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长白山景区论文开题报告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5

Camille7725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长白山景区论文开题报告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糖糖snow

已采纳
一座伤痕累累的山       在不同的人眼里,长白山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       强调保护的人们觉得,这里是个宝库。“长白山的自然资源是不可替代的。”常年埋头于长白山研究的环保学者沈孝辉说,尽管很难对不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排序,但长白山“的确是中国为数不多几个最重要的保护区之一”。       沈曾经在长白山保护区工作过18年,熟悉这里每个角落。说起长白山,他像在背一篇早已熟记的作文:在北纬40度这条线上,长白山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而在欧亚大陆北部,长白山是垂直自然带最典型的代表。       这里有2277种植物和1225种动物。它们有的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千万年,还有的则是在一千余万年前的第四纪冰期,随着冰川南移,从北极和西伯利亚迁移并定居在这里。       一份学术论文这样概括:“本地种和南下的、北上的、东进的、特有的众多植物种类、各区系成分交汇在一起,使其成为难得的生物遗传基因贮存库。”沈孝辉担心,这个复杂而脆弱的生态系统,一经破坏,就无法恢复。       1960年,长白山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几个自然保护区之一,很快,又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计划,作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来考察的专家曾赞叹说:“像长白山这样保存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到1986年,长白山保护区被确立为国家级保护区,也成为联合国“自然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从而确认了其在中国保护区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过,这并不是长白山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严密地保护起来。       满人入关后,清政府下令封禁长白山,因为满族相信长白山天池是自己的起源地。因此,在清朝末年之前,整个长白山地区被当做圣地对待,任何毁坏都要受到重罚。       当地县志里有过记载:康熙当朝时,曾派大臣武穆纳来长白山祭祖。走到讷殷部的旧址所在地——今天的白河林场,就被苍郁的树林阻碍,无法前进,只能遥拜而归。       清亡后,长白山陷入战乱和劫难。日军占领时期,长白山成为重要的木材输出地,树林成片消失。直到今天,当地人还能准确地指出日本人为了修建军车通道而砍倒树林的地方。       保护区成立以后,长白山能提供的经济资源,也成为当时调研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一份官方报告详细列出长白山能提供的经济产品:价值达1亿元的木材、各种毛皮、兽骨和中药,以及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和观赏花卉。       天灾和人祸相继煎熬着这个物种宝库。1976年,台风从朝鲜半岛登陆,刮倒了保护区里的许多大树。       当地猎人回忆,从1986年起的10年间,因为毛皮涨价,长白山区发生疯狂的狩猎潮。当时,一名警察进山追捕盗猎者,对方边跑边回头开枪。在这种嚣张的捕杀中,据保守估计,到1998年全国收缴猎枪时止,长白山的野生动物起码减少了一半以上。       到1990年,木材价格开始上涨,偷伐树木又成为当地人的财路。当时的保护区管理局则以保护为借口,动用大型机械化设施进入长白山核心区,将当年被台风吹倒的树木拖出来。长白山的木头甚至成为著名品牌,有个日本人在附近开了家木工厂,点名收购来自长白山的柞木。       原始森林的形态已遭到破坏。一个伐木工人说,20年前,他走在森林里,边上是50米宽的五道白河,脚下的落叶层踩一脚就能冒出水。如今,他再走在森林里时,脚下已经干涸,而河水最宽的地方,也只剩下不到20米。       有人曾经坐上直升机,俯瞰长白山,看见树林被砍之处,露出一块块光秃。这个中国最顶级的自然保护区,已经伤痕累累。       管委会利弊之辩       在长白山,“保护”和“开发”是永远纠缠在一起的两个话题。       2006年1月22日,吉林省成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保护”和“开发”被并置在一起,这被当地媒体称作“长白山区域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拐点”。       管委会的级别是副厅级,地位与一个地级市相当,负责管理长白山保护区及周边共6718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并接管了过去的保护区管理局。       与过去单纯保护的职能不同,新成立的管委会带着更多任务。当时,吉林省一名副省长曾在讲话中强调,管委会的成立,意义在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促进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尽管“先保护,后开发”,是管委会的官员喜欢挂在嘴边的话。然而人们在管委会发布的官方讲话和文件中,能看到的更多是与“开发”相关的内容。       在这些文件中,“贵宾接待中心”作为重点工程,多次出现。