳什均衡”(Equilibrium)作一诠释。 博弈论的基本前提为:某人或某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他人或他物的行为。由于世上人间的事物很少不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因此博弈论用途甚广,从军事,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到工程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均留下印记。在日常生活中,从待人接物到谈情说爱,无不涉及博弈过程。 初期博弈论强调利益的冲突,即非合作甚至对抗状态。比如,“零和理论”指一方得益则意味着另一方遭损。这在围棋中早有运用,如“他人之急所即我之急所”。棋,包括围棋,既然讲的是胜负之道,就规定了它的对抗性。军事行为、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国际均有对抗的因素,但如果这个宇宙只有对抗和冲突,它又如何避免分崩离析的结果呢?这样的问题,在美苏冷战时期(双方都拥有毁灭性核武器),尤其显得重要。数学家约翰·纳什(John Nash,1928——)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他的均衡理论,后称为“纳什均衡”,这一理论也是他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理由。 纳什早年入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做研究生即与围棋结缘。对于纳什来说,棋局中的博弈隐喻着人间事物的基本规律。事态如棋局,而棋局是可以用策略思维加以概括的。比如“过分”,“本手”与“缓着”之间,一般都会选择本手,着法过分如不遇反击,可能占到便宜,如遇反击则可能亏损,因此如果棋力相当,则应考虑到对手的反击手段。对手也同样考虑到在追求利益中不可能占尽便宜。这就导致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纳什的均衡理论的要义在于:即使在对抗条件下,双方可以通过向对方提出威胁和要求,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至于因为各自追求自我利益而无法达到妥协,甚至两败俱伤。稳定的均衡点建立在找到各自的“占优策略”(dominant strategy),即无论对方作何选择,这一策略优于其他策略(所谓“本手”是也)。“定式”即是许多变化中双方都认为“不亏”的一种变化。 纳什均衡与定式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看。从策略层面看,如一方的策略是“捞地”,另一方是“取势”,而结果相当,互有所得,双方就愿意那样下。“捞地 ”(考虑现实利益),“取势”(考虑将来发展)便形成一个“纳什均衡”;另一方面,可以从具体行棋效果来看,如果一步棋能考虑到对手各种应手而依然成立,对手也运用同样法则找到应对,则可以说双方达成了“纳什均衡”。 这样看,定式是一系列纳什均衡的累计直至局部达到稳定的一种变化,直到一方认为可以根据形势选择任何变化或脱先而无局部受损之虞。由于定式是在大量实战基础上不断被验证并长期积累而成,可以说定式是围棋中科学成份最大的。 但是,围棋的变化无穷,定式之外其他种种变化难以穷尽。一个定式少则几步,多则几十步。有些定式具有强大必然性,不然有崩溃之虞,或明显亏损,有些可能具有弹性空间,将来趋势也未必明了。在某一局部具有均衡意义(即双方地考虑了对方可能的策略而达成的对等的占优策略)的变化可能有多种,而“定式”只是在前人经验总结出的一部分。从而会有新的定式出现。而在任何对局中,全局情况,对手棋风,都会决定一个定式是否真正具有“均衡”意义。比如,一个棋风锐利、咄咄逼人的棋手碰到处处忍让的棋手,可能占到便宜,遇到同类棋手,则会陷入恶战和险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围棋的精神 围棋的棋子无子力大小之分,子与子相比较无任何差异,表示人无贵贱、贫富之分。说的是人人平等。 棋子可以不受限制地下在棋盘的任何一个空点上,表示人可以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地定居生存。说的是天赋人权。 一方的若干个连在一起的棋子组成一个整体,这些棋子的气为大家共同享有。说的是人类原始社会公有共享的社会生产关系。 一方的若干个棋子组成的整体,有气则存,存则同存;无气则亡,亡则共亡。说的是原始社会共同生活的人群相依为命、存亡与共的生活情景。(这里,存指定居生存;亡指逃亡——亡走它方。) 