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nie咔咔
关于香菇的探究。探究香菇名称、生活史、生活习性。1香菇的特点香菇属担子菌,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香菇又名香菌、香信、椎茸(日本)或者冬菇。野生香菇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新西兰和尼泊尔等,俄罗斯萨哈林地区(库页岛)、泰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分布。我国主要生产地是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和贵州等省(区)。香菇从何时开始种植在我国历史上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关于栽培的起源,目前多倾向于龙泉说。相传是宋朝浙江省龙泉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的,并经菇民不断摸索、改进,至元朝,由农民王祯总结文字。2香菇的生育条件影响香菇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营养、温度、湿度、光线、空气、酸碱度等。香菇是水腐菌,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分解吸收木材或其他基质内营养为主。香菇属于变温结实醒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广,为5度~32度,为25度~27度之间,子实体发有温度在5度~22度之间,以15度左右为最适宜。变温可以促进子实体分化。香菇亦称为好气性菌丝,对二氧化碳虽不如灵芝等敏感,但如若二氧化碳积累过多,就会一直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香菇是好光性菌类。香菇菌丝虽在黑暗条件下也能生长,但子实体则不能发生,适度的光照下,子实体顺利生长发育,并散出孢子。香菇菌丝生长要求偏酸的环境,菌丝在Ph3~7之间都可生长,以P5上下最为适宜。 香菇的栽培技术。1代料栽培代料栽培,就是利用各种农林业副产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量的辅助材料,制成培养基,来代替传统的栽培材料(原木、断木)生产各种食用菌。代料栽培的原料阔叶树木屑、部分针叶树木屑(如:柳、杉、红松)以及刨花、纸屑、棉籽壳、废棉、甜菜渣、稻草、玉米秆、玉米芯、麦草、高粱壳、花生壳、谷壳等。此外,许多松木屑高温堆积发酵或者摊开晾屑的办法,除掉其特有的松脂气味;亦可用来栽培香菇。食用菌人工栽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为地创造对香菇菌丝和子实体发育有利,而对其他杂菌生长不利的环境条件过程。香菇代料栽培即源于此理。并且代料栽培可以节省木料,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变废为宝。扩大栽培区域适用于家庭中小型栽培,也便于工厂大量生产。并且从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都超过段木生产,是栽培香菇行之有效的途径。一般每1000斤木屑或棉籽壳等代料栽培,可收600~800斤鲜菇,从产品质量及其经济效益看,都超过段木生 产,是栽培香菇行之有效的途径。2代料块栽香菇的技术措施香菇体菌种的培育,一般有孢子分离法、组织分离法和蒸水分离法三种。孢子分离法是有性繁殖,菌种生活力强, 但变异率高,一般难掌握,选育新品种时可采用此法。组织分离法及菇木分离法系无性繁殖,种性比较稳定、而且简便易行,生产上应用较多。 培育原种和栽培种注意事项 第一,原种及栽培种的接种必须遵照无菌操作要求;第二,当接种后,从第三天开始就要经常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发现有污染的瓶子要及时取出处理。一般检查要继续到香菇菌丝体覆盖整个培养基表面并深入培养基2厘米时为止;第三,培养好的菌种如暂时不用,要将其移放在凉爽、干净、清洁的室内避光保存,勿使菌种老化。 出菇前的管理:防止高温产生霉,促使菌丝迅速愈合;利用温差、干湿差刺激子实体形成。出菇期管理:加强各期的水分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当出现小菇蕾时,应把覆盖的塑料薄膜提高5~6寸,让其出菇;随菇大小、多少、气温高低,灵活掌握水量,保持空气湿度85%~90%;第一批菇收后,停水几天,以利菌丝恢复,然后连续喷水几天,使它干干湿湿;拉大温差10℃以上,有利于下一批子实体的形成。采收和加工:采收时候要坚持先熟先来的原则才能达到高产优质。并注意干燥,烘干和晒干方可。香菇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香菇的营养很丰富这些大家都知道,因其含有18种氨基酸,人体内必须的八种氨基酸中香菇含有7种,富含各种糖类。并且它常用来治疗脾胃肠一些疾病、四肢倦怠乏力,痔疮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以及小儿天花麻疹。更重要的是香菇能阻止癌细胞发生,对已诱发的癌细胞,则具有抑制作用。香菇是我国一种著名的药用菌,许多医药学家对香菇所谓药性及功能均有著述,如《本草纲目》认为,香菇“甘,平,无毒”;《医林纂要》认为,香菇“甘、寒”,“可托痘毒”。现在已经在知道,香菇中含有一种抗肿瘤成分----香菇多糖,含有降低血脂的成分----香菇太生,香菇还含有抗病毒成分----干扰素的诱发剂双链核糖核酸。总之,向股市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并且香菇可用于煎汤、炖食、炒菜,味道浓厚、香醇,更因其有“山珍之王”之称。香菇的经济价值十分显著,生产鲜香菇所需成本约为5元每公斤,然而市场价格为6~7元每公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香菇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 
