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城儿
《诗经》语言的特点 《诗经》之所以能够被孔子确定为语言学习的教科书,并流传至今,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诗经》是典范的先秦汉语作品,有着非常显著的语言特点。 能准确反映诗意的丰富的单音词与甲骨文时代的语言状况不同,周代的语言发展相对完善,用以表达丰富思想的语词已经基本产生,《诗经》就是典型的代表。据杨公骥先生统计,《诗经》中共使用了2949个单字,如果按字义计算,大约有3900个单音词(《中国文学》258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这些词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会生活,从天象、动植物到饮食、服饰,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动词、形容词。因此,后来学者多以《诗经》为依据研究古代名物,有所谓的“《诗经》博物学”。对《诗经》所记载的动植物的研究比较有成就并对后来影响较大的是三国时吴人陆机,其著作《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是一部专门针对《诗经》中提到的动植物进行注解的著作。此后,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据近人胡朴安研究,《诗经》计有草名105个、木名75个、鸟名39个、兽名67个、昆虫名29个、鱼名20个、各类器物名300多个(《诗经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 如古代天象星宿,在周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其中见于《诗经》的有“火(心)”、“箕”、“斗”、“定(室、壁)”、“昴”、“毕”、“参”、“牵牛”、“织女”等名称。此外《诗经》还有关于银河的记载:“维天有汉(毛传:汉,天河也),鉴也有光。”(《小雅·大东》)周代的农作物名称比较完备,《诗经》对此也有集中反映。如“禾、秬、秠、菽、麦、糜、芑、瓜、瓞”等见于《大雅·生民》;“瓜、瓞”等见于《大雅·绵》;见于其他诗的还有“百谷、稻、粱、黍、稷、粟、穋、稙、穉、藿、稌、来牟、苎、苴、瓠、壶、匏、果臝、葵、韭、芹、葱”等农作物名称。 为了表达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情态,《诗经》对人的动作有较为细致的描写,如表示手的不同动作,就有“流、采、芼、掇、提、握、拾、投、携、抱、抽、拔、捣”等词。 《诗经》的句首、句中、句尾还经常运用一些语气词,如“之”、“乎”、“者”、“也”、“而”、“矣”、“焉”、“哉”、“兮”、“只”、“思”、“斯”等。这些语气词的运用摹写了诗人的说话语气,加强了诗的语义表达,有的凑成音节,使诗句整齐,韵律和谐。如《大雅·生民》第三章连续使用两个“矣”字,《大雅·绵》第七章最后几句连续使用四个“矣”字,《大雅·大明》第四章句中连续使用三个“之”字,读来颇有韵味。《诗经》中使用的这些语气词,后来一直被人们写诗作文所沿用。如宋洪迈所言:“毛诗所用助语之字以为句绝者若之、乎、焉、也、者、云、矣、尔、兮、哉,至今作文者皆然。”(《容斋随笔》五集)可以说,古代文献中使用的最基本的单音词词汇在《诗经》中已经基本齐备了。 颇具特色的复音词在《诗经》的时代,汉语复音词还不是很发达,这一时期依然以单音词为主,但从《诗经》的词汇运用状况来看,复音词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据向熹《诗经词典》的统计,复音词大约有1000个。这些复音词大多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构成的,包括了汉语复音词的种种情况:合成词、单纯复音词、重言词。《诗经》中的合成词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占据了复音词的相当一部分,这些词也大多被后来文献所继承。如“天子、君子、农夫、武夫、先王、先君、先人、公子、爪牙、宾客、家人、良人、淑女、美人、征伐、逃亡、反复、安息、从事、伤悲、忧伤、劳苦、光明”等等。《诗经》复音词中最为人们所称道、对后来文人创作影响较大的是读来琅琅上口、颇具韵律感的重言词以及单纯复音词。据夏传才研究统计,《诗经》三分之二的篇章使用了重言叠字,计有646次,涉及198篇(《诗经语言艺术新编》56页,语文出版社1998年)。大量使用重言叠字,以增强诗的形象性、音乐性,更好地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地传情达意,这是《诗经》语言艺术的突出特征。《诗经》复音词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丰富的联绵词的使用。联绵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词素、一般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词,这类词在声音上往往具有双声或叠韵关系,在诗句中使用一定数量的联绵词,可以增强诗的音乐性,加强诗的感染力。《诗经》中的联绵词可以分为:(1)双声类。爱而不见,搔首踯蹰(《邶风·静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周南·关雎》)。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2)叠韵类。绸缪束薪,三星在天(《唐风·绸缪》)。尔公尔侯,逸豫无期(《小雅·白驹》)。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召南·羔羊》)。子仲之子,婆娑其下(《陈风·东门之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3)双声兼叠韵类。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周南·关雎》)。伊威在室,蟏蛸在户(《豳风·东山》)。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大雅·民劳》)。优游尔休矣(《大雅·卷阿》)。这一特有的《诗经》语言,对后来的诗赋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清洪亮吉所说: 三百篇无一篇非双声叠韵。降及《楚辞》与渊、云、枚、马之作,以迄《三都》《两京》诸赋,无不尽然。唐诗人以杜子美为宗,其五、七言近体,无一非双声叠韵也。间有对句双声叠韵而出句或否者,然也不过十分之一。中唐以后,韩、李、温诸家亦然。(《北山诗话》2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这些重言叠字、双声叠韵联绵词再加上大量的重章叠句,使得《诗经》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长,几千年来一直散发着语言魅力。