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thaway_J
病情分析:首先它给病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聋哑人听不清或听错了话,导致学习困难、沟通困难、工作困难或尴尬和麻烦,使聋哑人逐渐与社会隔绝。其次还给患者带来生活或工作上的歧视,导致心理自卑、压力大、抑郁和工作退缩,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导致孤独、易怒,甚至自杀。 
听力障碍一般先天性的比较常见,当然后天受到了伤害也会导致听力障碍的出现,如果是在婴儿时期就发现了挺起障碍的话,一般和母亲都有很大的关系,相信大家都不了解,那么婴儿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呢?1、遗传因素是导致孩子听力障碍的一大因素,而且遗传性的耳聋占据了耳聋病人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数据,并且大部分都是难治疗的感音神经性的耳聋,所以如果是家族耳聋的夫妇,在怀胎的时候应该做产前的检查,好采取措施干预。2、孕期的感染也是导致孩子出现听力障碍的原因之一,比如风疹或者是麻疹疾病等等,都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损伤,所以在怀孕之前,一定要做好疫苗的预防工作,而且如果孕期出现干按的话,治疗时选择药物也要注意,不能有伤害孩子的药物。3、到了围产期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的问题,比如胎儿缺氧了或者是早产了等等因素,都会导致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在新生儿出生之后,要进行严密的观察,一般都会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发现问题之后,就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了。
1、影响人际关系:耳聋呈现的听力降低常使得患者在校园或交际场合中难以跟同学或亲朋顺利的说话,一起在电话沟通中也显得无能为力,如同觉得自个被阻隔相同。听不见汽车鸣笛简单出交通事故,一起由于常听不清楚他人说话,很简单形成误解,影响人际关系。2、影响作业开展:重要的商业决议计划都是在会议中沟通中作出,耳聋患者无法跟他人进行沟通以及无法听清他人的说话,然后致使过错或许错失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因此影响商业决议计划,错失机会,影响事务开展,也会对作业形成很大的困惑。
感知觉迟钝、缓慢 生活中,只有刺激物十分醒目、鲜明、体积大,并且呈现的时间长,他们才能感觉到,因而单位时间内接受外界信息明显少于正常儿童。 注意力不集中 常常会被别的声音、鲜艳色彩的事物所吸引,因而学习不能集中,常表现为不能专注听讲。 机械记忆力尚可 这是智障儿童最好的心理能力,许多需要思考来学习的内容,他们是靠机械记忆力学下去的。 语言能力薄弱 语言问题比较大,80%都有语言障碍、发语音困难,只懂几个极简单的命令。即使有极少数的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会说话,但说的也是极简单的句型,内容贫乏,往往词不达意,需要家长费尽心思的去猜。 抽象思维能力极差 比较容易兴奋 智障儿童多动、一刻也不停,而且行为无组织;抵制型的儿童退缩、胆小、不合群。这两类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都很差。 意志力差遇见很小的困难都会哭或者去找老师,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们独自努力去做有难度的学习,如折一个飞镖,在白纸中间贴一个剪好的苹果图形等,毫无毅力。 情绪变化快 他们一会儿会嚎啕大哭,马上又破涕为笑,容易被一件事情引起不相对应的情绪反应。 独立生活能力差 有些家长心疼宝贝,不舍得训练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而四五岁的轻度、中度智力落后的儿童,许多都不会自己用勺吃饭、穿脱衣物、去厕所大小便等,甚至有的还要“把”尿。 有一定的好奇心 对陌生人感兴趣,很容易趋近,不知害怕,客人来了会马上围上来, 有的还喜欢掏客人的提包,把里面的东西全掏出来,扔在地上;对没玩过的东西,如手机、小电筒等拿着摆弄个没完,爱不释手。 刻板的行为和语言 比如,自己喜欢滑滑梯,就老玩这一项,别的小朋友一来玩,他就嚷嚷,把别的小朋友推走;有的会讲一点话的儿童,就总是说某一句话,如你干嘛呢等。 喜欢音乐
平均听力范围:26-40DBHL轻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里可以清楚地听见轻声说话的声音,而在有噪声的环境里或是远距离交谈时,会感觉对方的声音模糊不清。对轻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听力学干预,如改善声学环境,和孩子靠近说话,上课时让孩子坐前排,佩戴无线调频系统(FM)等。中度听力障碍平均听力范围:41-60DBHL中度听力障碍的孩子,近距离说话会感到困难。在安静的环境中,如果谈论的内容是已知的,孩子可以理解1米以内的谈话内容;在有背景噪声的情况下,将难以理解语音对话。有这种程度听障的孩子,其说话与语言发展一般会受到影响,同时言语表达障碍,语迟或者有语法缺陷,交流和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自信会受影响。中度听力损失的孩子通常要使用助听设备改善听力。 重度听力障碍平均听力范围:61-80DBHL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无法听见正常的说话声,其口语和语言不会主动发展,必须使用助听设备。极重度听力障碍平均听力范围:>80DBHL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听不到言语声和环境声,接近全聋。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孩子,最好的选择是尽早植入人工耳蜗并进行康复。幼儿出现听力下降一定要尽早进行全面综合的听力检测,通过专业的验配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听设备,尽早检查、尽早干预、尽早治疗。特别是2岁以内儿童,在学语言的关键时期,更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留下终生的遗憾。
