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
回答
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2+股2=弦2亦即:a2+b2=c2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XX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在稍后一点的《九章算术一书》中,勾股定理得到了更加规范的一般性表达。书中的《勾股章》说;“把勾和股分别自乘,然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再进行开方,便可以得到弦。”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为:弦=(勾2+股2)(1/2)即:c=(a2+b2)(1/2)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平方+b^平方=c^平方;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b,c满足a^2+b^2=c^2,如:一条直角边是3,一条直角边是四,斜边就是3*3+4*4=,x=5。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提问
一个小正方体的棱是三厘米现在有20个小正方体这样的小正方体把它搭成一个大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答案是什么?
回答
3×2+(20×3)×3×4=6+720=726
提问
能讲一下意思?
为什么这样做?
回答
3×3×2上下底正方形面积
20×3×3侧边面积
720+18=738
提问
谢谢老师!
再见
再见
更多10条

那你有没有看看建模与仿真这本期刊上别人已经发表的论文呢?没有看的话可以去看看学习学习
一、借鉴成果,博采众长——先粗保存,再归类保存,整理中顿生灵感 对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吸收消化,为我所用,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在做、并且必须做的事情 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水平等毕竟是有限的,要弥补这个“先天性缺陷”,就一定要向他人学习借鉴 就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我们所涉猎的范围自然应以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为主,但还应兼顾高中和小学的数学,以及计算机、物理、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信息,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信息的采集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书面形式,比如各种书籍、报纸、刊物等; (二)口头形式,比如各种会议、听课、交流、咨询等; (三)电子形式,比如网络 这些信息采集后的保存方式也各不相同,先粗保存主要有四种方式: (1)制卡片,简要注明作者、题目、出处、摘要、编号、日期等项内容;(2)做摘记,写在本上;(3)复印或收藏;(4)电子信息存盘 再归类保存电脑的使用可以把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全部化为电子信息存盘,并整理归类整理归类的过程,即便是文字输入的过程都能够使你顿生灵感,我记得一位台湾女诗人创作了一首诗《一生都在整理一张书桌》,我想,做学问人都应该“一生都在忙碌中整理一张书桌”这样为论文写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众多的珍贵例子,从而萌生对某一题材的进一步研究和发掘,撰写成了论文所以论文不是谁刻意写出来的,有一点瓜熟蒂落的感觉,无病呻吟成不了好文章 二、完备素材,厚积薄发——论文还自教研始,处处留心皆学问 “论文还自教研始”、“论文在研不在写”等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厚积”是基础,没有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教训、数据统计等素材的积累,想要写出比较有价值的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些素材源于何处?如何去发现这些素材呢?答案是那句古话“处处留心皆学问” 具体说来,素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堂教学,它是教研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素材最重要的来源,这不但是一个教学实践的过程,还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向学生学习、自己提高的过程; (2)课后反思; (3)作业记录,从学生作业中不但能发现具有共性的问题,还提示我们教研的改革方向; (4)考试总结; (5)解题分析,并从中探索解题规律和命题趋势; (6)调查反馈,可以用谈心、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从中反馈的信息是难得的写作素材; (7)成果质疑,学习他人但不要迷信,发现不足甚至是错误之处,理由不充分的就要敢于质疑; (8)探讨争论,在日常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发生激烈争论是常有的事,从中往往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9)灵感顿悟,事实上很多自选课题的素材是平时工作、学习、生活甚至睡梦中突然想到的,这种灵感是对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自觉教研的精神,灵感就无从谈起 三、立足实践,提炼新意——“冷点”、“热点” 初中数学教师都从事着一线教学工作,最清楚教学中的困惑和喜悦,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看法,最直接的进行着实践和改革,这些是专门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和部门所难以具备的正因如此,一线教师的论文多数源于实践,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和鲜明的针对性,对于我们的这些优势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 再比如,教学中的一些“冷点”问题虽不常见,但一旦出现便会使学生无从插手论文的新意如何出?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在主题上,立意新颖,视角独特; 二是在时间上,意识超前,创作及时