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论《诗经》的女性心理 诗经》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 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 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 一、婚恋诗的女性心理 《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 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 哀怨心理。 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 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 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 (一)两情相悦,自然怡情 《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 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歌末 章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来回走着,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 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情歌。"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短短的 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 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 抓耳挠腮,走来走去。写少女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 少女形象。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 (二)矛盾踌躇,情理冲突 某些有关爱情的篇章,也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昭示着封建伦理观念正趋形成。 周民族是一个 讲究礼仪的社会。西周初期,在继承商朝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周民族的生活习惯,开始了礼乐文化 的制定。据《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齐风·南山》中即 说:"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豳风·伐柯》中也说:"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表明娶妻子必须依靠 媒人,没有媒人就不能成全婚事,正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桧风·羔裘》中的"岂不尔思?劳心切切"、"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及"岂不尔思?中心是悼"等 句也表现了女子"欲爱不能"的矛盾痛苦心理,程俊英认为这首诗是"一个女子欲奔男子,又有所顾 忌而不敢,所以内心很优伤"。我们虽然不清楚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女子无法与男子相爱,但却能真 实地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和忧思。 (三)青春易逝,渴望婚姻 《诗经》中有一些诗歌反映了女子求偶盼嫁的焦急心理,最典型的是《召南·摽有梅》: 摽有 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项筐壁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首诗充分写出了女子迟婚、惧嫁不及时的心理。一位女子望见梅子落地, 引起了青春易逝的伤感。从一章到二章,越来越多的落梅仿佛告诉已经失去了一些机会的女子, 她失去的机会越来越多。 从首章的从容相待到次章的刻不容缓,再到末章的急不暇择,一层紧似一 层,短促的节奏和连续变换的场景把女子待嫁的迫切心情推向了高潮。"求我庶士,追其吉兮"、" 求我庶士、追其今兮"、"求我庶士,迫其谓之",读这些诗句,仿佛感觉一女子在心中默默祈祷机缘 的到来,全诗充分体现了这一女子急切盼嫁的心理,如怨如慕,徘恻缠绵。 与这首诗相对比,《周南·桃夭》则充满了对妙龄女郎婚嫁及时的赞美,由此也可见当时人们 的婚嫁观念。 是贺新婚歌,也即送新嫁娘歌。 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大家簇拥着新娘向新郎家走去, 一路唱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通篇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桃实、青葱茂盛的桃叶来 比对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十分贴切地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 (四)婚姻不幸,痛苦哀怨 美好的婚姻生活并非毫无矛盾,从 《诗经》 中可以看出,丈夫的品行不端是矛盾发生的主要原 因。但由于受男尊女卑制度的限制,一般都只能由妻子含蓄的规劝、提醒,促其觉悟。《陈风·墓 门》便是一支由怨愤的妻子唱出的"相警之诗":"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 不已,谁昔然矣。墓门有梅,有枭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诗中的"夫"行 为不端正,远近族人对他的行为都"知之",但他仍不加以节制。妻子无奈,只有一再告诫他,希望他 能够醒悟。《邶风·谷风》写一对患难与共的夫妻,经过辛勤的劳作,家庭生活有所改善,但富裕之 后的丈夫却嫌妻子年老色衰,转而喜新厌旧。 妻子虽然悲苦地诉说了丈夫的薄情寡义,但还是对丈 夫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以浑浊的泾水喻己,用清澈的渭水来喻新人,发出 了泾河停流也会清的悲叹。可丈夫丝毫不为所动。 最典型的是《卫风·氓》。这首诗以女子的口气生动的叙述了女主人公和氓恋爱、结婚、受 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的痛苦哀怨和悔恨决绝心理。女主人公回想自己婚前对"氓"一片痴 情,"乘彼桅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 兴夜寐,靡有朝矣"。然而,她的青春在辛苦劳作中像桑树那样"其黄而陨"之后,她的丈夫却无情的 把她抛弃了。"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她独自暗暗伤心。"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本想与"氓"白头 偕老,没想到老而被弃,徒增怨恨。