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子008
考古勘探是指使用探铲及各种科技手段对一支表面进行勘察,发现和了解地下埋藏的古代遗存状况的科学行为。考古勘探的主要形式有常规勘探、地球物理勘(简称物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简称化探)等。常规勘探考古勘探基本技能是正确辨识探铲带上来的土样,用洛阳铲,钻探的过程中通过对同样的土质土色和结构的判别,这样可以判断地下各种遗迹和地层堆积的性质及分布状况。“土质辨识指南”生土是未经人类扰动过的自然土层,一般比较纯净,结构紧密、颜色均匀、不含人类活动痕迹和遗物。灰土是人类居住和集中活动的地方,活动中往往有较多的有机腐殖质和生活垃圾及灰烬等,使土色呈现黑灰、褐绿等不同颜色,土质相对松软,往往包含各种遗物。夯土、路土和居住面因为人类的长期活动或有意为之,土质比灰头要坚硬,夯土和路土都会分层,但夯土较厚较硬,包含物较少;路土则由若干薄层构成类似千层饼,包含遗物略多;居住面是人类直接居住所为,有多种人工迹象,其上的抹泥面、白灰面等很容易辨识,单纯踩踏形成的硬面也分层,但往往不易识别。红烧土和草木灰。人类用火行为会将泥土烧烤成红色并产生大量黑灰色的草木灰烬,比较容易辨识,有红烧土和草木灰的地方可能是灶或窑址、房子或者灰坑。墓葬五花土。人们在营造墓穴时往往会挖出若干质地颜色不同的土层堆积,下葬后又会把先前挖出来的土无序地回填进墓葬之中。经过挖出和回填的混合过程,墓葬填土就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特点,俗称“五花土”。五花土堆积往往是判断墓葬存在与否的重要线索。 
金沙遗址是中华民族的稀珍物证、万古存遗,是中国走向未来,建设新生活的根基 6月10日上午9点,央视推出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中国文化遗产日。成都金沙遗址成为唯一的“主角”,原来与金沙遗址一同设置为直播点的长城、周口店已经不见了踪影。 “真是托遗产日的福啊,让我们完成了与老祖宗的对话,太让人激动了!”成都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次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在祭祀区北部发掘出两件形制巨大的石磬,其中一件长达1.1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石磬是古蜀王在祭祀时用来演奏的乐器,这种乐器在四川地区属首次发现。另一件重要的出土文物是平行四边形玉璋,长0.35米、宽0.05米,上面刻有四个对称的肩扛象牙跪坐人像,这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金沙人当时是如何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的。“可以想象,古蜀人的祭祀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庄严。不仅如此,那时的祭祀仪式上还飘着悠扬的乐声。”王毅说。 这次发掘除发现了大量獠牙和鹿角,还出土珍贵文物130余件,其中有金器6件、铜器14件、玉器20件、石器3件、象牙12件、陶器80余件。这次进行的保护性考古发掘是2001年发现金沙遗址以来所进行的第六次考古发掘,在金沙遗址祭祀区的4个地点同时展开。 因为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也是中国21世纪初第一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所以4个小时的直播中有一个半小时展示的是金沙遗址的保护性挖掘(一共出现了7次),成为直播最大的看点之一。央视总导演阎东说:“4个小时的直播,跟央视春节晚会的规格相当了!这次直播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大型直播的一次成功的尝试,我们与观众一起完成了一次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历程的心灵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教授认为,在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发现前,考古界的大部分学者一直认为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出现较高水平文明的时候,“蜀”这片土地还处于比较蒙昧的状态。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发现不仅证明“蜀”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高水平的文明,还证明古蜀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过快速的发展。从金沙遗址目前的发现来看,古蜀文明处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可以说,它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原文明和良渚文明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金沙遗址的发现不仅为了解古蜀文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也说明古代的中华大地是多元一统的,古蜀也是一个区域性的文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