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mble81
一、选题应依志趣怎样发现或选择论文题目呢?当着手写论文时,若是教授没有指定要写哪一类的题目,需要靠自己选择题目时,首先作者应考虑的问题,是必须对所选择的题目有其浓厚的兴趣,乐于作更深入的探讨。最简单的理由,是因为作者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接触并研究这个问题。从看书、找资料,到分析撰写,如果没有兴趣,必定事倍功半。兴趣是一切行为的动力,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才能努力不懈,忠实而深入。有了兴趣才能发挥潜能并提供贡献。因此,如果教授没有指定研究报告的题目和范围,作者可就其本身的兴趣、本身的学术背景和条件,以及以往曾经选修过什么样的课程,作一权衡,以决定适当的题目。陶孟和先生在论科学研究时曾说:“一个人的实际生活,常包含多方面的兴趣,而历史上许多的发现与发明,也由研究以外的兴趣所引起。专一的兴趣,仅属于少数人的特质,并且也不见得是一种健全现象。但是在研究工作上,则必须具有这个为研究而研究,为了解而努力的态度。”这种探讨宇宙事物兴趣与科学求真的精神,是作论文必不可少也最需重视的条件。二、对所选题目应有相当准备作学术研究的人,对所选择的题目必须要了解适当的背景。在写论文之前,作者虽不一定需要对所选的题目完全内行,但必须有适当的准备。譬如要从事有关中美贸易对台湾经济影响的研究,必须对经济学及国际贸易要有适当的认识;要研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的“超越论”(Transcend mentalism),必须对美国文学以及西洋哲学有基础性的认识。同时要注意所选题目是否涉及外国语文,如果对所研究题目的外国语文没有相当基础,仅知道本国或地区的文字,以致材料不能蒐集齐全,则观点自然流于褊狭,研究时所遭遇的困难必然增多。此外,研究现代的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需要适当的研究工具,诸如统计方法等,如果从事这类统计调查资料的研究,没有适当的训练,必然是吃力而不讨好。三、题目宜切实,不宜空泛选择题目时切忌空泛而不切实。题目若太空泛,观念容易混淆,不容易得到明确的结论,也找不出重心所在,其结果必然言之无物,漫无目标,一无是处。这种论文不是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论文,尽管说的如何天花乱坠,对于研究本身,却无多大价值。此外,有些题目往往不值得花时间去研究。我们常听说“小题大做”,若干细枝末节的小题目,尤其是妇孺皆知之事,无须小题大做;但遇到要推翻一般妇孺皆知的公理时,不但需要小题大作,而且值得大做特做。最有名的例子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推翻以往学说,提出地圆说,在当时确具有其时代意义。又如:1898年2月15日,美国军舰“缅因号”(Maine)在当时西班牙殖民地古巴哈瓦那港作友好访问时,因爆炸而沉没,成为导致美国与西班牙战争的近因般历史学家都接受当时美国为此事所提出的调查报告,认为美国军舰“缅因号”是被西班牙所破坏。当时美西战争中,美国还有“毋忘缅因”(Remember maine)的口号。后来美国海军上将雷克福(Hyman Rickover)引用科学证据,著书指出“缅因号”系因内部机械爆炸触及船上火药而沉没,并非外来的人为因素所破坏。这种提出新论点的翻案文章,自然不在前面所说家喻户晓的事实之列。四、题目宜新颖致用学术研究的目的,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和价值,任何研究论文都应以致用为目的,所以选择题目,必须新颖实际,能与实际生活有关者为佳。学术研究如依据个人兴趣而完全不顾时代的需要,必定会成为玄谈空论,与人类生活毫不相干。我们虽不应用狭隘的实利主义来批判学术价值,但学术研究假如完全抛弃功用的目标,就很容易变成玄虚荒诞、枉费精力、毫无意义。因此,理论与实用必须相互为用。根据以上的理由,如果论文的题目能对新问题从事新的研究,发现新的学理,创造新的原则,那是再好不过了。不过,我们也可以用新的方法研究老问题。研究老问题时必须首先反问,这个问题是否有再研究的价值?资料是否已有增加?前人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否仍然可行?譬如说,八股文的写作现在早已废止,如果某人现在从事研究“如何写好八股文”?或“八股文的作法”,即使能把八股文的作法都研究透彻,毕竟对现代学术毫无补益。此外要注意不宜选太新的题目,因为题目太新,资料往往不足,无法深入讨论,很可能迫使作者半途而废。同时一篇研究报告必须要有事实依据,需要参考许多不同的资料,不能凭空杜撰。五、避免争论性的题目学术研究首重客观,一切玄谈空论或是由来已久、僵持不下的问题,常会受到主观感情的左右,而无法以客观科学的事实加以佐证。譬如讨论“男女之间有无真正友谊存在”时,全要看当事者双方所持态度而论,纸上谈兵,往往是隔靴搔痒,毫不相关。因此,我们应该避免主观或白热化的题目。同时,由于研究论文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客观,以科学的资料作为结论的基础。假如研究者已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例如选择“从厕所文学看现代大学生活”为题,则在执笔之初,其态度就很难客观,因为在厕所涂鸦的学生,只是大学生中少数中的少数,从少数中的少数反映整个现代大学生,难免以偏概全,除非能改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此问题,譬如“从厕所文学看偏激学生(或无聊学生)的生活变化”,惟是否偏激学生,就一定会在厕所涂鸦乱画,则又是一个需要求证的问题。因此,诸如此类的题目应该避免。此外,在论文写作中,要尽量避免不切实际的个人意见,同时也不要仅陈述问题的面,而失去论文的客观性。六、避免高度技术性的题目学术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固然在探讨新的知识,开辟新的学术领域。但是,我们必须量力而为,否则“眼高手低”,一定无所成就。因此,原则上宜避免高度技术性的题目,除非是少数专家的研究报告,否则一位普通物理系学生,写一篇有关“J粒子的发现与影响”的论文,充其量只是拾人牙慧,或是一些肤浅的心得罢了。对于初学者,这就是吃力而不讨好的研究工作,也非恰当的选择。七、避免直接概括的传记直接叙述式的传记,容易造成像百科全书式的文章,或者变成试图以很短的时间,为某人做盖棺论定的叙说,这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通常以选择某人生平的某一段时间,或是作品的某一方面,或者是影响此人一生的某些事件,作为大学生学期论文报告的一部分,则比较实际。