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wc.cpu
【食品与营养科学】说了这么一句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食品添加剂。论文这件事儿,是得你自己好好思考的~ 
饮食文化论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深圳市某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和肥胖情况调查与分析叶伟国【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我镇某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和肥胖情况调查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以进一步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营养学指导。方法 采用规定的身高体重测量法和统一的测量器械进行测量,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间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肥胖情况。结果 在1 796名小学生中,营养正常率为7%,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和0%,轻、中度营养不良率分别为6%和0%,未见重度营养不良儿童。9~12岁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高于6~8岁儿童(P<01),同时营养不良率也显著高于6~8岁儿童(P <01)。结论 我镇某小学学生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存在,营养状况和肥胖情况问题较为严重,应引起重视。【关键词】 小学生 营养状况 肥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较大的改变,肥胖的发生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合理营养能促进其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和提高学习效率,而营养不良或过剩则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解我镇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肥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以进一步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营养学指导,我们于2004年5月对本镇某小学1 796名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肥胖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1 材料与方法1 调查对象 营养状况调查与评价对象为本镇某小学6~12岁的小学生1 796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884人,女生912人。2 方法 采用卫生部《中国学校卫生监督监测情况年报技术规范》所规定的身高体重测量法和统一的测量器械进行测量[1]。采用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法进行评价,以7~22岁中国男女学生身高标准体重为标准来评价,即以体重在同等身高之标准体重的90%~110%范围内为营养正常,90%~80%范围内为轻度营养不良,80%~70%范围内为中度营养不良,低于70%为重度不良,而体重在同等身高之标准体重的110%~120%范围内为超重,高于120%为肥胖[2]。所有学生均早晨空腹时集体测量,体重测量1次,身高测量3次,取平均值。指标测量由专人负责。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进行。2 结果1 学生总体营养状况 在1 796名小学生中,营养正常132人,正常率为7%,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7%和0%;营养不良154人,不良率为6%,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分别为6%和0%,未见重度营养不良儿童。9~12岁儿童的超重率和肥胖率明显高于6~8岁儿童(P <01),同时营养不良率也显著高于6~8岁儿童(P <01)。各年龄组营养状况见表1。2 男女生的营养状况比较(见表2) 男生营养不良率低于女生,肥胖率高于女生(P <05),男、女生的营养不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