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540336
中西方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心态及历史进程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哲学体系。西方哲学以茫茫宇宙为根本研究对象,形成了物本论和神本论两个基本流派,前者认为宇宙本原是物质实体,后者认为宇宙本原是精神实体。这两大派别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线索,从此也可以看出西方古代是不存在人本哲学的。文艺复兴时期,少数非主流哲学家将人本哲学“合法性”问题提上日程,到了近代,人的经验与理性逐渐成为哲学架构的原生点。发展到今天,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对传统哲学采取了“颠覆”立场,科学主义思潮甚至认为传统哲学应该“终结”、“消亡”。然而,传统的影响力是深远的,西方哲学至今仍摆脱不了天本传统影响。中国哲学以“人”为根本研究对象,儒道两家在中国哲学史长期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中国哲学的“道”“性”“理”“心”“名”等基本范畴都围绕“人”的问题形成、以儒与道的学说为主心骨。中国哲学基本框架体系自形成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鸦片战争后在西学冲击下,也开始了自我更新进程。客观说来,西方哲学长于知天,擅长用自然科学模式论证社会,甚至连人本哲学也把人看作“社会原子”。中国哲学则专于知人,借天道表述一定价值诉求,致力于追求“内圣外王”的哲学价值。如果用西方传统模式来衡量,则中国传统哲学缺乏实体追究智慧与科学理性精神;如果用中国传统模式来衡量,则西方哲学(至少是传统哲学)只是科学或神学的附属,缺乏应有的社会价值担当。因此,中西方哲学只有结合起来,相互汲取营养,才能从理论体系上,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建立起科学化的终极价值目标。对于中国哲学来说,随着当代西方哲学的面目日新和中国国情的深刻变化,需要以科学的理性精神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展开思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原则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价值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积极开展中西方哲学的平等对话,不断扩大在世界哲学文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哲学差异是在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发展的。从文化来说:东方文化属于精神层面较多,主导思想是跟着感觉走,个性上喜欢内敛;西方文化对物质方面要求很多,喜欢科学,因为科学能推动物质文明发展,个性爱好张扬。东方文化更重视群体利益,体现在社会管理中喜欢集中,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体现在社会管理中更注重民主。所以西方哲学思想更注重理性,用科学的方法去阐述理性。东方哲学更注重感性和经验,用玄思的手法去加强感性。从更深层次来说,我比较推崇胡适的说法,文化具有同源性,因为文化都来自物质生活,从物质生活发展起来的,并延伸到精神,物质需求的相似性,决定文化的趋同趋势。所以哲学也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趋同。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注重以理性的态度解释世界,以信神的态度看待人生。中国哲学缺乏认识论的兴趣和有神论的宗教信仰,侧重于张扬人类理性体认宇宙与人生本质。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哲学意识与宗教情怀,超越精神的不同;主客对立与天人合一,宇宙态度的不同;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哲学思辨智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