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Chou
礼仪起源于原始先民的祭神敬鬼活动,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演变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周公“制礼作乐”,对“礼”做出了创造性发展。由于礼仪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利益,在塑造完美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而礼仪教育受到历代当政者和教育家的重视。中国传统礼仪的精华可以作为当代新礼仪建设的思想资料。中国传统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改进和加强当代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没有必要通过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宣扬促使每个人达到圣人的境界但可以促使公民在践行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中华传统礼仪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及培养个人健全的人格。礼仪在人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帮助人们掌握好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及价值取舍促进个体进一步提高。如“忠”、 “信”、 “礼”、 “仁”、 “义”等礼仪思想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取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个人修养提出高要求。
回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这和几千年来的传统礼仪风俗的沉淀不无关系。先人们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礼仪和风俗体系一直到今天仍有大量保留。大到国际社交,小到人际社交,中华民族的礼仪风俗都风韵犹存,而且独具特色。下面我从国际社交和人际社交两方面来谈传统礼仪风俗在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
国际社交中的中华传统礼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中华民族素来主张君子之道,于人为此,与国也为此。所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反对侵略性战争,中华民族的战争大多因 “反抗”而起。这种思维在国际上并不得到广泛的认同,特别是对西方国家。在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眼里,中华民族倾向“妥协”与“软弱”,“好欺负”,所以在历史上中国曾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与欺凌,并屡次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今天,中国已近从历史上崛起。现在的中国就像是一头 “沉睡中的雄狮”,和平,安详,没有人敢轻易打扰。
求同存异,以和为贵。和,乃与人和,与天地之和。在现代, “和”的思想在1955年4月万隆会议上焕发光彩,成了中国国际社交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在该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发表了如下讲话:“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
周恩来的此次讲话构成了 “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平、独立、合作、团结、协商、求同,为新时期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人际社交中的中华传统礼仪待人之礼。中华文化中的待人之礼,我觉得在于一个 “让”字。 “礼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讲的都是一个字——“让”。这方面有一个千古流传的典故 ——“孔融让梨”。《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 ,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
接物之礼。中华文化中的接物之礼,我觉得在于一个 “慎”字。 "礼尚往来”,“慎于接物”,讲究有来有往,小心谨慎,不能随意。如果 “不慎”,则有可能落入俗套,贪污腐败,被人厌弃。夫妻之礼。中华文化中的夫妻之礼,我觉得在于一个 “敬”字。 “相敬如宾”,“相濡以沫”,提倡的是一种平起平坐,同甘共苦的精神。直到现在,这种精神仍然是家庭和谐,夫妻和睦的重要保证。
提问
有没有简洁明了的答案
[吃鲸]
回答
稍等一下哦
通过传统礼仪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国传统传统礼仪是与道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虽然当前道德建设的内涵与传统道德的内涵有本质区别,但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挖掘传统道德中一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对于加强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还是大有裨益的
提问
好的,谢谢
回答
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的话,可以麻烦您给个赞吗?[比心]
更多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