一起被提到的,还有长白山机场高速、环长白山公路、重要景区建设等。许多工程都与旅游和基础建设有关,公路、电缆、办公楼、宾馆等建设项目,在其中反复出现。       管委会驻地,在原先的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如今已更名为池北区。过去贫穷而安静的小镇,因为管委会的到来而发生改变。令许多居民高兴的是,道路变好了。两年多来,镇上新修了8条宽阔的柏油路,建成了两个“金牌小区”,道路两旁,随处可以看到塔吊和施工项目。       管委会的到来,也彻底改变了许多人的观念。为了进行棚户区改造,管委会让一些住平房的居民拆迁,刚开始,所有人都不愿意住楼房,不得不为他们专门盖了现代化的平房。第二年再拆迁时,人们就开始抢着住楼房了,甚至根本排不上号。       过去800元每平方米的楼房,如今涨到了1700元。过去冷清的街道,如今有了城市的繁华模样。一名负责宣传的官员回忆,连当地的三轮车夫,要价也从两元涨到了10元、20元。       “项目”成为一些官员津津乐道的话题。驱车走在镇上,他们会有些自豪地告诉来访者,哪里是新修的车站,哪里的路花掉多少钱。他们甚至能清楚地指出,几位著名电视主持人,或者国家某部委的干部在这里购买的楼房,位于哪个小区的哪一栋楼。       据介绍,近3年来,通过来自国家、省里的投资和世界银行的贷款,管委会获得的资金近40亿元人民币。而一名官员透露,在此期间,管委会为保护投入的资金是10个亿。       建设项目中,许多直接与保护区相关。长白山的西坡,过去旅游业并不发达,如今新修建的机场已经在这里开始运营,人们无须再转乘6个小时的汽车才能领略长白山美景。西坡的旅游开发,渐进高潮。       “没有项目是很难发展的。”当地一名官员感慨。说这话时,他正经过一处紧靠着保护区的沿河地段。这里已被出售给开发商,正在建设一个投资数亿元的高档住宅区。       不过,并非所有项目都是那么顺利。一名管委会官员抱怨,尽管有省里的协调,这片土地上还是形成了三方共管的复杂局面。      除了新来的管委会,原先的行政区划还残留着办事机构,而围绕着保护区的大大小小十几个林业局的管辖范围,也与它们交杂在一起。       当涉及开发和利益时,各方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新修的公路就引发了不少纷争。在管委会主持修建的环区公路对面,是林业局的管辖范围,管委会相关人士说,他们只能眼看着林业局大兴土木,却又无力阻止。而林业局对管委会也有意见,据透露,有一次,某林业局的公安局长以“滥砍滥伐”为由,将管委会修路的负责人抓了起来,多亏上级领导部门出面说情才放人。       面对长白山的开发,不同立场的人们给出了不同评价。吉林省领导在管委会最近一次会议上表示,管委会的工作使“各项指标实现大幅增长,区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值得充分肯定。       而沈孝辉则表示:管委会到来之后,长白山从局部开发变成了“全山开发”,旅游开发进入了缓冲区,使保护区经济化,这非常不利于保护。       “管委会是一柄双刃剑。”沈孝辉字斟句酌道,“如果用于保护,则依靠行政力量,将比以前更加有效。但如果是用于开发破坏,同样会被行政力量强化,造成比以前零星破坏更严重的后果。”       他接着分析说:“在中国,因为没有保护区法,管理保护区的相关法规太软,根本无法保护。而一旦像长白山地区这样,被确立为新的行政机构以后,对保护区的管理又变得复杂了,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对口部门。”       行政化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地方只需要经过重新规划并通过批准,就可以轻易改变保护区土地的用途,从而进行合法地开发。所以,在中国全面加大开发力度的情况下,沈孝辉觉得“成立管委会弊大于利”。       “针对长白山新一轮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了,‘保护’只是一块遮羞布。”他忧心忡忡地说。     科学院专家之失       在沈孝辉这样的环保人士看来,长白山因为开发而造成的破坏,已经太多了。       为了通车,这里修建了宽阔的公路。在保护区里,一共有4条这样的公路,环绕着保护区的柏油公路也即将建成。但恰恰是这样的人路车路,截断了动物们的路。       沈孝辉介绍说,保护区附近的路必须是砂石路,而不能有硬质化路面,否则,不同区域的动物会被隔绝开,基因信息也无法交流。修路,“是旅游开发影响环境的典型”。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为了在景区内规范游客活动,并保护底下和两侧的植物,自2006年起,管委会在长白山景区修建了庞大的栈道系统。沈孝辉走访考察了所有的栈道,发现栈道下面的植物多数已经死亡。在一条栈道旁,两群马鹿被隔绝开,无法会合。      在他看来,这些事情的发生,是因为在决策过程中“没有科研人员的参与,也没有经过环评”,是不遵循科学规律的结果。而管委会相关人士的说法与此截然相反,据介绍,每一个项目“都不是乱来的,都是事先进行了专家论证的。”       当双方各执一词时,“专业人士”在哪里呢?       以前,保护区管理局的科研所一直作为保护区“科研”功能的承担者。2006年7月,原先的科研所扩展为长白山科学院,以“为保护和开发长白山提供科学依据”。       不过,科学院的成立,并未阻止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破坏。在长白山保护区北坡景区,有一片温泉群,周围曾经生长着一种名叫“瓶尔小草”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片珍稀小草一直被视作特殊环境下形成的特殊群落,发现30多年来,一直是许多植物学家眼中的珍宝,有的人每过几年就要来看一看,从未间断。       直到2006年夏天,管委会为在景区内修栈道,对温泉群附近进行重新规划,不但用推土机进行了温泉水道取直,还在附近修建了一个温泉广场。因为站在广场上看去,这几棵“杂草”有碍观瞻,几名工人奉领导之命,将它们全部拔掉。一名正在执勤的警察劝阻无效,眼看着他们把拔出的草根放在脚下踩烂。专家称,这一举动“基本上使瓶尔小草在当地绝迹了”。       “领导不懂科学,懂科学的又不出来说话。”举报此事的长白山科学院工作人员说。       沈孝辉认为,新成立的科学院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相反,由于业务骨干流失,科学院的科研水平并不高,许多“该研究的东西”几乎无人研究。       此外,科研管理体制也使科学院束缚手脚。不久前,科学院一位专家进行了一项“动物种群数量调查”,结果出来后,管委会的某位领导认为数量太少,影响保护区形象。最后,专家不得不按照领导的要求对数据进行了修改。       “为保护区开发提供专家意见,是科研机构的首要责任。”沈孝辉认为,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研究人员在开发热潮中的失声,是“违背了科研的良知和原则”。       声音的缺失,并不是针对科研部门的全部指责。       一名数次参与科研课题的内部人士透露,科学院的许多课题在启动以后,根本没有研究过程,直到发放经费的相关部门来催成果时,才找几位专家根据过去的数据,“做”一份报告上交了事。       另一个与科研有关的项目发生在2006年。当时,经过立项,保护区在长白山景区的小天池中放养了价值几千元的鲤鱼和鲫鱼苗。       而在此之前,小天池中生长着一种极度濒危的鱼类——极北小鲵。这个物种与恐龙诞生于同一时代,因为对环境极为挑剔,生存不易。小天池上下层之间的水温差异正好符合它们严格的需求,因此变成它们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       结果,新放养的鱼苗生存下来,他们在极北小鲵的繁殖期,大量吞食小鲵的卵,从而使这个珍稀物种遭受到毁灭性打击。       两年以后,相关部门意识到问题严重,连忙组织人手进行打捞。参与者回忆,他们曾经捞出过2斤4两的大鲫鱼,却已寻不着极北小鲵的踪影。       在长白山,科学并没有成为庇护森林的工具。相反,关于科研机构在保护区内部“以科研为名义搞生产”的举报,却开始传出。       举报称,2007年,科学院集资成立了“博硕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由科学院的领导人员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原本由保护区批给科学院研究使用的3块科研用地,被用来种植大豆等经济作物。此外,该公司还以研究为名,在保护区内捕捉野生林蛙。       3号地位于保护区内,紧靠着核心区。记者看到,在一个刚挖好的水塘边上,立着“中国林蛙种源繁育基地”的牌子,这是科学院新开发的研究项目。不过,知情者透露,尽管这个项目今年刚刚开始,林蛙幼苗还没有投放,但不久前,相关负责人却已经捉回了许多野生林蛙。       林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森林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不过,因为可以入药,保护区周围的林蛙贸易十分活跃。这种生活在长白山丛林深处的动物,被捕捉后,会被杀死、晒干,制成药材出售,一市斤能卖2000多元钱。       空荡荡的树林       几个月前,沈孝辉曾带着几名研究者,重新探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十几个小时的穿行中,除了几对脚印,他们什么动物都没瞧见。       树林里空荡荡的。十几年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还年轻”的沈孝辉每次钻进树林,都能看见一群群马鹿掠过。根据一名专家制定的长白山偶蹄目动物统计,林子里能看见的动物有东北虎、远东豹、青羊、獐子等。如今,同样的考察不再有人进行,而林子里也沉寂下来。       沈孝辉感叹道:“表面看来,长白山的林子还在,实际上,里头已经没有什么东西了。”       空荡荡的树林里,马鹿稀少了,慢吞吞的熊和性子暴躁的野猪也稀少了。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猎人,亲手杀死过十几头黑熊,那时候,熊、野猪、狍子和貂,是森林里最活跃的生物。而如今,看见其中任何一只都已经变得困难。       那个猎人交了枪,改行做生意了。而与古老的狩猎故事一同消失的,是动物们闪过的身影。过度的猎杀,加上人工活动的影响,极大侵占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在二道白河镇一户普通人家,打开灰旧的澳柯玛牌冰柜,有一只50厘米长的黑熊尸体。黑熊大约5个月大,已经被冷冻了两年,毛发僵硬,挂满冰凌,僵硬的小爪子里还残留着黑色的松油。两年前,它因为偷吃松子被发现,一枪致命。       冰冻的熊崽子,记录着长白山里发生过的杀戮。而这种杀戮,并没有绝迹。在长白山附近,与盗猎有关的私下买卖,生意仍然兴隆。       尽管熊的数量大大减少,猎熊仍然是一门谋生的行当。不久前,两名当地人用炸药制作诱饵,企图炸熊,结果误将两名工人炸死,这个案件在当地轰动一时。       “靠山吃山”仍然是许多当地人信奉的生活哲学。在二道白河,你可以听到许多这样的消息。两年前,一个猎人追踪一只母棕熊,一直追了一天一夜,终于把她和两只未成年的小熊全部枪杀。杀死的熊头被制成标本,叫价7000~8000元。一年前,一只几个月大的黑熊失去妈妈,很快也被击杀,熊掌被砍下来送人,至今还摆在冰箱里。       在长白山地区,熊掌是许多高档宴席上不可缺少的菜肴,也是送礼的佳品。如今,年底到了,熊掌买卖开始活跃起来。今年熊掌价格比往年略高,一公斤由1000元涨到了1500元。如果是送礼,要讲究“一前一后”,两只熊掌,大约2公斤。       做熊掌需要很高的技术,还需要专门的工具。先用热水将毛拔去,然后用剔刀每隔两三厘米割开一道小口,用镊子将熊掌的骨头一段段取出,最后再将伤口抿住,看上去完整无缺。这样的熊掌,用野蜜蜂的蜂巢煮去腥味,才能上桌。       一只熊掌,往往早上开始做,晚上才能吃到。因此,各大酒店的厨师代做熊掌,每只要收费300元。一盘做好的熊掌,价格超过2000元。       一个负责联系熊掌买卖的线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除了有钱人和官员,普通人很少吃得起熊掌。”