一、写好数模答卷的重要性 评定参赛队的成绩好坏、高低,获奖级别,数模答卷,是唯一依据。 答卷是竞赛活动的成绩结晶的书面形式。 写好答卷的训练,是科技写作的一种基本训练。 二、答卷的基本内容,需要重视的问题1.评阅原则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合理性,表述的清晰程度。 2.答卷的文章结构题目(写出较确切的题目;同时要有新意、醒目)摘要(200-300字,包括模型的主要特点、建模方法和主要结论)关键词(求解问题、使用的方法中的重要术语)1)问题重述。2)问题分析。3)模型假设。4)符号说明。5)模型的建立(问题分析,公式推导,基本模型,最终或简化模型等)。6)模型求解(计算方法设计或选择;算法设计或选择,算法思想依据,步骤及实现,计算框图;所采用的软件名称;引用或建立必要的数学命题和定理;求解方案及流程。)7)进一步讨论(结果表示、分析与检验,误差分析,模型检验)8)模型评价(特点,优缺点,改进方法,推广。)9)参考文献。10)附录(计算程序,框图;各种求解演算过程,计算中间结果;各种图形,表格。) 要重视的问题1)摘要。包括: 模型的数学归类(在数学上属于什么类型); 建模的思想(思路); 算法思想(求解思路); 建模特点(模型优点,建模思想或方法,算法特点,结果检验,灵敏度分析,模型检验……); 主要结果(数值结果,结论;回答题目所问的全部“问题”)。▲ 注意表述:准确、简明、条理清晰、合乎语法、要求符合文章格式。务必认真校对。2)问题重述。3)问题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因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素自身的变化规律、确定研究的方法或模型的类型。5)模型假设。根据全国组委会确定的评阅原则,基本假设的合理性很重要。 根据题目中条件作出假设 根据题目中要求作出假设关键性假设不能缺;假设要切合题意。6) 模型的建立。 基本模型:ⅰ)首先要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方案等;ⅱ)基本模型,要求完整,正确,简明; 简化模型:ⅰ)要明确说明简化思想,依据等;ⅱ)简化后模型,尽可能完整给出; 模型要实用,有效,以解决问题有效为原则。数学建模面临的、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不追求数学上的高(级)、深(刻)、难(度大)。ⅰ)能用初等方法解决的、就不用高级方法;ⅱ)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方法;ⅲ)能用被更多人看懂、理解的方法,就不用只能少数人看懂、理解的方法。d.鼓励创新,但要切实,不要离题搞标新立异。数模创新可出现在:▲ 建模中,模型本身,简化的好方法、好策略等;▲ 模型求解中;▲ 结果表示、分析、检验,模型检验;▲ 推广部分。e.在问题分析推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ⅰ)分析:中肯、确切;ⅱ)术语:专业、内行;ⅲ)原理、依据:正确、明确;ⅳ)表述:简明,关键步骤要列出;ⅴ)忌:外行话,专业术语不明确,表述混乱,冗长。7)模型求解。 需要建立数学命题时:命题叙述要符合数学命题的表述规范,尽可能论证严密。 需要说明计算方法或算法的原理、思想、依据、步骤。若采用现有软件,说明采用此软件的理由,软件名称。 计算过程,中间结果可要可不要的,不要列出。 设法算出合理的数值结果。8) 结果分析、检验;模型检验及模型修正;结果表示。 最终数值结果的正确性或合理性是第一位的; 对数值结果或模拟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结果不正确、不合理、或误差大时,分析原因, 对算法、计算方法、或模型进行修正、改进。 题目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数值结果,结论,须一一列出; 列数据问题:考虑是否需要列出多组数据,或额外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各种方案的提出提供依据; 结果表示:要集中,一目了然,直观,便于比较分析。▲ 数值结果表示:精心设计表格;可能的话,用图形图表形式。▲ 求解方案,用图示更好。9)必要时对问题解答,作定性或规律性的讨论。最后结论要明确。10)模型评价优点突出,缺点不回避。改变原题要求,重新建模可在此做。推广或改进方向时,不要玩弄新数学术语。11)参考文献12)附录详细的结果,详细的数据表格,可在此列出,但不要错,错的宁可不列。主要结果数据,应在正文中列出,不怕重复。检查答卷的主要三点,把三关: 模型的正确性、合理性、创新性 结果的正确性、合理性 文字表述清晰,分析精辟,摘要精彩 三、关于写答卷前的思考和工作规划 答卷需要回答哪几个问题――建模需要解决哪几个问题;问题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结果以怎样的形式表示;每个问题要列出哪些关键数据――建模要计算哪些关键数据;每个量,列出一组还是多组数――要计算一组还是多组数。 四、答卷要求的原理 准确――科学性; 条理――逻辑性; 简洁――数学美; 创新――研究、应用目标之一,人才培养需要; 实用――建模、实际问题要求。五、建模理念 应用意识要解决实际问题,结果、结论要符合实际;模型、方法、结果要易于理解,便于实际应用;站在应用者的立场上想问题,处理问题。 数学建模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有数学模型;问题模型的数学抽象,方法有普适性、科学性,不局限于本具体问题的解决。 创新意识建模有特点,更加合理、科学、有效、符合实际;更有普遍应用意义;不单纯为创新而创新。
2、关于摘要的写法 1 基本写法: ——目的(背景) ——方法与内容(或步骤) ——结论 ——创新点(亮点)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