因为要为人写传,不是件容易的工作。美国一位研究马歇尔将军(George Marshall,1880—1959)传记的专家勃克博士(Forrest Pogue),就为了书中有关马歇尔在中国调停国共问题而远涉重洋,专程来台与政府有关人士交换意见。这可以说明真正要写好一部传记是多么不容易,更不是一个大学生在一学期中所能完成的工作。八、避免作摘要式的论文知识的累积固然必须作一综合分析,但是如果只有资料的综合而没有新的主题和论点,都不合现代论文的作法。因此除非有新的创见,否则单是重复别人已经发现的论点,只是炒冷饭的工作,没有学术价值。九、题目范围不宜太大题目范围宜小,因为题目太大,反而不易着手。有些人做文章常喜爱选择大题目,他们以为题目范围大,材料必多,殊不知题目愈大,材料过多,反而不易一一加以细读,愈难组织成章,愈难有系统。如果勉强凑合成篇,不过是概括笼统的陈说,难免百病俱呈,前后矛盾。反之,题目范围若小,材料容易搜集整理,观点亦易集中,往往可以从详细的研究而达到超越前人知识领域的创境。 
北大是不指定参考书目的 给你一个下载地址吧 -html 世界史: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齐世荣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世界上古中古史》(上下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06年版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史: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张帆主编:《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史读本》(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近现代史: 李侃等著:《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岂之、杨先材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他在日本接受了带有汉民族主义的反满革命思想影响,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孙中山赞赏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回国。武昌起义后,他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李四光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李四光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 从1920年起,李四光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他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他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 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他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李四光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60年代以后,李四光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科学救国” 北京西郊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东边,有一条又长又窄的小路,人称“李四光路”,因为李四光生前每天都要在这条小路上散步而得名。 今天,这条小路已被加宽变得热闹起来,但是,李四光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一生所走过的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仍给人们许多启示……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黄风县张家湾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原名李仲揆。 李四光在农村生活了近14个年头。从五六岁起,他就在父亲教书的私塾里读书,还要帮着母亲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和倔强的性格。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之后,洋务派兴起,湖北办起了许多新学堂,以讲新学而标新立异。李四光被深深地吸引,他只身前去投考,以优异成绩被录取。 在新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由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被省里选作官费留学生,送到日本学造船。 李四光在日本度过了7年,在那里,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 李四光回国后第二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参加了汉口的保卫战,作为新被任命的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他亲自组织码头工人和人力车夫运军火、上前线。随后,他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部长。正当李四光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的研究,走“科学救国”之路。他去英国留学,先是学采矿,以后转到地质。他祈盼着有一天,得见政治清明之世,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留学生活并不轻松。为了维持不断上涨的学费,李四光假期到矿山去做工。