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陌陌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摘要:语文美育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可以是自然风光美,也可以是道德情操美,还可以是艺术情境美等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美的因素,不断增强学生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丰富学生美的体验,培养他们高尚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语言美;意境美 小学语文是一门以知识性和人文性为主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材选用的多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对小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成为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逐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 “文以载道”,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是实施审美教育的第一步,而诵读则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语文审美教育的起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美,是学生感知美的第一步。语言美包括语言的形象美和音乐美,品味语言美就要引导学生去感知汉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例如:我在执教《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并想想它美在何处。回答时,有的学生说喜欢描写翠鸟羽毛的句子。我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找找美的地方,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下述句子:“翠鸟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翠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并附上一幅翠鸟的图片。学生通过对课文中的句子和教师写的句子的比较,得到了这样的感受:书本上的句子用词优美,准确、精致地刻画了翠鸟羽毛的色彩和花纹的美丽,还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生动具体,使翠鸟显得更加活泼可爱。 二、创设情景,感受意境美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必定有一个境,即一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领学生进入美的圣殿,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自由的创造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由境发情,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回乡偶书》一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游子重回故乡,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中。“笑问客从何处来”引出了诗人的无穷感慨。全诗在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在教学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儿童会怎样问诗人?诗人会怎么回答?你能根据这一个场面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对话,并组织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的动作表演,把《回乡偶书》中的对话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使学生对诗人那种年老回家,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有了更深的感受,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 三、切磋讨论,探究综合美 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阅读是读者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释语言文字所传导的信息的过程。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文章的解释就有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切磋讨论,互相启迪,交流各自对文章的独特体验,能够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在讨论文章的语言文字、艺术形象、内容结构和整体风格等互动活动中,受到美的陶冶,探究美的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四、拓展延伸,创造美 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感情上得到美的熏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美、表现美,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自己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去创造美。学生能否创造出美的事物,就成为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审美创造能力的标志。学生能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只有审美力,没有创造美的能力,并没有完成美育的目的,因而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读书、创造性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 一提到美,人们总是不禁想到“绕梁三日”的音乐之美;或是想到“巧夺天工”的艺术之美,或是想到“江山如此多娇”的自然之美……然而,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把高中数学和美联系到一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学教育的欠缺。据调查分析,现在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建立在他们优异的初中数学成绩上,而进入高中后,数学难度骤增,导致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骤降,从而一下子失去了对数学的热爱。由爱转恨来的如此的突然就是由于他们对数学是一种“假”的兴趣。