可以把棋子下在对方棋子的气上,消灭它们的气,迫使它们逃离。说的是容许人们占据敌方的粮草和水源,破坏其给养。争夺生存权利的斗争,难免残酷无情——围棋承认人类生活的现实。 不得将棋子下在对方棋子上面将它杀死。说的是禁止人们侵犯他人的村落,抢掠杀戮。争夺生存权利的斗争,不该残忍无道——围棋讲述人道非战的精神。 对局终止后,棋盘上共存着黑子与白子。说的是这场残酷无情的争夺生存权利的斗争结束了,斗争的双方在同一个世界里和平共处、互相友爱、直至永远——围棋歌颂和平友爱的理想。 人人都享有平等、自由的生存权利,公有共享的社会生产关系,同存共亡的相互依赖,人道非战的精神,和平友爱的理想,这正是围棋创造者尧舜的伟大思想 ——天下为公。 在一局棋自始至终的进程中,对局者——部落的首领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为争取自己部落百姓的生存权利而斗争,是大仁慈。 领导、指挥这样一场博大精深、复杂艰难、变化无穷的斗争,要求对局者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军事家的谋略、数学家的精确、艺术家的想像、诗人的灵感、哲学家的宁静,是大智慧。 在包围与反包围、联络与切断、做眼与破眼、筑阵与侵消、治孤与攻逼等残酷无情、惊心动魄、悲壮激烈的斗争中,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是大勇敢。 围棋,这项比奥林匹克更古老,又同奥林匹克一样永葆青春的竞技,是一门充满辩证法又与人生哲理相通的功课。 下围棋可以养德益智,锻炼人类的身心。 奥林匹克,大约3000年前发源于希腊的奥林匹亚;围棋,大约4000年前发祥于中国的大河流域。 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围棋的格言是“更仁、更智、更勇”。 围棋和奥林匹克都主张以人道、非战的精神来进行最高形式的斗争。围棋的精神同奥林匹克的精神不仅是相通的,并且是相同的。
中国围棋发源地——陵川棋子山王质烂柯“烂柯”被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出自围棋著名典故——“王质烂柯”。据《述异记》记载: “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从那时起,很多与围棋有关的故事都以烂柯指代。中国围棋发源地——山西陵川棋子山,一直流传着棋子山烂柯的传说。中国围棋发源地——陵川棋子山棋子山棋子山,古名棋子岭、谋棋岭,位于山西省陵川县六泉乡西南。相传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曾避居于此,摆布石子,推演天文。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为中国围棋发源地。目前,棋子山正在成为世界围棋起源纪念地、历史文化名人箕子纪念地、当代围棋文化与赛事活动中心。2011年5月23日,陵川烂柯山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箕子造棋箕子,本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善卜筮,是商末有名的卜筮家,其封国在今山西陵川境内。相传箕子因反对殷纣王的荒淫与暴虐,几次谏阻后却被纣王囚禁起来,后来周武王灭了纣王,箕子便逃往陵川隐居。箕子在陵川的棋子山上,用那里的天然黑白石子摆卦占方,借以观测天象、星象、授时制历,却于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围棋,并且经常与人对垒,使围棋日益成熟。观棋烂柯陵川县棋子山箕子洞由棋子山往西五里有个苇水村,传说村里有个人叫李忏,他进山砍柴时,在山洞中遇到两个白胡子老头在下棋。一盘棋没看完,腰间别的斧头的斧把儿早已朽成了木渣子,全都烂掉了。下棋的二位老人在争执中掀翻了棋盘,撒得漫山遍野全是黑白棋子。传说这两个下棋的一个是箕子,另一个是梅伯,他二人常在山中对弈。武王访道一次,周武王访道太行,在陵川棋子山找到了箕子,武王恳请箕子出山助理国事,箕子不肯,只将夏禹留下的《洪范九畴》告诉武王,却不肯再出山。因怕武王再次来请,乘武王走后,他就奔向他方。因走得匆忙,还把一只鞋子留在陵川,于是陵川就有了箕子的履迹。棋子山也渐渐被人们称作了谋棋山、谋棋岭。箕子东渡箕子率领随从离开陵川,从黄海乘木伐向东而去一岛,即今天的朝鲜。后来当周武王知道箕子远避东方时,便派人到朝鲜封箕子做朝鲜的国君,史称“箕子朝鲜”或“箕氏侯国”。箕子在朝鲜传播故国文化,同时也把围棋传向了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