这名线人负责为买方和卖方牵头,他的手机不时接到要求购买熊掌的电话,双方只要花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约定价格、交货的时间和地点。而购买熊掌的人,除了二道白河镇各大酒店的采购部门,其他多数都是用来送礼。       他清楚地记得,一名地方官员的弟弟刚刚买去一对熊掌。而另一对卖掉不久的熊掌,则是被一个亟须办贷款的人,送给了某地农村信用社的主任。       熊掌来路广泛。由于当地收购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熊掌从俄罗斯走私到这里。不久以前,曾有当地商人一次从外面进了6000斤熊掌。这些货物“从来不愁销路”。       做好的熊掌,除了端上餐桌,也有可能当做礼物送到家里。还有的被包装整齐,送往外地。一名线人曾经在当地某大酒店的厨房,看到厨师将8碗烹好的熊掌装在青花瓷碗里,包装停顿,准备运去北京送礼。       在金钱的驱使下,长白山的一切动物都被人虎视眈眈。从熊、野猪、狍子到紫貂、雕鸮乃至林蛙,无不在人们的追捕之列。经过线人指引,记者见到了猞猁、鸳鸯的标本,见到刚刚打死的毛脚和正在挣扎的花尾榛鸡。官方关于野生动物买卖的突击行动年复一年,但这些保护动物并没有摆脱噩运。       在一户专门贩卖动物标本的人家,一只刚刚死去的金雕被摆成各种姿势,向有意购买的人展示。这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如今在长白山地区已经寥寥可数。       不久以后,它就会被药水浸泡,制成展翅翱翔的样子。这样一只金雕标本价值4.5万元。而购买者往往会要求配成一雌一雄一对儿,因为这样“吉利”。       曾经有北京某资源集团的老总,开着豪华汽车来到这户人家,买走了两只金雕标本。它们保持着僵硬的翱翔姿势,离开了这片已经不适合翱翔的森林。       冬天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人迹罕至。大雪盖住了一切不安的痕迹,只在树林深处,才能看到松鼠或飞鸟掠过的痕迹。       但长白山下的二道白河镇里却躁动不安。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咽了口酒,嘟囔着:“长白山是一块肉,政府分一块,大款分一块,老百姓再分一块,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分完。”       贵宾接待中心马上就要开业了。尽管连续下了几场雪,但装修工人还是不停地忙活着。在长白山,冬天并不能阻止一场工程,不管它是不是面临举报和调查。既然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成片原始林,也已经因为碍事被砍倒了,还有什么能妨碍它呢?

长白山景区论文开题报告

158 评论(12)

向着??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章特别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本章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详尽地介绍,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看也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应注意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 本章的“角色扮演”是一个新的栏目,这一栏目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和发扬民主思想的一个好的载体,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来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因此,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本章的“课外实践”栏目“设计并安放人工鸟巢”,是让学生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既能形成爱鸟的情感,又能获得一定的技能,教师应把这一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策略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宣传片供学生上课时观看,这样更有利于形成强烈的视觉和语言效果,体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因此,本章的教学策略可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灵活多变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个方面是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据;第二个方面是我国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图片及文字说明。建议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上。除了课本提供的几种动植物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列举我国还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并指出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种类很多,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录像片,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动植物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教材列举了4个具体事例,分别从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四个方面进行说明,这样做避免了空泛说教,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要只注重于事例本身,而应通过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是人类的哪些行为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身边是否有这些行为,自觉地宣传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在这里教师应强调依法保护。