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l113055
从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转换成一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这种新鲜感充斥着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头脑,当然其中也不乏恐惧感和陌生感,但是这些感觉正常的,也都是暂时的。入学前,他们的主要活动是玩,是游戏;入学后,主要活动是学习,他们的行为和心理较幼儿园时期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抓住和利用这一契机,从以下方面着手,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一、加强对孩子们的安全教育班主任老师要把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和安全放到首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经常性地给他们输灌在校园中或者园外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动作或事情,过马路口时一定要“一看,二慢,三通过”,不在马路上跑和玩,不去水深的地方,不随便买零食等等的观念。一年级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好动,好奇心强,而约束他们的自由活动又不是明智之举。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在活动或运动中保护自己,最大限度地不受伤害,尽管孩子们在玩耍、奔跑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擦破皮、流点血,但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历练与挫折,这时不要惊慌,不然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其实只要处理得及时有效,一些本来不是问题的安全小事故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式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经常的行为方式。好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这种行为方式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练习的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无意中多次重复同意动作的基础上形成。“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孩子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我们知道,习惯的力量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习惯一但养成之后,没有十倍百倍的力量,是很难加以改变。习惯对孩子日常生活、学习、性格等等都有很大影响。有人说:“习惯决定人的命运。”确实,习惯直接决定孩子的学习效率,影响孩子的性格和未来事业的成功。一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如正确的阅读、书写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与人合作的习惯,主动完成作业的习惯;自查自改的习惯;复习和预习的习惯;爱护书、学习用具的习惯;定时、定点学习,早睡早起,遵守时间的习惯;良好的卫生、生活以及劳动习惯;举止文明,待人有礼貌的习惯等等。一年级的孩子可塑性强、模仿能力强、竞争意识强、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自觉性弱,所以在培养以上习惯时一定要抓细,具体,要经常抓,抓经常,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及时表扬,延迟批评自尊和骄傲是一年级学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感觉,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生了,长大了,便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喜欢独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随便,所以和同学之间的纠纷、摩擦不断,一上课就叽叽喳喳围着班主任“告状”,某某干什么坏事了,某某又怎么了等等,这时班主任就要掌握好表扬和批评的时间和度,如果公平的处理,一一分出对错,这样耽误的时间太多,而且学生因为受了批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自己的过失上,情绪受影响,低落的情绪体验使智力活动水平明显下降,课堂吸收效率变低。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说:“不应该使孩子们的注意力长久地集中在一些过失上,对此,尽可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身上激发出对自身力量和自身荣誉的信念。”如何既不伤害孩子向往美好的愿望和自尊心,同时也不助长他们类似行为的风气呢?要求学生下课“告状”,课上带着好的情绪听课这样,课前的小矛盾、小问题没有谁会记到40分钟以后,“告状”的几率就低了,课堂的利用率提高了。延迟批评,既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又给予其改正和返回的机会要把批评留在每一天快要放学的时候,这时学生往往已经在负疚的情绪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老师只要加以指导,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表扬要及时、准确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例如,学生值日时,当看到一个表现特别好的例子,就会当众说:“某某某同学真能干。”还摸摸头、拍拍背,用肢体语言鼓励学生。如果看哪个同学主动做好事,并且讲究方法,则更要表扬:“瞧,某某同学的观察力多敏锐呀,老师刚把小黑板放在地上,他就看出来需要擦。瞧,擦得多干净,大家都要学习他呀!”这样表扬后,班里课间擦黑板、倒垃圾等活大家都抢着干,谁也不袖手旁观,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和为班级服务。一年级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暇的纸,就看你画上去的是灰色的黑点,还是亮丽的彩虹。只要我们充满爱心,关心和爱护他们,并严格地要求和教育他们,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细致入微,一定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四、重视家长的作用,督促家长,形成家校合力家长能够为班主任提供有关于学生的丰富信息,比如孩子的性格、爱好、习惯等等,这些有助于帮助班主任全方位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另外,家长还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和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拓展课程实施渠道,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评价,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另外,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要想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家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同时,为了使一年级小学生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完整性、连贯性,家庭教育就必须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好好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教育质量大大下降,影响幼儿的进步与发展。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与家长定期进行沟通,在开学伊始,就要家长的通讯方式,建立并保存完整的档案,另外,家长会和家访也是非常有效的联系方式,多方面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相互了解孩子在这期间的情况和动向、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对于那些对孩子的状况往往束手无策的家长,班主任要做好家长的指导者,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而不只是责备和抱怨,从而一步一步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中做孩子的生活顾问而不是替代者,如何督促和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如何面对教师提供的孩子在校情况等。这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其成长阶段的最初期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为了让一年级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初步建立人际关系;认识角色任务,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情趣,建立良好行为习惯,班主任除了要有爱心,还要细心、耐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就是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