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loldcat
论文结论是否有错误,都不会追究你的责任。你可以通知相关收录方,申请撤稿。撤与不撤那是他们的权力,但你的告知义务已经完成。 
不同领域不太一样,一般来讲总归有80%以上。论文终审是审稿的最后一个环节了,但进入终审并不意味着文章一定能发表,作者也不可松懈,终审一般是对文章的最后审核,是确定文章能否见刊发表的关键环节,终审有时是杂志社资深编辑进行,有时则会是杂志社主编来完成,要看杂志社的具体情况了。期刊一般实行“三审定稿制”,对所有来稿逐一登记编号后进行三次审理方能正式刊用。三审为初审,复审,终审,从初审到终审,时间有长有短,1-3个月不等(核心可能更长)。投稿最先拿到录用通知,说明你通过了初审(1-15个工作日)。初审一般是先走一轮查重,重复率太高,直接出局(15%以内,或30%以内,看具体刊物要求);看格式是否规范;看研究方向等是否符合栏目设置;有无敏感内容等,抓大放小,看得比较粗略。所以录用一般都出得比较快,这一环节的拒稿,也很快就是了。复审,有的也称外审,办刊质量高的杂志社在这一阶段一般会联系相关方向的业内专家审稿。部分刊物在这一阶段会产生审稿费,存在,你被拒稿,不返审稿费的情况,不过正规刊物或机构都会事先明确告知,一方面也是让大家慎重投稿;终审环节了,实行定稿会制度。其实,部分杂志社可能复审和终审是结合在一起的,中间没啥过渡。终审多方考量,主编操刀,进入终审被撤稿的情况是少之又少的,这一点,应该是共识,毕竟前期走下来,杂志社也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没必要最后来折腾大家。但少不代表没有,多半也属特殊,有点时运的意思在里头,比如恰巧赶上社内调整,提高办刊质量,对来稿的要求更严苛了;比如进入终审的稿件较多,为均衡各专栏的内容,出现延迟出刊或撤稿,这些都是很难控制和把控的因素,所以才会说,论文起稿阶段忌追热点,也忌陈旧,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样的情况。
《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并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媒体此前便已获悉,论文撤回,是韩春雨主动申请撤回。《自然-生物技术》在社论中表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在学术出版里,受到广泛质疑的论文在期刊的调查和协调下,往往由论文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稿,以减少对论文作者科学信誉的伤害,同时避免更多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引用该论文。韩春雨出生于1974年,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此前,该论文甫一发表,韩春雨团队及其报告的NgAgo技术得到了诸多喝彩声。论文中所描述的NgAgo技术是利用格氏嗜盐碱杆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核酸内切酶,以DNA为介导进行基因编辑,简称NgAgo-gDNA。在论文中,韩春雨团队使用NgAgo-gDNA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上的47个位点进行了100%的基因编辑,效率为3%~3%。按照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该技术效率之高,能媲美已有“基因魔剪”之称的CRISPR-Cas9,对基因的特定位点进行准确地剔除、添入等。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