只有严格按照法律办事,才能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章的角色扮演活动非常具有针对性,这是因为在我国人与大象、与野猪、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争地的现象常有发生。本章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是以白头叶猴为例进行说明的,但并不是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以这个事例开展活动,而是以这个事例为模本,结合当地某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为例进行辩论和协商活动。这样做会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形成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为了保证角色扮演活动的成功,课前应组织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如收集必要的背景资料,让角色扮演者写好发言提纲等。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应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独立完成角色扮演的任务。 本章的技能训练有两层意思:一是训练学生根据鸟类的足形推测其栖息环境和种类;二是提醒学生,要爱护鸟类,要与违法捕杀野生鸟类的行为作斗争。 本章教学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过分局限于教材,可灵活补充身边正在发生的或新闻媒体正在报道的鲜活事例。 2.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调动学生举办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图片展,也可举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板画活动,使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3.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对当地某种亟待保护的珍稀动植物或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并形成书面文字,向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或当地新闻媒体反映。 三、参考答案 资料分析 1.森林大面积减少使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空气、地面湿度降低,使许多植物,尤其是阴湿植物减少或衰亡;同时由于动物失去了栖息地和食物,一些动物种类数量急剧减少,以至濒临灭绝。 2.是非法武装盗猎分子对藏羚羊疯狂的捕杀造成的。 3.生活污水排入水体,大大促进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遗体被分解时,大量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种类和数量锐减。 4.水葫芦的疯长,使得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失去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导致其他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5.除以上因素外,还有大气污染,过度捕捞,过度利用,农、林、渔、畜牧业品种结构单一化,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全球气候变化等。 技能训练 执法人员判断该餐馆出售的食品中有野生鸟类,是根据该餐馆垃圾桶中鸟的足与家禽的足有明显的不同,野生鸟类的足有尖锐的钩曲或细长的腿。 从几种鸟足的形态来看:左图所示的足,粗大有力,爪锐利而钩曲,是猛禽类的足。猫头鹰、苍鹰和秃鹫等都属于猛禽类。它们以捕食小动物为食,以树栖生活为主,也有的生活在岩洞中。中图所示的足,短而健壮,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趾端有尖利的勾爪,适于攀缘,是攀禽类的足。啄木鸟、杜鹃等都属于攀禽类。它们以昆虫为食,以树栖生活为主。右图所示的足,趾间少蹼,腿细长,适于在浅水中行走,是涉禽类的足。丹顶鹤、白鹭等都属于涉禽类。它们以水中鱼、虾及水生小动物为食,适于在近水浅滩或沼泽地中行走。 练习 2.鼠、蚊、蝇等有害动物由于繁殖力强,对人类和部分动物有害,但他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尽管这些动物对人类直接有害,但不应该完全消灭它们,而应该是控制其发展,使之维持在一定数量。 四、背景资料 鸟类的几大生态类群 根据鸟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可以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生态类群,主要有鸣禽类、游禽类、走禽类、鹑鸡类、猛禽类、攀禽类、涉禽类(后三种见参考答案中“技能训练”部分)。 