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罗虫
博士论文盲审 拼的不是质量,是人品等你通过了,你就知道我的意思了。 
原因可能正如题目所述,大家对博士的要求提高了,评审标准有所提高。一些专家在看到水平不行的论文时,在怕惹麻烦的顾虑和学术标准之间选择了后者,从而让部分水货现出原形。 依我多年读研的经验来看,水货论文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混学位但不做论文的人的论文。他们多为大小领导,论文由别人代笔。代笔人大多还没有取得博士学位,而且时间仓促,做论文的时间较少超过半年,论文水平可想而知。 另一种是没有学术追求的人的论文。由于体制原因,我校培养的博士绝大多数在毕业后不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博士生缺乏钻研的内在动力,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拿到博士学位后另谋生路。因而做论文时自我要求不高,得过且过。 对于第一类,枪毙几个难以引起别人的同情,甚至内心深处还希望多毙一些。一方面减轻自己的负担(青椒也是捉刀代劳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减缓博士论文贬值的速度,保存一点知识分子的自尊(想想,我除了博士学位还有啥?)。 但是第二类,多少还是值得同情的。我在博士毕业前后也面临这样的人生窘境。说实话,在这一时期,博士论文虽然重要,但是绝不是最重要的事。这些有瑕疵的论文背后,有可能是一个很精干的小伙子。他缺的不一定是达到博士论文水平的能力。 以我自己为例,导师觉得我论文可以做的更深入一点,建议我延期一年毕业,但是考虑到毕业后前途的不确定性,我果断拒绝了。虽然盲审专家对论文的评价都很不错,最后也评上了江苏省优博,但离导师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自己也不是很满意,算是人生的一个遗憾。如果时光倒流,我还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其实我没有选择,我只是命运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只能顺流而下。博士毕业后,我几经挣扎,装孙子送票子,也不过是争得了一个回南京打杂的机会而已,甚至连讲师都可望不可及。 我身边的同学朋友不乏工作能力出色之人,也不乏头脑睿智之人。有的年纪轻轻就破格副高、正高,意气风发,有的却一文不名,苦苦挣扎。但后者并不一定在学识和能力上逊于前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可能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会经历不同于常人的困难,做出一些无奈的选择,是应该被理解的。
一、匿名评审对象匿名评审的对象为所有申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二、匿名评审方法 1、申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学位办公室提交送审学位论文的电子版。由研究生院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聘请四位校外专家进行匿名评阅(四份评阅书必须全部返回,评阅结果方可生效)。 2、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均实行“双盲”评审,即送审的电子版学位论文中需隐去导师和博士生的姓名,评审专家信息亦对导师和博士生保密。 3、涉密学位论文作者必须在论文开题前如实填写《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保密申请表》。经导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后提交学位办公室,方可认定为涉密学位论文,并分别以如下方式进行评审: (1)涉及“商业秘密”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进行评审时,导师可提出需回避的专家或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经所在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人批准后提交学位办公室。 (2)涉及“秘密”及以上级别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则不参加匿名评审,按校保密委员会办公室的相关规定由导师聘请相关涉密专家进行常规论文评审。三、评审结果的处理 1、专家的综合评价和结论性意见 (1)综合评价:评审专家在给出书面学术评语的同时,对论文的选题与综述、成果的创新与效益、论文的理论与实践、写作与科研能力等方面分别进行评价,并给出优(90分以上)、良(75-89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59分以下)几个档次的综合评价。 (2)结论性意见:共有四项选择 A、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同意答辩(以下简称“A项”) B、论文基本达到博士学位水平,但需对论文稍作修改后答辩(以下简称“B项”) C、论文与博士学位水平有一定差距,建议修改后重新评审(以下简称“C项”) D、论文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不同意答辩(以下简称“D项”) 2、评审结果的具体处理办法 (1)若4份专家评审意见全部为A项或B项,论文作者可直接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2)若4份专家评审意见中只有1份为C项或D项,其它为A项或B项,则论文作者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写出书面的修改说明。导师要对修改后的论文和修改说明认真审阅并签署意见,并经所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提交学位办公室重新聘请2名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若复评专家的评审结果全部为A项或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