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p20106981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果你认识大学生,可以找他帮忙,很多大学都是购买知网论文库的。
过高的收费在行业内部虽然是合法的,但是却并不合理,要不然也不会成为众矢之的。知网对于大学生和硕士生应该都不陌生了,每次写论文的时候都必须要在知网查量大的论文文献之后才可以进行开题。而且大家的毕业论文和平常所写的一些论文也是有可能会被传到知网里面的。但是大家应该也能发现在知网查看论文,下载论文价格是非常贵的,就算是这些论文是自己写的,想要再去查看也是需要收费的。这些年来知网的收费越来越高了,连中科院都因为没有办法承担高昂的续订费用而选择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我们国家非常有实力的科研机构,都没有办法去负担这样的价格,可见对于学校来说也是很难去承担那么贵的费用的。其实大家对于知网的高收费和垄断行为早就已经怨声猜到了,但是也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毕竟知网目前在学术界还是很难有替代的。但是中科院这一声明也相当于是给大家找到了一个发泄口,很多人也开始吐槽知网的高收费行为。面对大家的牢骚和吐槽,知网官方也仅是回复了不属实三个字。虽然收费多少是知网的自由,但是这样的经营模式说白了也是对市场作者以及广大的用户不够尊重,对于科学科研实验也缺少最起码的尊重。其实大家不满的不仅是知网的高收费,他对于作者和用户也非常的蔑视,像是一位89岁退休教授起诉知网的事情,在发生的时候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的。因为这位教授的论文作品并没有授权给知网,但是知网却擅自收录。而只往这种侵权行为肯定也是不合法的,但是最终的处理结果也并不让大家满意。目前知网已经宣布和很多高校都停止了合作,虽然知网这样的做法是合法的,但是他这样的商业模式肯定不是合理的。
一般的都要付费,有少量免费文章,注册会员也要付费,一般高校都会买知网的数据库,这样本校的学生都可以免费下载用。
不合理合法,因为这种收费标准不符合商品法规,涉嫌侵犯了消费者利益,而且有垄断的行为,所以会被依法处罚。
不合理。中国知网现在的高收费肯定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垄断经济的体现。垄断就会产生腐败,高收费也是一种腐败的形式。关键的缺陷和不平衡在于,中国知网对所有的作者,都不给支付知识产权费用。通过单方面的霸王条款,录取和收录中国相关公开发表和非公开发表的文章等知识产权作品。却不对作者进行付费。而在作者阅读他们网站所收录文章的时候,却收取高昂的费用。这是极其不合理,不平衡的,一种单方面盈利的经营模式。人民网评价:从本质看,主打知识服务的知网,和其他学术期刊库一样,都是学术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属于对知识生产起帮扶作用的臂肘羽翼,但绝不是控制知识生产的大脑中枢;其功能体现在服务知识创新上,是衬托红花的绿叶,而不应是垄断知识、借机牟利的“链顶猎食者”。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把羊拖垮是最起码的底线。公平交易的市场法则一旦损毁,那些损害公平的人肯定也不会有好前途。只惦记着每篇论文卖多少钱、每家高校收多少钱是急功近利。知网在服务读者上应有更多担当、更多贡献,在助力创新上应有更多情怀、更高追求,如此方能行稳致远。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我认为伤害了科研环境。虽然知网一开始成立的初衷是好的,而且确实促进了科研学术的交流。但是当一个本身带有公益属性的平台商业诉求越来越强,作为「摇钱树」越来越大,变成了科研学术的成本。举个例子,类似建设高速公路,本身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但是假如某个公司垄断了大多数高速公路,收费越来越高,相当于额外收了一道「税」,而在科研学术领域,这就变成了「科研税」,变成了一种瓶颈。这次中科院之所以停掉知网,是因为中科院订购知网的费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平时如果你在学校图书馆查询知网上的论文,没有花钱,是因为学校已经替你交了钱。各个大学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订购知网的服务。那么知网上的论文来自哪里呢?每年各个大学的学位论文(例如博士论文等等)都被知网收录,大家往很多学术杂志投稿的论文也会被知网收录,然后各个大学的学生、科研人员检索论文,要再额外付费。本身提供收录、检索服务并且收费,这是合理的,因为这中间是有运营费用的。但是由于知网在市场上的位置,掌握了定价权,费用越来越高,这些费用最后由国家财政和学生的学费买单了。包括学生的论文查重等等,都变成了学生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