鸣禽类 鸣禽类的足短而细,三趾向前,一趾向后。鸣禽类大都善于鸣啭,巧于营巢。常见的种类有家燕、画眉、黄鹂、百灵等。 游禽类 游禽类的足短,趾间有蹼,善于游泳。游禽类通常在水上或近水处生活。常见的种类有豆雁、天鹅、鸬鹚和鸳鸯等。 走禽类 走禽类的足趾减少。翼退化,胸骨上没有龙骨突,善于行走。走禽类是体型最大的鸟类类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沙漠和草原地带。常见的种类有鸵鸟、鸸鹋等。 鹑鸡类 鹑鸡类的后肢中型而强健,趾端有钩爪,善走,不善飞,常以爪拨土觅食。常见的种类有鸡、鹌鹑和环颈雉等。褐马鸡和绿孔雀等珍稀鸟类也属于鹑鸡类。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等,都导致野生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例如,过去北大荒(东北的沼泽湿地)曾出现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已随着大规模的农垦而消失。我国的脊椎动物由于这方面的原因而造成濒危或灭绝的物种,约占全部濒危或灭绝的物种的67%。 栖息地缩小和破坏已成为我国一些动物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濒临灭绝的最重要原因。许多为保护濒危物种而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大面积的已开发地区所包围,成为“生态孤岛”。由于森林采伐迹地、居民生活区或其他的人类生产活动区的隔绝,使被保护动物在保护区内部的必要迁移受到限制,受到保护的物种在其分布区内被分割在互不相连的保护区内,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小种群。例如,我国珍贵濒危动物大熊猫的保护就受到栖息地破坏的严重威胁。 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滥捕乱杀和滥采乱伐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例如,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作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到灭顶之灾。 环境污染 据《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98)报道,我国1998年废水排放量达到39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090万吨,烟尘1 452万吨,工业粉尘1 322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7 034万吨,酸雨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我国不少河流和湖泊由于遭到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导致水生生物大量减少或消失。 外来物种的影响 外来物种的引入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例如,大米草是60年代从美国引进到福建的一种植物,当时认为它有保护海堤、做饲料和燃料的用途。由于大米草的繁殖能力极强,很快遍布9 338 hm2海滩,致使鱼虾及贝类等水产品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霞浦县200多种生物濒于绝迹。 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农、林、渔、畜牧业品种结构单一化,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更深层的原因,如法律和制度上的缺陷,缺乏科学知识,没有认识到资源和环境的真实价值,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产生的效益在占有、管理和分配上的不均衡等。总之,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等。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就地保护主要指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于1956年在广东省肇庆市的鼎湖山,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 146个,约占陆地国土总面积的8.8%。到2000年初,我国已经有16个自然保护区加入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中。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长白山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简介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都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接壤,保护区的中心是以长白山天池为主的火山群。长白山平均海拔500~1 000 m,是松花江、图门江和鸭绿江的发源地。在这里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各种珍稀动植物,是景观独特、举世难寻的动植物“博物馆”。 据统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存着1 800多种高等植物,栖息着50多种哺乳动物,280多种鸟类,50多种鱼类和1 000多种昆虫。长白山的密林深处盛产五味子等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濒临灭绝的东北虎以及紫貂、水獭、黑熊等。 