而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美学教育,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真”的兴趣,而这样的兴趣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人的爱美天性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最佳时期,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从而愉悦他们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兴趣,陶冶他们的性情,塑造他们的灵魂,进而让学生领悟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 那什么是数学美呢?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真正雕刻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数学美不同于绘画,音乐等艺术之美,也不同于鲜花,彩虹等自然之美,它是一种科学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显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这是一种真实的美,是反映客观世界并能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美。数学美不仅有形式的和谐美,而且有内容的严谨美;不仅有具体的公式、定理美,而且有结构、整体美;不仅有语言的简明、精巧美,而且有方法与思路的奇异、统一美;不仅有逻辑、抽象美,而且有创造、应用美。而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正是要不断的去挖掘数学美,不断的去传授数学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背景下,更是要求教师要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实施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形成美的心灵,美的灵魂。而如何将美学教育贯彻到数学教学中呢,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此感触颇多。 一:简洁的数学美 爱因斯坦说过:“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而数学中的简洁美简直是无处不在。欧拉公式——“V+F-E=2”堪称简洁美的典范。世间的凸多面体无穷无尽,但是他们的面数,顶点数,棱数都符合这个简单的公式。此外,为大家熟知的勾股定理,用一个简单的二次式“ ”描述了全体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的关系。微积分基本定理更是用一个简洁的式子“ ”描述了定积分和原函数之间的关系。纵观整个数学史,伟大的数学家们无不为了追求更加简洁更加通用的定理而付出毕生精力。其中一些像是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富含简洁美的猜想正被无数的数学爱好者们努力攻破着。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说过:“数学世界中,简单性和优雅性是压倒一切的。”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的我们,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简洁美,适时的总结数学公式的简洁与通用,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美,从而抓住他们的心。 二.统一的数学美 浩瀚宇宙,包罗万物。宇宙中的天体无穷无尽,而探究宇宙的奥秘一直是人类的追求梦想。面对无数的天体运动,人们研究出它们运行的轨迹或是椭圆,或是双曲线,或是抛物线,而数学上用仅用一句话就能将其统一起来:“到定点的距离与它到定直线的距离比是常数e的轨迹。当时,轨迹是椭圆;当时,轨迹是抛物线;当时,轨迹是双曲线。”数学中的统一美可见一斑。此外,立体几何中,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更是将椎体和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和谐的统一起来。三角函数中,“万能公式”更是将正弦、余弦、正切统一的用正切来表示。何其统一啊,何其美啊! 而统一美的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总结统一美,更要及时的将其向学生传授,正是在各种各样的统一美的介绍和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从而从本质上突破难点重点,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三.奇异的数学美 毕达哥拉斯说:“凡物皆数。”他将自然界和数和谐统一起来了。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我和你交朋友,和数有关吗?”他回答说:“朋友是你灵魂的倩影,要象220与284一样亲密。”望着困惑不解的人们,毕达哥拉斯解释道: 220的全部真因子1、2、4、5、10、11、20、22、44、55、110之和为284;而284的全部真因子1、2、4、71、142之和又恰为220。这就是亲密无间的亲和数。真正的朋友也象它们那样。奇异的数学美让听者无不折服,至今还有不少学者对亲和数津津乐道。此外,他还用完美数——所有的真因子和等于本身的数来形容美满的婚姻。高中数学里,圆锥曲线部分,离心率e的值是9999的时候,轨迹还是一个椭圆;而当它变成1时,轨迹却是抛物线;当它再变成0001时,轨迹又变成了双曲线。丁点的变化,却导致图像的截然不同,真是奇异啊。数学中确实是存在着许多奇异美,而正要通过我们的悉心挖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 四.自然的数学美 新课标提出:“数学源自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可见,例如,黄金分割数618, 它是最和谐的比例关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人的肚脐高度和人体总高度之比接近等于618;主持人主持节目时,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位置,不显得呆板,声音传播效果最好;在建筑造型上,黄金分割处布置腰线或装饰物,则可使整幢大楼显得雄伟雅致。蜜蜂房呈六角形,角度也很精确,钝角 109 ° 32 ′,这样的巢不但节省材料,而且结实坚固,令人类工程师惊叹不已!更另人惊奇的是蜜蜂还知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蜜蜂在花间随意来去采集花蜜后它知道取最直接的路线回到蜂房。 而善于利用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展示数学的美和自然生活的完美结合,往往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真正的对数学产生兴趣。 有人说:如果把数学当作诗集来读,那么摆在面前的任何一本数学教程,就会突然从一堆死气沉沉的公式变成洋溢着和谐、充满着绝妙和浸透了对称美的一部诗集。只要我们把数学美融于数学的教学中,那么不但我们的授课变的轻松自然,而且学生也会如释重负,不断提高对数学的兴趣,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统一。 诚然,数学中蕴含的美是博大精深的,数学美不仅以上几点,它几乎贯穿于数学的方方面面。此外数学定理公式的对称性,相似性,和谐性,传递性等都是美的体现;有时候甚至是数学问题都展示着美,解体方法也散发着美的味道。当然数学不像是一首好曲子或是一件旷世的艺术品一样能一眼品出它的美,特别对课业繁重的学生而言,他们受阅历水平,基础知识,数学训练等影响,很难把各色的数学美都品味出来。这就要求教师们需要精心研究,不断从相对枯燥的教材中去发现美,并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和培养。展望未来的教育趋势,美育教学和数学教学的结合是必要的,必然的,不仅仅为了唤醒学生日益减弱的数学兴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培养下一代的创造美的能力。