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bodies林
重庆市造纸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摘要:本文从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上,提出了重庆造纸行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治理污染,改善三峡库区水质,以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造纸行业 结构调整 环境保护 重庆的造纸行业历史悠久,但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多年没有进行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全行业面临国内外同行业的激烈竞争,逐渐走向萎缩。随着三峡工程2003年截流蓄水时间日趋接近,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污染、保护三峡库区水质的问题也已提上日程。1、基本情况 重庆市有县以上造纸工业企业54个,其中中型企业8个,小型企业46个。全行业年工业总产值7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全行业年提供税金约5亿元,但利润为负值,1996年亏损838万元。全行业共有职工16312人。 在中型企业中重庆造纸厂曾经是大型企业,但由于市场竞争力低下,经济效益差,几年前已经破产。重庆安定造纸厂、涪陵新光造纸厂、万县万元造纸厂已被国家环保局会同监察部责令限期停止化学制浆。涪陵新光造纸厂和重庆安定纸厂已经相继停产,目前仅万元纸厂仍在生产。重庆西泉造纸厂曾经火红过,但由于市场及经济方面的原因已经全面停产,陷入困境。国营梁平县造纸厂由于地处龙溪河上游,是龙溪河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已被重庆市政府限令在2000年底前停止化学制浆。其经营情况也十分艰难。 重庆市的46家小型造纸企业,多数是集体企业或私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作坊式生产,效益低下,产品档次低,维持艰难。仅北碚区的宏达纸业公司近几年处于发展上升阶段,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其产品档次虽低,但产量已上升到中型企业规模。 重庆市造纸行业是导致水污染的第一大行业,其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排放量的28%。一个小型造纸厂就污染一条次级河流。例如流经梁平、垫江、长寿三县的龙溪河,其水质超过四类水域标准,主要污染源就是国营梁平县造纸厂。 重庆的造纸行业多数以麦草为原料进行化学制浆,也有以废纸(包括进口废纸)为主要原料,配以部分外购商品浆,用物理方法制浆。化学制浆产生的污染总量大约相当于一个造纸厂污染总量的60~80%,而且其污染难于治理。现有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碱回收系统。但由于经济和技术两方面的原因,重庆造纸行业的工厂目前均没有处于生产状态的碱回收系统。此外,据了解,东北地区以木材为原料的大型造纸厂,碱回收系统在技术上是可靠的。南方地区以麦草为原料的纸厂,即使是大型企业,碱回收系统在技术上尚有难点。2、发展战略 重庆市造纸行业在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两大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从生产经营状况看,按现状自然发展下去,很可能会是全行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业内人士称为“全军覆没”。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全行业都与环境保护“撞车”,几乎无一个企业有希望达到环保标准。现在离2003年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已为期不远了。从全局利益考虑,为改善库区水质,国家对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会采取更严厉的措施,重庆市造纸行业的命运堪忧。何去何从,是重庆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中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对此,目前有几种考虑。一是主张保留,而且主张大力发展。其理由,主要是从地域经济角度和重庆市场着眼的。因为重庆的新闻出版、文化教育、产品包装、人民生活以及办公用纸的需求量很大。重庆造纸行业现有的产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没有满足重庆市场的需要,大约有三分之一,甚至有一半由外地产品填补需求。二是主张自生自灭,逐步消亡。