1961年,国家在这里建立了面积达190 000 hm2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 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间,因断层陷落而成。面积为4 635 km2,湖面海拔3 196 m,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中有5个小岛,其中以鸟岛最为著名。鸟岛面积只有27 km2,岛上生活着许多鸟,主要有斑头雁、棕头鸥、鱼鸥、鸬鹚、燕鸥、黑颈鹤、天鹅、赤麻鸭等10多种鸟类,尤其以前4种最多,约占全岛鸟群总数的70%。有人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只鸟在岛上繁殖育雏。人若登上鸟岛,铺天盖地而来的鸟群会使人产生无立足之地的感觉。 鸟岛主要由卵石和沙砾构成,土层瘠薄,再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冬长夏短,多风少雨,干燥寒冷,日夜温差大,只有少数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形成稀疏植被覆盖在地表。吸引成千上万只鸟来这里繁衍生息的是青海湖中丰富的鱼类资源。生活在鸟岛上的鸟类,大都以湖中丰富的鱼类为食。青海湖中的鱼类主要是湟鱼。每年春季,鸟群便成群结队地从南方飞来,它们各自选择舒适的地方,筑巢安家,求偶产卵,孵育幼雏。深秋时节,它们又各自带着子女离岛南飞,度过寒冬。 潘文石教授与白头叶猴的研究 教材中有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为了顺利开展这项活动,下面介绍有关白头叶猴及其保护的一些背景资料。 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Presbytis leucocephalus,是我国特有种,有人认为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白头叶猴的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尾的一段为白色。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丛林中,善于攀缘,不仅能在树上悠荡,也会攀登悬崖。常聚集成家族小群生活,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并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一般栖息于峭壁的岩洞和石缝中。以嫩叶、芽、花、果为食。 白头叶猴产于我国广西崇左、扶绥一带。分布狭窄,数量稀少,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外还没有活体和标本。白头叶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具有很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而且具有复杂的社会形态。因此,科学家认为白头叶猴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我国的另一特有种——大熊猫。 最早对白头叶猴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是潘文石教授。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研究权威。因为他对动物的社会行为课题一直很感兴趣,希望研究一种与人类更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于是选择白头叶猴作为研究对象。 潘文石教授在研究白头叶猴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栖息地减少及偷猎者的双重打击,广西特有的白头叶猴在野外只剩下约700只,比大熊猫还稀少。因此,开展保护行动是当务之急。 潘文石教授是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呢?一方面,他率领科研小组对白头叶猴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繁殖组群等进行观察研究;另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向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宣传环保知识,并用自己节省下来的财物帮助当地农民改善做饭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在秦岭研究大熊猫时相比,他这次更注重寻找一种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的办法。 1996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同事刚开始研究白头叶猴时,住在简陋废弃的兵营里,从没洗过澡,顿顿方便面,每天只是进山看猴子,这引起当时的县委书记的注意,他请这些学者进城吃饭和洗澡。于是,潘教授认识了许多当地领导,有机会向他们介绍自己的工作,讲保护白头叶猴和它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讲“生态旅游”对保护白头叶猴和发展当地经济的意义。1997年初,按照潘教授的建议,县里关闭了一座采石场。次年又关闭了另一座采石场。后来那里成为白头叶猴一个7口之家的领地。 潘教授走访与白头叶猴比邻而生的雷寨村村民时发现,当地村民喝的是混浊的池塘水。池塘里还有水牛在洗澡,村里许多人肝肿大,青年人想参军都不合格。他把问题反映给了县领导。县政府拨款在雷寨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进村。雷寨人喝上了清水,潘教授自然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戴,村民们不再偷猎了,有的还教育外来的偷猎者。