最后,她发出了无奈的决绝的心声:"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战争、徭役诗的女性心理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 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与征人的作品互相辉映,表达同一个主题的 两个方面。这类思妇的诗篇,凸显了凄婉哀怨的女性心理。如《王风·君子于役》、 《卫风·伯兮》、 《周南·卷耳》等。 《王风·君子于役》刻画妻子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丈夫离家已久,杳无音讯,既不 知何往,又未谙归妻了居家生活艰苦,终日操劳,长年独守。白日忙忙碌碌也就不知不觉过去了,每 到夕渐落,鸡入窝羊牛归圈时,她仲仲疲惫的腰肢,眺望暮野崎岖的大路直通向远方,这时百千思, 自然涌上心头,因而唱出:"如之何勿思',来。在大动乱的春秋时代,人民长期担负沉重的兵役,夫妻 离散,给人民带来无限痛苦。因此,此诗所反映的内容是周代社会一个遍性的问题。 《卫风·伯兮》表达征妇对其英武的丈夫的无法释怀的思念。在《卫风·伯兮》中,征妇首先 表达对其英勇无比丈夫的赞美,并将其夫出征时的场景定格,完全沉浸在丈夫就在眼前时的情景 之中。这是双方相见时的最后一个画面,也成为征妇心上永远的挂念。战争的来临使双方分离, 虽然此时征妇依然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因为其丈夫"为王执受",而执受之人则周人军队中的勇力 之士,车战中为车上之先锋,其执受在阵前面驰驱开道。 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会因为分离而产生思念 之情,当这种思念的心情无法在生活中实现时,这种思念就转化成为忧伤。 诗人将因思念而产生心 情变化的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随着时间的流逝,思妇与日俱增的是无尽担心和忧伤。这种复杂 的心理在诗歌中层层递进地表现出来,女为悦己者容先是无心妆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 沐?谁适为容",接着痛心疾首:"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疼"。这种一步深似一步的 忧伤都是因为征妇对其丈夫的思念所致,是思念在折磨着征妇。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本是人之常 情,并不涉及王道政治,而是人间真情,也正是诗人所要表达的诗歌本意。 参考文献: [1]聂永华《诗经》亲情诗的文化蕴含与文学母题[J]郑州大学学报,2005,(6)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柏俊才由《诗经》中的女性描写看周民族的文化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2006,(2) [4]李鹏《诗经》中的媒文化[J]巢湖学院学报,2006,(2) [5]冷国俭诗经婚恋诗研究[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3,(1) [6]郑群,钱宗武《诗经》研究的盲点:婚恋诗中男性形象的整体观照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品读 风格 特点 语言 学了中国古代文学,我感觉到诗词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字,最动人的文字,最擅长抒情的文字。它们深微隐幽,意味渊永。时而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情调闲雅,怀抱旷怀,雄放慷慨,动人心魄。细细品味,又是最能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唐代的诗,一派异彩缤纷的壮丽景象。全面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背景,让唐诗充分的酝酿。从小最先接触的就是唐诗,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唐诗昂扬的情调,豪迈的气魄;又是清新自然,漫游隐逸的田园生活。即使是在日薄西山晚唐,唐诗也能出现一片灿烂的夕阳余晖。唐诗,有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 就像孟浩然的诗一样温和可亲。他的《过故人庄》,用最朴实的口头语,写眼前景,叙家常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暂抛开烦恼,应邀去故人家,是最淳朴的深厚的情谊。“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单是这美好的景致就是最好的享受了。但是短短两句描写,渗透着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可见他也对这山水田园美景十分的喜爱与向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是在这“田家”淳朴的民风中享受,抛开世俗与不快,饮醇酒,啖佳肴,纵情谈笑。最后是恋恋不舍的惜别,相约“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样的山水田园诗,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朴实自然。甚至淡的看不到诗的味道,却有能在平淡中见醇美,在简单中体会浓郁的情谊。唐诗又有悲壮雄浑的边塞情。印象最深的是岑参的边塞诗。融合着自然景象的描写,写的热情洋溢,气宇轩昂!军旅生活在他的笔下,更多的是苍凉的边塞风光,和将士们的勇武。就如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首先把我们带进“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西域。狂风弥天、飞沙走石,狼烟四起。更是用恶劣环境的描写烘托出匈奴敌军的来势凶猛。“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夜半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将军亲自带兵奔赴战场迎敌,在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里行军,这样吃苦耐劳,勇武向前的英雄军队,必定是“料知短兵不敢接”,而“车师西门伫献捷”也是必然之事!诗中的乐观,英勇豪迈的气概,让我们充分体会着盛唐这个时代才具备的精神。 唐代,有一匹狂放不羁骏马——“诗仙”李白。诗仙李白行侠仗义,豪放不羁。他政治无谓,却可遨游天海。他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漫游生活中洒脱的诗,句句给我们展现他追求的自由和他宽阔的胸襟。那些的不用细腻的工笔画,他的诗是飞动椽笔的大写意。“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太阳神驾着六龙的车子到这里也要折回来,奔腾的江水也要撞回来。他无比丰富的想象力,去如疾风,纵横变幻。