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rlin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可我要去寻找光明……” 这是多么美丽的诗句啊!我也渴望我自己能看见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美丽,但就在不久之前,我在新闻中看到了一则超越道德底线的新闻,无法让人相信这是真的…… “一个孩子在一条小巷中被车撞倒在地,肇事司机逃逸了,之后几分钟里面有不止五六个人经过这个孩子身边,却都绕开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一个受伤的生命正在路旁等待着死亡……在这段时间里,那个孩子也在不断的挣扎着,因为痛苦而颤抖着……” “紧接着,又一辆车驶向这个孩子,这车再一次无情的碾过他的身躯……之后辆车像若无其事一般继续向前行驶……” 愤怒。痛苦。悲哀……在这一刻在我心中像洪水一般喷发出来! 无情。死亡。冷漠……在这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无法相信我所看到的一切,更不能平静下来:这是怎么了?这还是那个所谓的社会吗?这还是人所存在的世界吗?那些见死不救的路人究竟是否还有人性?如果在那个孩子被撞后经过的第一个路人愿意上去抱起那个孩子送往医院、哪怕是报一下警、叫一下救护车……也是有莫大的帮助的,可为什么就是没有人帮忙呢?那种所谓的正义感都到哪里去了?难道正义的人都下岗回家了吗? 肇事司机的逃逸那更可谓是令人发指,自己撞到的是一个孩子,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是这个社会将来的希望。为什么逃?怕被枪毙?即逃又能怎样,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究还会被抓,倒不如立刻救人。也算是一点弥补。 如今的这个社会在改变,这一点谁都知道,可是在这社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人的救死扶伤观念为什么没有提高,反而与科技成反比了呢? 真是可笑,我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鲁迅先生所说的黑暗的旧社会了。 有没有人想过:假如有一天自己像这个孩子一样被车撞倒在地,躺在地上,望着一个个路人想得到帮助,可是得到的却都是一片沉寂,冷漠的眼神在自己周围徘徊,只能悄悄的接受“死亡的审判”……到那时,也许自己才会领悟生命的可贵…… 不过也晚了…… 
一棵在深山里长了好多年的大树,被修剪了枝叶后移栽到新建的公园里。人们围着它,议论着。一个说:“没有这次移栽,它不会被人赏识,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我却要说:“要被人赏识就要改变,改变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世界不会为你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适应我们自己。因而,我们只能去改变,去适应环境,进而取得成功。 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彷徨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但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庄子》的熏陶,让自己接受《呐喊》《彷徨》的强音,让自己接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洗礼,借助书籍,让心在潜移默化中沸腾,改变自己。 当为官仅七十多天的陶渊明挂印田园归隐山间时,他改变了自己。官场的黑暗,是他无法改变的,变的只能是自己。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菊为伴,虽然仕途不复,但他高洁的志向却被历史所赏识,为后人所铭记。当“御用文人”李白呼唤自己放养于青崖间的白鹿即骑访名山时,他改变了自己。朝廷希望他吟风弄月歌功颂德,而他却只想一展鸿鹄之志,无法改变官场的他,只得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寄情于山水,纵览名山大川,虽然未能圆自己的经天纬地之梦,但却造就了半个诗歌的盛唐,为后人所传颂。他们改变自己,同时也改变了时代,虽不被时人钦慕,但却被后人铭记,在历史的苍穹中闪闪发光。 那些不能改变的人,只能被环境淘汰。高尔斯华绥笔下《品质》中的老鞋匠虽然拥有全城最好的制鞋手艺,但却不愿改变自己,致使无法跟上机器化的时代,坚持手工制好每双鞋,最终饿死在自己的鞋铺中。改变自己,方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方能不被环境淘汰。 唯有改变,方可以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历久弥香的琼浆;唯有改变,方可以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梦想编织绚丽辉煌的彩虹;唯有改变,方可以用永恒的执著和顽强的韧力筑起固若金汤的铁壁铜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