SBR工艺中硝化作用细菌的氨氮耐受性实验研究 摘要:针对SBR脱氮工艺中起硝化作用的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对氨氮的不同耐受浓度,在实验室中利用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找出了这两种菌对氨氮的最适宜以及最高耐受浓度,为脱氮微生物的驯化培养以及以脱氮为目的SBR工艺的运行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生物脱氮 亚硝化菌 硝化菌 氨氮耐受性 The Experiment Research of Endurance of Nitrifying Organisms to Ammonia Nitrogen Pan Abstract:The endurance concentration of nitrifying organisms in SBR to ammonia nitrogen is different so experiment were done to find out the optimum and maximal endurance concentration of nitrosomonas and nitrobacteria to ammonia The result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the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in SBR Keywords: Unconventional pathways of nitrogen removal, nitrification , denitrification intermediate 氨氮在水体中浓度过高会使水体具有高耗氧性以及富营养化。目前,生物脱氮工艺中经常会涉及到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比如说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浓度可以达到几万个mg/L甚至更高,在生物处理之前必须对其进行其他的预处理,比如说物理化学处理、浓度稀释等[1]。如果能通过预处理使得进入生化反应器的氨氮浓度控制在合适的水平,一方面能避免因负荷过高使脱氮微生物失去活性和死亡,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率。 另外,近年来出现了废水生物脱氮的新机理,比如说短程硝化反硝化,就是将硝化过程控制在亚硝酸盐的阶段,再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这个反应的过程可以表示为 NH4+NO2-N2,相比NH4+ NO2-NO2- NO2-N2需氧量减少25%,碳源减少40%,并有反应速率高,产生污泥量少等优点[2] [3],控制氨氮浓度在一定的水平,可以实现优化亚硝化菌,淘汰硝化菌的目的。 1.生物脱氮的原理 废水的生物脱氮由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实现,氨氮氧化成亚硝酸盐的硝化反应是由两组自养型好氧微生物通过两个过程完成的。第一步是先由亚硝酸菌将氨氮(NH4+-N)转化为亚硝基氮(NO2--N);第二步再由硝化菌将亚硝基氮转化为硝基氮(NO3--N),这两个反应可以由以下两个反应式表示: NH4+ + 5O2 NO2-+ 2H+ + H20 (1) NO2- + 5O2 NO3- (2) 反硝化是由异养型微生物,在缺氧或厌氧的条件下将NO2-–N和NO3-–N还原为N2,反硝化的生化过程可以由以下两个反应式表示: NO2-+3H+5 N2 + H20 + OH- (3) NO3-+5H+ 5 N2 + 2H20 + OH- (4) 实验过程及结果 1 SBR脱氮微生物的培养及脱氮效果 实验室中SBR反应器是一个有效容积为4L的有机玻璃柱,每个周期5小时,实验工序为:进水→厌氧搅拌3hr→曝气8hr →厌氧搅拌5hr→沉淀1hr→排水,每个周期排水2L进水2L,曝气阶段溶解氧控制在5~0mg/L。采用试验进水CODcr为720mg/L, NH4+-N为110mg/L。经过3个月的驯化,脱氮效果达到稳定的水平,总氮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95%以上,实验期间污泥浓度MLSS=3368mg/L。 2 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NH4+–N耐受性实验 于250 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 mL(亚)硝化富集培养基,再取5滴活性污泥样液接种到富集培养基中,在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NH4Cl溶液0mL、1mL 、2mL、 3mL、4mL、5mL、6mL、7mL ,于28゜C气浴恒温振荡器中振荡培养7天,观察各瓶(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情况。每隔一天在白瓷板上按1:1的比例加入格里斯试剂的Ⅰ液和Ⅱ液,然后用无菌滴管分别取一滴富集培养液的培养物于白瓷板上,可观察到有些溶液的颜色逐渐变化。并且取各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其吸光度。 颜色变化主要是由于培养时间不同,对NH4+-N耐受性不同,(亚)硝化细菌消耗的营养物量不同,产生的NO2-的量不同,与格里斯试剂反应,所得溶液颜色深浅不同,因此可采取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亚硝化细菌的生长情况,以衡量其对NH4+-N的耐受性能力。 