有一次,三个当地农民在山里救出一只被铁夹子夹住的白头叶猴,他们把受伤的猴子送到潘教授的研究小组。经过包扎以后,猴子被送回大自然,农民们没要一分钱。这些都使学者们认识到,帮助当地老百姓就是帮助白头叶猴。 1998年5月,潘教授邀请一对美国朋友访问崇左,并参观了附近的巴兰屯村简陋的小学校,为这所学校争取到了5万美元的捐款。2000年10月,潘教授在美国接受了5万美元的保罗·盖地野生动物保护奖,不久又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福特汽车环保奖。他决定把钱用于在雷寨和巴兰屯两村推广使用沼气。他说:“沼气能代替木材为农民提供燃料,这样,农民能放弃砍伐白头叶猴赖以生存的山林。” 他的善意和慷慨得到了回报。如今,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根本的改变,偷猎动物的行为已基本得到扼制,烧山垦荒毁林的传统生产方式被政府明令禁止了。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且,崇左县政府已于2001年3月投入200多万元把兵营改建成了白头叶猴的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医学部也在崇左建起了医疗站。医疗站对所有人开放——所有这些努力的回报都将是白头叶猴的福音。 经过几年的努力,潘文石科研小组欣喜地发现到2001年6月为止,广西崇左县境内的20多平方公里的研究基地内,白头叶猴已由1996年的不足百只增加到212只。潘文石的梦想——“把当地美丽的喀斯特地貌风光与世界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两大资源合理利用,开发成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旅游产业,以求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成为现实。世界上惟一的白头叶猴生态公园将于2002年在广西崇左县建立。这个生态公园,总面积约24 km2,总投资3 000万元左右,在这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白头叶猴种群,总共有18群约240只。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 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下面是《名录(第一批)》中一级保护植物的内容。 光叶蕨、玉龙蕨、水韭属(所有种)、巨柏、苏铁属(所有种)、银杏、百山祖冷杉、梵净山冷杉、元宝山冷杉、资源冷杉(大院冷杉)、银杉、巧家五针松、长白松、台湾穗花杉、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属(所有种)、水松、水杉、长喙毛茛泽泻、普陀鹅耳枥、天目铁木、伯乐树(钟萼木)、膝柄木、萼翅藤、革苞菊、东京龙脑香、狭叶坡垒、坡垒、多毛坡垒、望天树、貉藻、瑶山苣苔、单座苣苔、报春苣苔、辐花苣苔、华山新麦草、银缕梅、长蕊木兰、单性木兰、落叶木莲、华盖木、峨眉拟单性木兰、藤枣、莼菜、珙桐、光叶珙桐、云南蓝果树、合柱金莲木、独叶草、异形玉叶金花、掌叶木。 《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并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迄今为止,已有160多个国家批准,接受或核准了该公约。为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这一有意义的日子,更为认真履行公约,唤起全社会广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提高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联合国大会于1994年12月29日这天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后改为每年的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在这一天里,世界各国都举行大规模的各种纪念活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中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性公约,是全面探讨生物多样性的第一个全球性协议,是世界各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地利用生物资源和公平地分享遗传资源所创效益的庄重承诺。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以来,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联合国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政府积极行动,认真履行,一起为保护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努力。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加入该公约的少数国家之一,是最先批准该公约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于1993年底就编制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并于1998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为指导和推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183 评论(14)

bjdfxhcwp

列式计算,1与6的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6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