在伯明翰大学的6年里,他不仅专业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先后获得了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婉言拒绝了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了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 第四纪冰川的发现 李四光到北大地质系后,主讲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两门课程,他以严谨的冶学作风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他经常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教学,边看边讲。一个山头、一个沟谷、一堆石子、一排裂缝,他都不放过。学校经费不足,他带领学生白手起家搞建设,将学习环境收拾得十分雅静。 在教学的同时,他对研究工作也不放松,他一生中在地质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如古生物蜒科的鉴定方法、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和地质力学的创立,都是在这期间开始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从不为已有的观点和学说所束缚,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去寻找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真理。因此,他能不断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并敢于向一些旧观点提出挑战。 例如,从19世纪以来,就不断有德国、美国、法国、瑞典等国的地质学家到中国来勘探矿产,考察地质。但是,他们都没有在中国发现过冰川现象。因此,在地质学界,“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已经成为一个定论。可是,李四光在研究蜒科化石期间,就在太行山东麓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他继续在大同盆地进行考察,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大胆地提出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的看法。到会的农商部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轻蔑地一笑,予以否定。 为了让人们能接受这一事实,他继续寻找更多的冰川遗迹。10年以后,他不仅得出庐山有大量冰川遗迹的结论,而且认为中国第四纪冰川主要是山谷冰川,并且可划为三次冰期。 当李四光的这个学术观点再次在全国地质学会上发表以后,引起了1934年著名的庐山辩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科学家低人一等,外国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带着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情绪到中国来的。因此,尽管大量事实摆在眼前,几位外国学者并没有改变他们的观点。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考察,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此文和几幅冰川现象的照片,引起了一些中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到黄山看罢回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李四光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他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立了一个冰川陈列馆,起名叫“白石陈列馆”(后被国民党海军炸毁)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 李四光关于冰川的多年研究,在1937年完稿的《冰期之庐山》中得到全面阐述。可惜由于抗战爆发,这部书10年后才得以出版。 回国找油田 1927年,李四光应蔡元培的约请,离开北京南下,主持地质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28年1月,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担任所长。搞地质研究常常要餐风饮露,条件十分艰苦。况且刚刚成立的研究所经费少,设备缺,甚至没有固定的所址。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受尽奔波辗转之苦。那时,他抽的是用草纸做的烟,穿的是土布衣服,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和同事们始终没有放弃地质研究。由于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他患了心绞痛和肺结核。 1948年2月初,李四光从上海启程赴伦敦,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他的夫人许淑彬也一同前往。会后,他们在英伦三岛上又住了一年,一面养病,一面观察国内外时局的发展。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出国前,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给李四光带了一封信,请他早日回国。看了这封由郭沫若领头签名的信,李四光非常激动。新中国就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自己的本领可以施展,抱负可以实现了。他积极奔走起来,准备尽快返国。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英国到远东的客轮船票要一年前预订,归期只得拖延。他一面调养身体,一面把科研方面遗留的事情办完。 李四光焦急地等待着起程的日期。一天,伦敦的一个朋友给李四光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接到密令,要李四光公开发表一个声明,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拒绝接受人民政协给他的全国委员的任命,否则就有被扣留的危险。 