其理由主要是基于这个行业的生产经营和环境保护现状。这种观点认为,造纸行业不是重庆的支柱行业。一个城市的经济不应当搞小而全,工业门类齐全不一定是好事。哪怕只有一、二个门类,只要产量大,市场占有率高,一个城市的经济照样上去了。这种观点还主张,政府不要大力扶持,让重庆造纸行业自然走向消亡。 我们认为,重庆造纸行业应立即进行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治理污染,以求持续发展。因为全国造纸行业除少数企业外,多数企业也面临着重庆造纸行业类似的情况(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营分散等原因,效益低下、竞争力弱)。不同的是,重庆造纸行业处于三峡库区这个水环境的敏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特别突出。重庆市的周边省份,如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等省,其造纸工业基础、环境保护现状等重要因素,并不比重庆强多少。这些省如果都让其造纸行业自然消亡,是不明智的。我国北方地区、东部和华南等地,总体看,水环境容量也小,发展造纸行业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从上述情况分析,问题在于谁能将自身的造纸行业改造得更具市场竞争力,谁能将造纸行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更好,谁就能在将来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我们不主张让重庆造纸行业自然消亡,而应采取适当的对策措施,让其提高市场竞争力,治理好污染,在健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自战国时期使用竹简到汉初的木牍,以及帛类丝织品,书写材料的变革至纸出现是在西汉,发明了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如西安潭月桥发现的西汉麻纸及陕西扶风发现的汉宣帝时期麻纸。时西人已有羊皮、莎草为纸。手工造纸基本工序均先取植物纤维之柔韧者,煮沸捣烂,合成黏液,匀制漉筐,使结成薄膜,稍干,用重物压之之即成,今陕西长安县仍传蔡伦古法,以穰为原料,经取料、洗穰、打穰、切料、杖槽、捞纸、压纸等工序造纸。与今之机制纸不同。 造纸的植物纤维主要分韧皮纤维、茎纤维、种毛纤维。草本韧皮纤维如宣麻,木本韧皮纤维有桑、楮、藤;一年生茎纤维如稻草、麦杆、芦苇,多年生茎纤维如竹;种毛纤维主要是棉花。 纸的种类以纤维主要是以纤维区分大致有麻纸、皮纸、藤纸、竹纸、棉纸、穰纸、海苔纸、密香纸(以密香树皮和树叶造纸)、草纸(如安徽之龙须草、蜀之蓑衣草)等。根据纸的加工工艺区分大致有生纸、熟纸、本色纸、染色纸、洒金纸、泥金纸、蜡笺、粉笺、粉蜡笺、砑花纸、描金纸、油纸、贴落、单宣、夹宣、砑光纸等。 根据纸的产地区分大致有宣纸,蜀纸,浙江剡纸、温州皮纸、临安纸、宣阳纸,广西都安纸,河北迁安纸、江西纸、河南纸、贵州纸、福建纸、和纸(日本产)、高丽纸等。 根据纸的规格区分大致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匹、丈二、丈六、对联纸、八尺屏、扇面纸、信笺纸。古者横卷高度约一尺余,宽度有限,至南唐时才有大幅度增长,澄心堂纸至长者可至五十尺为一幅,至宋代曾有长至二十米者。至明清高度超过五尺、六尺、八尺、宽度二尺、三尺者开始普及。 宣纸自唐代始,初用青檀树皮,宋元以后用楮、麻、竹及草为原料,以其绵韧、细密、洁白、墨韵层次丰富著称。徽宣做熟纸是以生宣经过上矾、染色及涂蜡、洒云母等再加工,又名素宣、矾宣、加工宣。或有用蛋青、豆浆涂过的,熟宣的品种大致有槟榔、珊瑚、煮锤、蝉羽、云母笺、蝉衣、冷金、灰金、雨雪、冰雪、蜡笺、各色虎皮、罗纹等;生宣有净皮、夹贡、玉版、单宣、棉连、十刀头等,也可以据配料分为特净、净皮、棉料三类。 蜀纸主要产地为广都、夹江,古以麻、棉、布、楮、草为材料,隋时盛产楮纸。蜀纸的主要品种有玉版、贡余、经屑、表光则为纯麻纸。以楮树皮为原料有假山南、假荣、冉村、竹丝等名品,笺纸类以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著名。 今之浙江造纸以富阳、温州、临安为盛,富阳主要以竹,温州、临安主要用皮。湖南浏阳生产的二贡纸以嫩竹纤维制成,纸质细嫩、滑腻,吸水性强。 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 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斩竹漂塘 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煮徨足火 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舂 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荡料入帘 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透火焙干 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