3亚硝化细菌的氨氮耐受性试验 按2所述的方法振荡培养7天,每隔一天观察。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 NH4Cl溶液的培养液颜色逐渐由浅粉色变到深红色;但加入NH4Cl溶液为7mL的,颜色并没有渐增,一直都是浅粉色。 以蒸馏水为参比,取各溶液用分光光度计测其500nm处的吸光度:用干净的移液管吸取不同浓度的2mL培养液分别于洁净试管中,再在每根试管中分别滴加一滴格里斯试剂Ⅰ液和一滴Ⅱ液,然后用移液管吸取1 mL 的Ⅰ液和1mL的Ⅱ液,果然试管中的培养液中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 NH4Cl溶液的颜色是深红色,而加入7mLNH4Cl溶液的培养液是浅红色。在500nm处测其吸光度,发现所有的培养液的吸光度都是无穷大,于是又分别从格样液中吸出1 mL的样液于另一干净试管中,再吸取4mL的蒸馏水于此试管中,即将样液稀释5倍。再装样液于比色皿中,测其吸光度数据见表1,根据表1中数据作图1和图2。 表1 不同的NH4Cl加入量下不同培养时间亚硝化菌样品的吸光度 培养时间加入NH4Cl的浓度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Omg/L 563 708 856 437 2mg/L 575 736 872 469 4g mg/L 586 743 902 492 6 mg/L 607 751 934 546 8 mg/L 648 774 179 500 0 mg/L 631 763 974 323 2 mg/L 482 517 718 976 4 mg/L 457 459 462 465 由图1可知,在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下亚硝化菌均可生长,当加入4mL2mg/L的NH4Cl溶液时,此时培养液NH4+-N浓度是2×4/1000=8mg/L,样品的吸光值达到最大,说明亚硝化细菌生长数量最多,相比较而言该浓度是亚硝化菌的最适宜耐受浓度。由图2可以看出,当加入NH4Cl溶液为7mL时,培养7天,吸光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细菌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在NH4+-N浓度为4 mg/L时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几乎被抑制了。由于培养液NH4+-N浓度间隔较大,以致曲线上的点连续性并不理想,不能完全以8mg/L和2mg/L作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和最大耐受浓度。但可以从曲线上估计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100mg/L~15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 4 硝化细菌的氨氮耐受性试验 方法基本与亚硝化菌的实验方法相同,只是显色剂是二苯胺-硫酸试剂,观察到的变化是加入NH4Cl溶液0mL、1mL 、2mL、 3mL、4mL、5mL、6mL的培养液,颜色由浅蓝色变到深蓝色;加入7mLNH4Cl溶液,颜色基本一直是浅蓝色。测其吸光度数据见表2,根据表2中数据作图3和图4。 表2 不同的NH4Cl加入量下不同培养时间硝化菌样品的吸光度 培养时间加入 NH4Cl的量 第1天 第3天 第5天 第7天 Omg/L 473 545 617 724 2mg/L 575 626 742 781 4g mg/L 586 743 792 848 6 mg/L 607 751 934 973 8 mg/L 589 716 825 816 0 mg/L 569 631 661 737 2 mg/L 462 499 531 552 4 mg/L 400 404 402 397 由图3可知,在加入0mL、1mL 、2mL、 3mL、4mL、5mL、6 mL下硝化菌均可生长,当加入3mL2mg/L的NH4Cl溶液时,此时培养液NH4+-N的浓度是2×3/1000=6mg/L,样品的吸光值达到最大,说明亚硝化细菌生长数量最多,相比较而言该浓度是硝化菌的最适宜耐受浓度。由图4可以看出,当加入NH4Cl溶液为7mL时,培养7天,吸光度几乎没有变化,说明细菌的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在NH4+-N浓度为4 mg/L时亚硝酸细菌的生长几乎被抑制了。同样的道理,可以从曲线上上估计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75mg/L~10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专项培养,找出亚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100mg/L~15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硝化菌对NH4+-N的最适宜耐受浓度为75mg/L~100mg/L;最高耐受浓度为180mg/L左右。 参考文献 高延耀,夏四清,周增炎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评述环境科学1999,20(1):110~112 陈际达,曲中堂,邓钥,刘峥,汪俊亚硝酸盐反硝化脱氮重庆大学学报2002,25(3):81~83 任勇祥,彭党聪,王志盈,袁林江亚硝酸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中试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34(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