儿童听力障碍特点人类通过听觉学习语言,婴幼儿通过学习听觉反馈后有了言语感知才能学会说话,言语形成又会影响大脑功能。听力不好影响言语学习,可以出现说话迟缓,或讲不清楚,,直至听力障碍导致言语障碍。听力障碍也会影响到心里健康,儿童听力残疾或听力受限常会导致性格变化,如内心、孤僻、不愿交往、因听力不好或显露助听器而有自卑感等。声以,在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以及从事各种职业都显示出人耳听力和听觉的主要意义。年龄分布特点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17岁以下听力残疾(含多重)人数为1万。0~17岁听力残疾儿童(含多重)的残疾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其中0~2岁现残疾最低,15~17岁年龄阶段发病率最高,3~5岁年龄阶段多重的现残率高于单纯残疾现残率,这个阶段是儿童言语发育的关键时期,且听力残疾多数伴言语残疾,因此多重残疾中听力残疾的现残率高于单纯残疾的现残率。所有相对危险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2病因特点在0~6岁听力残疾的主要病因依此为不明原因、遗传、母孕期病毒感染、新生儿窒息、药物中毒、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在0~6岁听力残疾致残的原因中,除原因不明外,遗传因素是第一位。3听力残疾程度特点在0~6岁年龄阶段中,一级占60%以上,二级听力残疾占7%,总计为74%以上。7~12岁年龄阶段中,一级、二级听力残疾人数占60%以上。13~17岁年龄中,一级、二级听力残疾和三级、四级听力残疾分别残疾总数的50%。由此可见,0~3岁组听力残疾以一级、二级居多,占84%,由此,一旦发病就会导致听力言语多重残疾,尤其应引起重视。
一、认知特点感知觉特点感知觉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其中,听觉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听觉残疾儿童由于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世界的声音,使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听觉残疾儿童在感知事物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的完整性取决于感觉材料的丰富性。由于听觉刺激的缺损,听觉残疾儿童对复杂的事物和环境感知不完整,缺乏听觉信息加工。听觉残疾儿童的知觉信息更多地依赖视觉、触觉和动觉获得,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这样,听觉残疾儿童知觉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就受到制约。(2)视觉的优势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听觉丧失后,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感知活动中的优势地位。听觉残疾儿童进入学校后,一方面由于长期对视觉的依赖和使用,视知觉经验丰富;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视觉补偿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听觉残疾儿童的视知觉速度提高比较快,在凭借视觉参与的感知活动中,他们的视知觉能力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例如,与正常儿童和成人相比,听觉残疾儿童的视、触知觉能力没有降低。(3)缺陷补偿听觉残疾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与正常儿童并无两样。由于听觉的丧失,听觉残疾儿童更多地借助视觉、触觉和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语言理解和语言交流。这些感官在听觉残疾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视觉,很多人用“以目代耳”来强调视觉的缺陷补偿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视觉及其他感觉通道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注意特点和正常儿童一样,听觉残疾儿童的注意是由无意注意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的。由于听觉障碍、语言发展迟缓,与正常儿童相比,听觉残疾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形成和发展都比较缓慢。听觉残疾儿童的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较差,需要活动来支持和吸引,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另外,听觉残疾儿童注意的分配困难。普通儿童可以眼、耳、手、脑并用,同时产生视觉、听觉和思维的集中。而听障儿童不能同时既看又听,视觉兴奋和听觉兴奋不能一起产生,无法实现注意的恰当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