这样的描写,唯其夸张,更加传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一句绝妙的风景描绘,蜀道的艰难险峻,青泥岭道路弯曲险怪,被展现的淋漓精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引人入胜的魅力,令人荡气回肠!只有李白的胸怀与豪壮奔放的性格才能装下这样的令人魂悸魄动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下的奇思异想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样的令人惊起长嗟的奇姿壮彩! 晚唐又有一位一生坎坷,境遇凄凉的接触诗人。他曾用“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来告诫当朝君主,但最终在政治上日益失意,壮志难酬。但他的爱情诗篇却是晚唐诗中最灿烂的一抹余晖!他就是李商隐。细细品读,我们会沉迷于“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铭骨相思,也会为“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情感真挚之美和诗人内心的迷惘而伤感。他的字里行间交织着爱情的希望,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生死与共。深沉而绮丽的语言,严肃而浪漫。真挚的情思,痴迷的心,他的爱情绝唱让读者在诗人营造的炽热的感情世界里的存在,沉迷。他的诗句委婉、深情、耐人寻味。“巴山夜雨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他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景中透着情,情景交融构成了他的委婉曲折的手法和营造朦胧美的特点。 我能品出,他的诗句,字字是浓郁的情感琼浆!宋代的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的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它如行云流水,临风伴月,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宋词大体上可分类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潇洒超脱,高远清雄。犹如沙场的英雄,一腔热血,又有恢宏刚健的气魄。婉约派的词,犹如淅淅沥沥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声静气。它典雅涪婉,情景交融,曲尽情态。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放了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细品苏轼的词,一首首皆是一粒粒珍珠,随便拾起一粒,都是光彩照人。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除了风月柔情,他也把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把词转化成了言志抒怀的工具。他用词表现着自我,是抗敌御辱的的爱国热忱,是怀古的沉郁情思。他用豪迈磅礴的语句赞历史丰功伟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用起笔恢弘的气势,连接广阔的历史时空,贯穿着无数英雄豪杰。他用《念奴娇》为我们讲述了辉煌的历史故事,他用雄丽之至的语言,写出了一个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和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让人忽然醒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寄情于大好河山? 内容的大起大落,横绝今古。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贯穿在他壮丽恢弘的辞藻之中。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品读他的词,是感受热烈奔放风格,是念出短促有力的音律,又是思考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的思想。 在词坛上,以婉约著称的要数那突破束缚的一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用委婉细腻的笔触,和女性特有的心灵感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可爱少女。清新明丽的语言凝练优美,谁都能读出她笔下那妩媚婀娜少女的含羞多情。她以婉约隽秀的语言,大胆的抒发对丈夫的真挚爱情。《一剪梅中》花与水的比喻,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似不经意又无脂粉气。“云中谁寄锦书来”,又以大雁传书的浪漫吐露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辞藻清新生动,意美音佳,蕴藉而含蓄。南渡以后,国破,家亡!让这个曾经幸福的闺秀为颠沛流离的孤苦生活而愁。她“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只有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雁过也,正伤心",又是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可丈夫已死,这锦书以无处可寄。想想,只有"伤心”。她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菊花盛开,而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尽是难罢难休得相思!大珠小珠落玉盘似得叠词,急促的节奏,凄婉的情调,把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凝集心头,描绘的淋漓精致。让我们不由得伤感起来。这和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是她用最凄美细腻的笔触描绘的她晚年的心境:怎一个愁字了得!品味李清照的词,清如水,醇如酒!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随浪漫的李白梦游天姥,陪忧伤的李清照独上兰舟。我们听见豪放苏轼的赤壁放歌,能感受到白居易有感琵琶弹奏的寄怀。无论你喜欢追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悲壮磅礴,还是想揣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凄凉无奈,只要能细细品读,中国古典诗词都能以它无穷的魅力让你沉醉心迷!
首先听听老师的指导意见其次多掌握资料,去图书馆数据库下载,还有网上搜索一下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热点和动态,阅读资料后,你自然就知道要写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