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wuxiaoyuan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这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等。唐代建国初的诗歌仍沿着南朝诗歌的惯性发展,柔靡纤弱,毫无生气。“四杰”的出现开始转变了这种风气。他们才气横溢,不满现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如杨炯的《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一股新风。诗中表现了青年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热望。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作书生老死窗下。继“四杰”而起的是陈子昂,他从理论上对南朝以来衰弱的诗风提出批评,认为这类诗专门玩弄华丽的辞藻,内容空虚,抛弃了《诗经》重视思想性的传统。对此他耿耿于心,提倡学习“汉魏风骨”,恢复建安时代的诗风。他的38首《感遇》诗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影响很大。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辽阔,哀而不伤,被认为是怀古诗的绝唱。韩愈曾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评价了他在唐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沈佺期、宋之问的贡献主要在诗歌格律方面。他们总结了“永明体”以来诗人们探索诗歌格律的成果,以自己的诗作,促进“近体诗”最后定型。 鉴赏唐诗,首先要对“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分别有个概要的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就能更好地领略其妙处。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这个概念和通常说的“古代诗歌”不同,是专用名词,专指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继续流行的一种诗体,和唐代形成的近体诗相对存在。古体诗的特点是:每篇句数不限,每句字数不限,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也可换韵,句与句间没有平仄对应和用词对仗的要求。一句话,古体诗格律上比较自由,同近体诗在格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不同。古体诗分两大类: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或简称五古和七古)。此外还有句式长短不齐的古诗,一般归入七古。有的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律诗相同,但用韵、平仄和对仗都不同于律诗的要求,所以仍是古诗。上文讲到的《古诗十九首》及陶渊明等人的诗都是古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近”和“今”都是就唐代而言的),讲求严格的格律。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说明。如大家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五言绝句,它必须是四句20字。其次它必须依照用韵要选一个韵部的字作韵脚①,这首诗的“流”、“楼”两字就属“十一尤”韵。再次,它用的字必须合乎规定的平仄格式,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间错,和谐动听。这首诗的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用·标出来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不能变通。平——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字;仄——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字。按现代汉语说,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字属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字属仄。绝句诗上下句之间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这首绝句全首对仗,后两句“欲穷”对“更上”,“千里”对“一层”,“目”对“楼”。 我们举《登鹳雀楼》这首诗来说明近体诗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此外五言绝句还有三种平仄格式,共四种格式。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也都各有四种平仄格式。关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只举上例作些提示,不再详细介绍了。如果不想创作这类诗,只是鉴赏前人作品,那么关于格律的要求知道得粗略些,也是无妨的。 七言绝句,我们举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来看: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孤帆泊何处? 天涯一望断人肠。 表达了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全诗四句,28个字,押的是“七阳”韵,平仄按规则。