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ke_Prince
史记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史记与其他三部史书的区别是: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他三部都是断代史。 
史记》与《汉书》都是我国经典的历史学巨作,同属“二十四史”,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汉书》在体制上全袭《史记》,只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的许多许多“纪”、“传”大都采用《史记》原文。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求实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一些爱国英雄加以赞颂;其次,班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佞幸、外戚的横行霸道都有所批判。和《史记》一样,《汉书》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史记》首创纪传体,这种体裁以帝王为中心记载历史,适应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有利于君主独尊地位的巩固与加强,同时各种题材相互配合,又丰富了书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此外,两书作者都有深厚的文学造诣,文采斐然,使得两部史学著作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之前的历史书,最主要有两种。一种以《尚书》为代表,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文件。伟大的君主发表了重要讲话,或者他和贤能的大臣们一起讨论问题,这些讲话稿和会议纪要被记录、编辑起来,就成了《尚书》。这真是些很古老很珍贵的文献,但问题是,第一,很多字句都非常古奥,别说现代人,战国、汉朝的学者,读起来就已经非常吃力,很多理解也近乎瞎猜;第二,就算字面的意思能读懂,但时过境迁,当初那位伟大的圣王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呢?有时也已经不大清楚。另一种以《春秋》和《左传》为代表。这是编年体的史书,就是把过去发生的事,按照发生的年份,一年一年写下来。编年体有个好处,就是事情的先后次序很清楚,但坏处是,如果一年里发生事情很多,读起来就会觉得很零碎。好比说,某一年里,山东的粮食大丰收,陕西却发生了大地震,河北一带遭遇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江南的读书人倒写了几篇足以传世的好文章……这些事没什么关联,却都要写在一起,当然会让读者理不出头绪来。《史记》却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手法,也就是纪传体。五大块《史记》分成五个部分,习惯上叫“五体”。第一个部分,叫“本纪”。本纪是写帝王的,但最重要的作用,却不仅是给帝王写传记。“本”是根本的意思,“纪”可以是记录的意思,也有丝线的总束的意思。所以,本纪就是对关乎国家根本的大事的记录。在中国古代,帝王是国家的中心,本纪往往写的是:一个帝王在位时,今年发生了什么事,明年又发生了什么事。所以《史记》的本纪部分,实际上就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不过和传统的编年体不一样,他只需要提纲挈领记下最重要的事。其他的内容,都可以分配到史书的其他部分去写,这样比起传统的编年体,历史主线就清楚显豁多了。第二部分,是“表”,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表格。“表”这个字,本来是“明显”的意思。大家很可能都有经验,写在文章里很夹杂的事,排列成图表,就变得一目了然。第三部分,是“书”。司马迁选了八个关系到“国家大体”的主题,写了八篇论文。第四个部分,叫作“世家”,从字面上说,世家就是权力世代相传的家族。司马迁说,天子治理国家,离不开大贵族的帮助。这些大贵族,就像天上的二十八宿,拱卫着北极星一样;也就像车轮上的辐条,都围绕着车轮的中心一样。当然,秦始皇一统天下,这是中国社会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革。从此之后,中国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世袭的大贵族了。所以《史记》的世家,以《孔子世家》为界,前后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