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400162
目前中国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有四大原因: 第一是中国最近二十多年的盲目开放,结果使得中国经济全盘进入国际分工体系(2004年进出口额超过GDP比重的70%),主要的产业被固定在国际分工的底层,因此中国即便是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但是新增加的劳动就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需要,是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同时毫无劳动保障和福利的岗位,这些岗位主要是“农民工”充任。这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原因。由于中国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产业,实质上已经被放弃了,因此高端就业岗位越来越少,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岗位都严重不足,在相对比例上,中国在制造业的生产线上的就业岗位占据绝大多数,而欧美日则是刚刚好反过来,高端就业岗位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换言之,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变成一个结构性的困难而长期无法解决,以后会表现得越来越严重,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特别是文科教育质量极为低下。这倒不是说中国大学的文科生智商不行,学习计划完成得不好,这个教育质量说到底与学生本人的努力状况无关,根本原因是教学内容的“全盘西化”,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说到底,如果大学生不能够比未经大学教育的人士,更能胜任工作,显然就无法在就业竞争中间胜出。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而且许多教师完全没有服务学生就业和社会需要的认识,一些人甚至把课堂作为发泄自身狭隘感受的讲台,把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结果使得学生也常常被传染了偏激的、与社会无法协调的“孤愤”情绪,结果使得大学生在融入社会时还背负着老师传递过来的“人为障碍”,无法正确看待社会和他人,难于协调和合作,这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老师最终是在与社会非常不同的校园里混饭吃,还吃得开,学生被输灌了这些东西到社会上之后,常常因此变得更加“吃不开”了。 对这些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人们往往是过多的责怪企事业单位,过多的责怪社会,似乎主要是由于其对人才的不重视或其才人聘用政策或聘用办法不当,才导致了大学毕业就业的难的,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有关部门才动用行政手段加以干预,企图靠行政办法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下策。 殊不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或极不理想,这才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第一位的和根本的原因,其他原因都是次要的和非根本的。而导致近些年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之所以下降或极不理想,则主要是由于高校教学质量与水平因为教学不受重视而难以得到提高甚至停滞不前造成的。要彻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应当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抓起。而为了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就应该对近些年中被颠倒了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实行拨乱反正,重新确立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使科研服务于教学而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 第三个原因是由于急剧扩招带来需求关系的变化,因此在择业方面大学生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的下降,还表现在就业单位因此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随便拿一份报纸去看招聘广告,常常发现就业单位要求“数年工作经验”这样的要求,这是极端不合理的。实际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完成这一转变。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学生通常是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跳槽去私营企业或者三资企业,现在国有企业已经非常少了,不能够承担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培训基地,因此这一要求的达到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把“在岗培训”如果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比在工厂完成要浪费更多。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大学生谈判地位的下降,使得一些用人单位拒绝承担“在岗培训”费用,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也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一、大学生专业知识不扎实现在大学处于严入宽出的情况,进入大学校园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多数同学比较贪图享乐在学校并未深入学习,导致在大学毕业后没有扎实的本领与强劲的实力,很难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学习专业知识二、唯分数论在经历了应试教育后一些同学出现了唯分数论的情况,这类同学学习成绩比较好,每次考试都遥遥领先但只会纸上谈兵不能用于实践,甚至在实践时漏洞百出,这样在就业时很难找到优质的企业进行就业。唯分数论三、竞争压力大近几年来社会上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数量变动不大,但是毕业生却逐年增多,他们之间就形成了非常激烈的竞争。而且很多企业是非常看重学生本科院校的层次,因此这让一部分有能力,但是无奈自己的学校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丧失了良好的机会。竞争压力大四、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比如看不起中小企业、薪资要求较高等等,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但是低工资难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不能对大学生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所以导致了大学生多次就业以及企业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五、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一些学生在面试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等,这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对自己的履历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这会导致企业对大学生丧失信心。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