因绝句允许不对仗,这首诗就没有对仗。 五言律诗,我们看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这是除夕之夜晚远离家乡亲人独宿逆旅感慨自身遭际的诗。全诗八句,40个字,押“十一真”韵,平仄合规则。律诗的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如这首的颔联“一年”对“万里”,“将尽”对“未归”,“夜”对“人”;颈联“寥落”对“支离”,“悲”对“笑”,“前事”对“此身”。 七言律诗,我们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寥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蛮荒的柳州,送别堂弟柳宗一去江陵时写的诗,情绪极度感伤悲愤。全诗八句,56个字,用的是“一先”韵,平仄合规则,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七言律诗第一句多用韵,也可不用韵,这首用韵。 律诗中还有一种“排律”(延长),即把律诗延长至10句以上乃至百句,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所有出句与对句全要对仗。排律通常为五言。 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在艺术上,《诗经》音调流畅,语言朴素,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比即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运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以及《天问》等,共25篇楚辞作品。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文学发展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文学体裁的更变 总是呈跳变的趋势,也就是说文学的发展中并没有长时间的过 渡,也没有明显的标志。仿佛就是突然的从酝酿中挣脱出来, 马上就成熟了,就可以当作经典来用。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 就是宋词。我们知道词这种文学体裁是从外邦中传来的,起先 是些长短不一的曲子,后来由于文人的介入,而使它慢慢的从 纯粹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变成高尚的,文学殿堂的重要支柱。 李白就写过两首著名的词。但是那时候诗还是占绝对的统治地 位的,这不仅表现在选材用士上,教坊中唱的也是诗 (王之涣 与王昌龄还曾经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二人的优劣) ,可见这时的 词还是很微小的,几乎就没有别人在词上面下过工夫。这或许 也是因为那时的唐诗是无可比拟的。之后的几十年,词一直没 有大的进步。直到温庭筠的时代,忽然就有许多的词人出现了, 居然也就发展出婉约派这一巨大的词的团体,那么词的发展就 已经很完备了——从无到有,不过是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能 不说它的发展是快的。而且象唐诗的兴盛是经过了南北朝乃至 于隋的发展才有的,那可以说是正常的,反之相比较宋词的诞 生与繁荣,就格外的仓促。但是词从诗之中脱颖而出是一场革 命,而诗从诗中的纯化只是沉淀,或许中国人的特点就是比较 勇于接受自己认为还可以而又没有冲突的东西,一旦讲到老祖 宗就英雄气短。 不仅仅是词这样,象起初的五言诗的出现,何尝不是从四言中 撕裂了脱出的呢,不过七言就没那么幸运。象上面所说的《诗 经》,不也是突变的么?而更为显著而有名,也更为意义远大 的例子就是屈原《离骚》的脱颖而出。那实在是中国文学的幸 运,因为从那以后,文学就从整体走向个人,个性融入了其中 ,而真正的个人创造的时代从此诞生了,从这之后,个人对于 文学的创造转入积极的态度,此后才真正的出现了百家争鸣的 局面。各种体裁的繁荣,形形色色文学流派的出现,都是《离 骚》将个性赋予诗歌后才产生的。 或许屈原才是第一个从战国的乱世中感受到痛苦的文人,更确 切的说是他是第一个这样的天才,所以他有那么多的郁积要诉 说,他从本身的要求出发,是想寻求宣泄的,诗歌对于他来说, 不再是赞颂的需要了,而是必须要倾诉的压迫。另一方面,他 在长年的放逐中接触了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学的气氛,或许是出 于政治理想的沦丧吧,他并没有对于这些包含了优秀思想与内 容的东西视而不见,而是非常仔细的予以吸收,——有时候我 也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官迷中居然跑出了这样一位讲求自然美的 士大夫来。但是这样的爱好使他的眼界大大的拓宽了,在很大 的意义上讲,这样的一位文人,才有创造的潜质,也从这时开 始,“国家不幸诗家幸”才成为普遍的事实。 我们说,屈原的诗歌不是出于赞颂的目的的,他是完全从个人 的角度,凭着个人的感受来写诗的,这与《诗经》是非常不相 合的,为什么呢,突然,由一个人的缘故,产生出这样的裂变, 并且影响了以后完全的诗歌界,或许我们应当承认这就是历史 发展的必要性。到了那个时代,应当是文体改变的时候了,继 续那种压迫式的创作方法,是不能带来新鲜的,充满创造力的 气氛的。我们说文学的发展,它的动力来自哪里,是我们天性 中就有文学的才能在内么?还是中国的古人就应该作文学的奴 隶?不是的,我认为我们对于文学的爱好与执着纯粹是由于愿 望的吸引,在古代又加上升官发财的直接经济利益的诱惑。可 以说人的一切行为从生物的角度来说都是本能的反映,文学也 是一种行为,那么它是那种本能的反映呢?这是人的一种宣泄 的要求,是我们不甘于冷清的寂寞所发出的一种呼喊,在这些 以外,还有创作的要求,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直接认识以及思 索的结果,使我们有记录的必要,从感情的角度来说,就是文 学,倘若一定要说文学是美的再现,是神性在人的躯体中的反 射,我也赞成,因为不管怎么说,文学所表现的,还是倾向于 好的一方面,主题是赞美与劝恶。