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某某
鼓励他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对生活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不追求猛烈的、可能给病人增添痛苦的、或无意义的治疗,但要求医务人员以熟练的业务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由于临终关怀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症状的姑息治疗,所以在肿瘤科领域它和姑息治疗往往是同义语。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临终关怀护理是伴随着现代社会进步和医学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7626166技术发展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本文旨在提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迫切要求护理人员在老年人的临终护理方面,更新护理观念,创新护理模式,实行人性化护理。并结合实践,阐述开展老年人临终护理要从提供舒适环境、加强基础护理、实施心理疏导、做好亲属工作、融洽护患关系、提高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尊重临终老年人最后人生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关键词:老年人 临终 护理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5亿人左右,占到了总人口的11%,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四二一”家庭大量出现,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老年人的护理特别是临终关怀护理,已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问题。我院作为我市率先开设老年病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本人结合日常护理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老年人临终护理模式的内涵探讨临终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也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现实。临终护理学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相关的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将医护的专业化及科学化知识互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同样,对老年人临终护理,不仅停留在医学层面上,而应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护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护理模式上由过去的生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由过去单纯的诊断、治疗、护理观点转向从生理学角度去关心人,减轻病人精神和肌体上的痛苦,使其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舒适和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缓和和解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其从容地死去;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在濒死之际受到了社会和亲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