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angbeibei
(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主流3.宋明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秦统一后尊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宋是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明清时期佛道融人儒家学说。是贯穿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2020-03-09 14:57:03文/叶丹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发展变迁的历程:1。春秋末期创始人:孔子“仁”“以德治民”“礼”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3。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4。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5。明清反封建思想家李贽批判儒家思想6。太平天国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结合儒家大同思想7。资产阶级维新派借助儒家思想宣传变法8。资产阶级激进派“打倒孔家店”“打倒吃人礼教”“新文化运动”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遭到破坏9。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遭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