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9

yutian345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创新与坚守的高中议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守护》

已采纳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一走就是十多年。从课程设置与管理,从教学理念与方法,从课堂教学新模式实验与运用,从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教育观的转变,无不渗透着教育人的艰难选择与汗水。洋思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綦江教学模式、翁牛特旗教学模式 ,各类教学改革实验成果层出不群,我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头来不能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但最起码还是一脸茫然。于是围观的“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学习与探索一顿指手画脚,我们更是一脸茫然,无所适从。思来想去还是没有处理好坚守与创新的关系。 对于教育而言,尤其是义务教育而言,坚守与创新始终是一对相拥而行的矛盾统一体。有人说坚守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远比创新重要;又有人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小学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其实,坚守就是坚守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只有耐得住寂寞,只有坚守常规,只有坚守一脉相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传道、授业、解惑”,只有坚守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因而,坚守永远是创新的平台。摒弃了坚守的创新,只能是教育的一个又一个灾难,到头来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教育的原点上去考量我们的创新。正如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一样,只有战略方向的正确,才能确定战术的效果。战略上错了,战术上越完备,越细致,对战略目标的负作用就会越大,正应了“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离堤万里)的诗句。人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但离开方向,离开教育规律,离开我们长期坚守的优良传统与教学方法,越完备的细节对教育的损害越大,要不怎么说有时停止就是一种贡献呢! 是的,创新是坚守的生命力所在,离开了创新只能墨守成规。我们所出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科学技术在变、价值观念在变、教育对象在变,教育的周边环境在变,如果仅仅只有坚守,也只能是贻误我们的教育对象,进而贻误国家和社会。 我们毫不动摇的坚守,是因为坚守才有教育这块净土,坚守才能孕育创新;我们毫不懈怠的创新,是因为创新才有教育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

创新与坚守的高中议论文

164 评论(9)

大黄黄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熔责任、勇气、方法、态度、精神于一炉的实践,是烟草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制胜法宝。 所谓创新,概括地说,就是继承前人,又不因循守旧;借鉴别人,又有所独创;努力做到观察形势有新视角,推进工作有新思路,解决问题有新办法,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创新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验告诉我们,创新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认识、观念、做法,形成切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我们的烟草事业。中国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创新的发端,勇于破疑——创新的能源。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无畏,首先是一个长于质疑的发现者。大量事实表明:从常见的、普遍的、重复出现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其中勇于质疑、善于发现,则是不断创新、有所创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说:“学习是一个人的真正看家本领,第一长处,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创新也是学习的恩泽。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或个人,要进步,要发展,都要有一股推动其不断向上的动力,使人们能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由此推动人们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这个动力的形成,正是基于勤奋学习和知识累积。人们越是学习,未知的世界越大,人们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识的缺乏;而越不断学习积累,越能不断有所创造。 创新,需要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有人说,谦逊是一种坦然面对成就和荣誉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求真务实、甘当学生的思想品格。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 这样,我们才能争创一流的工作水平和业绩,在伟大实践中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144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