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偶
与美、俄等研制、生产和装备了大量步兵战车的军事大国相比,中国研制和装备步兵战车的时间比较晚。这是因为在很长时间内对步兵战车的认识不足,认为有装甲输送车搭载步兵作战即可。可是后来发现装甲输送车的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都非常有限,根本不能满足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的要求。所以中国从80年代初才开始研制第一代步兵战车,研制单位是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代号为WZ501。 由于中国从来没有研制过步兵战车,技术储备不足,为了早日让我军战士乘上国产步兵战车,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的科研人员决定在当时苏联BMP-1步兵战车基础上进行仿制。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该车于1986年正式批准定型,并命名为1986式履带式步兵战车,简称86式步兵战车。1992年开始批量生产。 
该车系70年代研制,并由武器局负责总装和试验。为该车提供部件的企业约有40家,其中包括机器制造公司的底盘、悬挂装置和动力装置,铝业公司的车体和履带。该车是以在台湾省使用多年的美国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为基础研制的,包含了美国食品机械化学公司的M113A2、M113A3以及AIFV装甲步兵战车的一些特点。该车外形与M113车族相似。驾驶员在车体前部左侧,动力舱在其右侧,载员舱在车体后部。车体铝装甲焊接结构,前部、两侧和后部均有附加钢装甲,并用螺栓固定。在附加装甲与主装甲之间填有网状聚氨酯泡沫塑料,用以提高车辆在水中行驶时的浮力。动力舱有灭火装置,装有1台英国珀金斯公司的TV640柴油机,功率158kW(215马力)。与之匹配的传动装置系台湾工业大学研制,与M113A1相似。进出气百叶窗和排气管均位于车体顶部。车长在驾驶员后面,其指挥塔上有观察镜、1挺7mm的M2HB机枪和护板。观察镜的配置便于车长环形观察;护板使指挥塔的前部和两侧能防枪弹,护板两侧各有1组烟幕弹发射器,每组3具,用电操纵。载员舱位于车体后部,人员通过车后动力操纵的跳板上下车。左侧有安全门,顶部有顶舱门,全车有5个射孔,每侧2个,后部1个,每个均有1个潜望镜或观察镜。由于有射孔,步兵可用56mm步枪从车内射击。除车长兼射手以及驾驶员外,可容纳6~8人。行动部分采用扭杆悬挂,有5对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无托带轮。电气系统与M113装甲人员输送车相似,标准设备有排水泵和红外液视器材。
各有所长。总的说来,轮子好,价格也便宜。一般机械化混合作战,步战车是当随从。那么轮子的优势明显。 反坦克是飞机和坦克的任务,步战车负责跟随核心作战,那么速度优势比较重要。如果1v1, 或者步战车自己就是核心,随从是步兵,那么通常履带强,毕竟这货接近于坦克啊。
兄弟,你把几个概念混淆在一起了。坦克和装甲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前者充当尖刀,撕裂对方防线,和对方坦克较量,后者只是用来输送兵员。作用、要求不同,防护力自然不同。你要问的实际是履带式装甲车和轮式装甲车的优缺点这两种装甲车的装甲厚度基本一致,如果被反坦克导弹命中了都会炸得粉碎轮式装甲车公路机动性强、重量轻、速度快、耗油量相对小,容易保障,但水网稻田和泥沙雪地机动性差,越豪宽度在,跨越障碍物能力稍弱,不过现在轮式的采用气体压缩,根据地貌环境增加或减少轮胎气体压强。轮式装甲车对地雷的受耐力较弱,除了负压雷外,其他反装甲地雷甚至一些防步兵,反汽车地雷也能使它趴窝。履带装甲车复杂地貌机动性强,可以形成360度原地转体,翻越障碍物能力强,可以跨越2米以上壕沟,但是重量大、耗油量大、保障相对困难,对反坦克地雷没有防护,但承受其他轻型地雷能力强,对一般反坦克地雷对履带的破环进行维护保障较轮式快,但一旦伤及负重轮就毁了。轮式适合城市攻防战斗、维和、反恐、伞降、机降。履带式适合渡海登陆、抢滩、沙漠、水网稻田等地作战。换而言之,如果想搞快速部署、快速到达,且用于低烈度作战的话,建议选择轮式装甲车如果用于大规模高强度野战的话,建议选履带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