事情紧急,李四光当机立断。他拿起一只小皮包,迅速前往普利茅斯港,准备从那里渡过英伦海峡,先到法国去。普利茅斯港海面宽阔且多风浪,是偏僻的货运航道,一般人通常都不会从这里渡海,因而能避开国民党特工人员的追踪。临行前,他提笔给驻英大使写了一封信,让许淑彬两天后寄出。第二天,国民党驻英大使馆果然派人来找李四光,许淑彬机警地对来人说,李四光外出考察去了。 两天以后,许淑彬寄出了李四光留下的信,信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想的理想国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我认为是莫大的光荣。我已经起程返国就职。他还规劝这位大使脱离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政府,早日回到光明祖国的怀抱…… 两星期后,许淑彬收到李四光的来信,得知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便立即前去会合。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终于到了北京。这一年他60岁,但是他觉得,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提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 他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著作,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工作和科研;他注重理论学习,也注意自己的思想改造,“决心扔掉那些旧日留下来的包袱,……达到忘我的境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去,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我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5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端的日子里,毛主席、周总理就询问过李四光:我国天然石油这方面远景怎么样? 早在1915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一个钻井队,在陕北肤施一带,打了7口探井,花了300万美元,因收获不大就走掉了。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来到中国调查地质,写了 《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下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从此,“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但是,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在1928年就提出了:“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油田可办。”以后他在《中国地质学》一书中,又一次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沉降带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沉积物讲的就是石油。 因此,李四光乐观地回答了国家领导人的提问:“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 1955年,普查队伍开往第一线。在几年里,就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1958年6月,喜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地质部立即把队伍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以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其他油田相继建成。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的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1964年12月,周总理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李四光的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答:英语首先,来说一说英语的复习,英语是好多人考研路上的一道坎,尤其是对于评分严格的北京高校更是如此。我的英语复习是从大三上半学期开始,主要时间花费在单词,单词书推荐星火,很全面。背单词切忌死记硬背,一定要放在句子中理解。从第一天背单词到最后一天考试,都不能停止单词的复习。每一天都要复习前一天的内容。接下来,重中之重,真题,反复做,做透,做到把所有的生词吃透,所有阅读理解全部翻译通透的程度,真题至少精做三遍以上。除了做真题,每天还应该做一些相关题型的模拟题,推荐张剑的书籍,每天一两篇足够,主要是为了保持感觉。从暑假开始。上述步骤要全部做到,每天用时差不多将近5个小时。政治其次,政治。政治虽然基本都能过线,但还要引起重视。7月份开始复习。每天看两小时政治考研大纲解析,认真精读。9月以后,每天做两个小时的肖秀荣1000题,把每一道题的知识点都分析透。尤其是错题。持续时间45天左右,之后,每天背诵2个半小时的风中劲草,至少应该熟读。到最后冲刺阶段,背诵答题,肖四、任四、二十天二十题全背。专业课最后,专业课,暑假复习开始每天用时至少5小时,7月份以前一直要熟读教材然后看博仁的视频。配合笔记再加理解,暑假开始,专业课复习开始,第一轮,背诵名解,将近背诵一个月。第二轮,背诵山东大本和博仁基础材料,互为补充。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背到。持续一个多月。第三轮,背诵历年真题再配合博仁冲刺班材料。背诵试题,掌握出题模式和感觉。第四轮,背诵三十套模拟题。最后再把历史大概的框架从头到尾复习一遍。考研历程虽然艰苦,但真的是人生的宝贵的经历,天道酬勤,只要你想,你就去努力,一定会成功。一定要坚信,自己是最棒的。在这里,祝福2017年的学弟学妹学业顺利,金榜题名。祝愿博仁越办越好。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