所以有人说文学的主题是美, 这也对。但是对于起初的古人,文学就不仅仅是美了,也不是 那永恒的真,文学所体现的,是一个人赤裸裸的自我,是对于 一层层压迫的不可理解,是呼喊。文学是工具,正如同人类刚 刚起步的时候的石刀石斧一样,他们凭借这样的工具,在历史 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进着,居然还创造出那么辉煌的成果,真是 不简单。 反过来看屈原,他是尤其艰苦,因为他没有效仿的对象,他的 一切都是从头开始;但也可以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也没有过 多的束缚,他所要做的就是他所想的,完全不用有什么后顾之 忧,在这一点上,他又有其开创的资本。 屈原不但将个性引入了诗歌或者说是文学中,而且他拓宽了文 学的境界,他从民间文学中吸纳而创作的《九章》以及《离骚》 是很经典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将诗的凝练与先秦散文的 优秀的表达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体裁,这种体裁或 者就是汉赋的前身,因为它们的承接关系实在是太明显了,这 就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另外的关于他在内容和表达上的特点, 就不用再多说了,那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了。 这样的说来,屈原在文学上的贡献就是: 1.个性的引入。 2.体裁的拓宽。 3.对于民间文学的有意识的吸收。 4.表达上的不拘一格。 之后的时代,就是汉赋的了。那是又一个了不起的辉煌,文学 到了此时又应该循序渐进的发展了,但是它又没有,它的后来 是又一个革命性的突变,就是由四言到五言的跳入,由散体到 规格范化的跃变。这一突变,才使以后的诗词的发展有了广阔 的天地,也奠定了唐诗宋词傲视天下的先天基础。 -- 或有体制未属,音律不谐;人或为笑,己亦自怯。 同读君子,谅哉谅哉。
中华文明,历几千年,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文化传承,昌盛不衰。其中诗词独占一枝,非国人、非汉语难观其详,难探其境,难会其神、难品其妙。我们先讲讲他的发展史。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诗歌都是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原始及封建社会,诗歌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的形式。之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进步,诗歌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诗意中国中华诗词的起源,有文字记载的应是起自西周时期。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就是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间歌谣和上层贵族文人的作品。汇集305篇成册,这就是中华诗词、中华文学的种子。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指《诗经》。《诗经》又分风、雅、颂三类,其中雅又分大雅、小雅。有副对联:四书风雅颂,三国魏蜀吴,其中雅就分大小。诗歌的最显著特点是饱含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其次,它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说白了,诗词起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及至到了战国时期,大概是公元前4世纪。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一批楚地文人,依托独有的楚地文化基础,融和北方文化,创造出一种新的诗体——《楚辞》。代表作是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它在诗经三、四字句的基础上,发展了五言、七言句式,并且从内容上吸收了浪漫主义精神,首开中华文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先河。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饱含爱国主义情怀。屈原与《离骚》继《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到汉代时期发展了一种的新的形式——《赋》,即汉乐府民歌,代表作是《乐府诗集》(后由北宋郭茂倩所编)。该诗集的作品多以五言形式写成,在魏晋时代大放光彩。我们熟知的《陌上桑》、《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怨诗行》、《燕歌行》、《洛神赋》等,就是出自这一时期的作品。赋是介于诗歌与文体之间的一种形式。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说:"铺才逦文,体物写志",就是指赋的特征。《汉书·艺文志》载:“不歌而诵谓之赋。”虽然对于赋是否属于诗体,后世颇有争论,但就其形式而言,其脱胎于《诗经》和《楚辞》,一脉相承,不必辩驳。《洛神赋》插图魏晋时期,《唐诗》的影子已见雏形,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已很好地将五言绝句体现出来。一等诗歌发展到唐代,伴随着大唐盛世,开创了繁荣巅峰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华诗歌大开挂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